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77篇
  免费   256篇
公路运输   9661篇
综合类   8643篇
水路运输   1219篇
铁路运输   609篇
综合运输   60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90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245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508篇
  2014年   1156篇
  2013年   990篇
  2012年   980篇
  2011年   1286篇
  2010年   1346篇
  2009年   1618篇
  2008年   1325篇
  2007年   1152篇
  2006年   1053篇
  2005年   1113篇
  2004年   1028篇
  2003年   1010篇
  2002年   760篇
  2001年   561篇
  2000年   510篇
  1999年   331篇
  1998年   297篇
  1997年   279篇
  1996年   307篇
  1995年   255篇
  1994年   231篇
  1993年   223篇
  1992年   229篇
  1991年   221篇
  1990年   163篇
  1989年   16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沿海机场航站区道路以及巡场路上出现锈色斑块病害,对病害区域取样,进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劈裂强度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病害处的成分、性能以及病害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病害的严重程度随着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大;锈色斑块为粗骨料的铁相离子与水、空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病害部位的强度、回弹模量和抗盐冻耐久性均明显下降.采取对病害区域进行修补和对正常区域涂刷预防性涂层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小梁弯曲试验,以试件的加载次数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橡胶颗粒掺量、不同空隙率、不同油石比和不同搅拌时间四种条件下,三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橡胶颗粒掺量采用20%、空隙率采用2.0%、油石比采用7%、搅拌时间为60min的加德士70号沥青制备的橡胶沥青混合料,其抗疲劳性能最优;橡胶颗粒掺量采用18%、空隙率采用2.5%、油石比采用6%、搅拌时间为60min的70号A级基质沥青得到的沥青混合料,其抗疲劳性能最优;9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混合料在疲劳试验条件下的橡胶颗粒掺量、空隙率、油石比和搅拌时间均无最值,呈单调趋势。在工程应用中,建议采用加德士70号沥青和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来制备路用橡胶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基于轨迹数据挖掘的共享单车出行空间异质性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评估,本文应用核密度分析和热点探测,获取采样分析区域并以热力值表征共享单车出行发生量,减少尺度效应的干扰;引入空间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模拟共享单车出行发生量的结构性和随机性变化规律,挖掘空间异质性特征,确定邻域效应的尺度范围;利用空间序列的斜率表征变化趋势,同时,结合改进的空间滞后和残差模型,区分土地利用、邻域效应和其他建成环境各自对共享单车出行空间异质性特征的驱动力。以北京市为案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的共享单车出行存在中等的、 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异质性特征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空间自相关性的衰减半径为 1860 m,大于此距离时邻域效应消失;建成环境对空间异质性特征的相对驱动力最大,邻域效应对其的相对驱动力则处于中间水平,而土地利用对其的相对驱动力最小。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和预测对养护决策和费用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现阶段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包括路表功能性指标、路面结构承载力评价指标等,结合评价原理、评价手段对裂缝、车辙、平整度、弯沉等的评价方法提出改进建议;最后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模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凌云  夏志浩  白桃  李明亮  李元元 《公路》2022,67(1):36-46
为进行小交通量通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受力计算,首先进行了交通组成和标准轴载选用分析,然后基于有限元模型计算确定了混凝土板的临界荷位和轴载换算系数,最后通过对比现有规范和文中应力回归公式计算结果说明了现有规范公式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BZZ-100不应作为小交通量通组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计算的标准轴载,而应选用轴载为单轴双轮30 kN的四轮低速货车。同时,应在通组公路建设中采用物理措施隔离中型载重汽车以达到路面结构安全和投资经济性的平衡。路面板体尺寸对路面结构受力影响较小,但轴载的轮组对轴载换算系数影响巨大,推荐单轴单轮作为标准轴载时轴载换算系数为19,单轴双轮时为16。与有限元及拟合结果比较,现有规范推荐的路面荷载应力计算公式在通组公路单层板中计算值偏小,使得单层板路面结构设计偏于危险;反之,双层板中规范公式计算值偏大,路面结构设计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7.
基于实体工程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了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微铣刨后的摩擦系数衰减情况。结果表明:不同车道类型、行车方向、平曲线半径对应的摩擦系数衰减值差异不显著;不同纵坡对应的摩擦系数衰减值差异显著;摩擦系数初始值与24个月后的衰减值大致呈正相关,但线性相关系数较小;采用摩擦系数衰减值的平均值95%单侧置信区间上限+使用期的要求值,确定的隧道内水泥混凝土路面微铣刨后摩擦系数初始值应不小于69 BPN。  相似文献   
8.
9.
以感应充电技术(Inductive Power Transfer,IPT)为主要特征的充电路面(Electrified Road,e-Road)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可为行进中的电动汽车进行动态无线充电,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充电时间过长、续航里程不足等问题,是支撑未来公路交通电气化发展的重要储备技术。详细介绍了IPT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总结了已有e-Road试验段的充电性能参数和技术就绪度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设施角度剖析了e-Road目前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内容包括:①深入分析了IPT系统工作时因高频磁场通过介电性路面材料所引起的电磁损耗对IPT系统充电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法;②针对充电模块与普通沥青路面存在的力学兼容性问题,从结构受力原理、材料损伤特性等方面总结了e-Road复合结构产生力学损伤加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耐久性优化措施;③针对e-Road环境可持续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并对比了e-Road与传统道路的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指出了e-Road环境性能研究对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估算的重要性。此外,还从政策支持、安全性、价格因素等角度对e-Road进行了综合可行性评估,并对充电路面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智能化展望,提出了e-Road与其他新型智能道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基于应力扰动区(D区)刚性拉压杆模型给出了短悬臂盖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方法,但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抗裂验算未进行规定。如果按刚性拉压杆模型进行抗裂验算,则拉杆钢筋的应力往往偏大,配筋将过于保守。实际上拉杆和压杆刚度相差较大,按有限变位的柔性拉压杆模型推导了拉杆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采取有限元实体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柔性拉压杆模型计算结果精度更高,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更吻合,相关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