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类型。它在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古印度的率堵坡到现代千姿百态的塔的变迁,蕴涵了中国传统化的种种特征。其中,儒、佛、道三教化在塔的形象和内含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
儒家命运观是消极宿命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命”包含两个层次:一表示“天命”,代表至上神——“天”的意志,是道德的最后根据;二表示通常所谓命运,是对人的客观限制。反映了人的有限性。“知天命”是知晓自身肩负的使命。“知命”一向难解,但是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让我们知道“知命”即明白人应当做什么。孟子的“无义无命”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说明儒家命运观决不是什么消极宿命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实现两大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加以初步的爬梳与回顾,并就相关问题略抒己见。强调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一分为二地评价,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使其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17~18世纪日本和中国的儒学演变比较,通过中日儒学政治思想比较,认为近代日本社会发展不同于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日本儒学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学政治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贺麟提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问题。这一问题可以解读为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问题。我们从是否可能、为何可能和如何可能三个问题入手考察贺麟的解题思路:从儒家道德的批判、非儒思想的提倡和西方文化的引进三个方面回答了是否可能问题;从文化的体用之辨回答了为何可能问题;从检讨和“化西”两个途径回答了如何可能问题。他不是在儒家思想中找寻个别现代性因素,而是从整体上反思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话语框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儒家思想现代性开展的现实可能性、解释能力、客观途径等问题。这些问题表征出现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6.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德"、"礼"为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把"性相近,习相远"视为仁政、德礼教化的理论基础,强调重德礼、轻政刑,反对不教而诛。道德教化是一种精神的约束和激励力量,它是调节以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诸种社会关系、维系社会稳定并使之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手段。孔子的教化思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并维系其可持续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用马克斯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创造性地批判发展儒家思想,把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度,创造了无产阶级政治家伟大的民主思想———人民观。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提出了“仁”作为儒学术语的观点,在比较《论语》不同英译本对“仁”的翻译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术语学理论,提出了“仁”的术语视角化英译,以及译者在《论语》儒学术语翻译中应遵循术语定名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营销理念的发展与儒家思想精髓的共通性入手,提出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加强营销理念及道德观念建设,并以儒家思想精髓"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构建市场营销理念、原则及规范,以期对现代企业营销理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追寻儒学的当代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语状态下,如果只停留在维护儒学道统内在脉络的呼吁上,强调它自身学理上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并不能拯救儒学。还应该正视决定儒学的整个社会环境与历史背芾变易。儒学本身应该是历史的一个部分和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而不可能游离于历史性、时代性之外。儒学不能被看作是一个凝固的实体、定在,儒学的生存也不应该被简约成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毋宁是一种在不断理解、诠释和被充实的历史生成物。哲学方法论的反思,终归要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服务。振兴儒学的建设性工作应该是赶快行动起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局部个案做起,解决一个个细小而真实的问题。以当下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为原点,用当下国人的情怀与识见重新理解与诠释古今中国内在的思想传统,挖掘当下时代民族心魂与社会精神的蕴藏。只有深入到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结构中的话语系统才最具有生命力、解释力和穿透力。活的儒学最终只能在动态的历史中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