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7篇
水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微胶囊沥青自愈合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以宏观试验与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微胶囊的应力控释、毛细作用与扩散行为三方面揭示其自愈合行为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拉拔-愈合-拉拔试验,采用自愈率(试件愈合后拉拔强度与初始拉拔强度之比)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微胶囊掺量和愈合时间对微胶囊沥青自愈率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微胶囊沥青的动态剪切试验,对比疲劳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微观形态,考察微胶囊的应力控释特性;借助荧光显微镜,可视化了芯材在微裂缝中的横、纵向毛细作用与在沥青中的扩散过程;借助显微图像软件中的实时录像功能,观测微胶囊沥青微裂缝的愈合过程;采用红外光谱测试微胶囊芯材和拉拔-愈合-拉拔试验前后微胶囊沥青的官能团,考察芯材在沥青中的释放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掺量从0提升至8%时,自愈率从16.70%提高至48.92%,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微胶囊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微胶囊掺量为4%时,愈合120 min的自愈率是愈合10 min的1.85倍,表明微胶囊沥青的自愈率随着沥青愈合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这说明提高荷载休息期和微胶囊掺量对增强微胶囊沥青自愈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固-液相变材料在高温下容易泄漏的问题,先将相变材料制成相变微胶囊,然后用环氧树脂包裹相变微胶囊得到复合相变调温剂。试验发现,复合相变调温剂粒径均匀、吸水率低,且具有较高强度,可等量替换粗集料。复合相变材料相变焓值较高,相变温度域较宽,储存稳定性良好,适用于道路工程。  相似文献   
3.
微胶囊技术制备缓释型咪唑啉类缓蚀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唑啉类缓蚀剂是一种高效的杂环类缓蚀剂,但存在药效时间短、需药量大等缺点.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四种缓释型咪唑啉类缓蚀剂胶囊,并分别测定了其包覆率,表明单凝集法制备的样品的包覆率较高;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了测定,确定其芯材确实为眯唑啉,为进一步微囊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使用工业级正十五烷作为相变微胶囊的囊芯材料,制成定形相变微胶囊。将相变微胶囊浇筑成圆柱形试件,发现其在升温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平台期"。将相变微胶囊掺入到沥青混合料中,发现相变材料能减缓沥青混合料温度上升速率,降低沥青混合料温度,且掺量越大,作用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5.
微胶囊技术制备缓释型咪唑啉类缓蚀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咪唑啉类缓蚀剂是一种高效的杂环类缓蚀剂,但存在药效时间短、需药量大等缺点.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备了四种缓释型咪唑啉类缓蚀剂胶囊,并分别测定了其包覆率,表明单凝集法制备的样品的包覆率较高;同时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了测定,确定其芯材确实为咪唑啉,为进一步微囊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分散溶解法,一步合成聚氨酯水溶液,再用凝聚相分离法合成聚氨酯微胶囊.探讨了聚氨酯水溶液和聚氨酯微胶囊的合成条件,包括二异氰酸酯单体种类对微胶囊的影响,聚乙二醇分子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制备的影响,总单体含量对聚氨酯微胶囊形态的影响,甲苯二异氰酸酯与聚乙二醇配比的影响及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的影响.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聚氨酯微胶囊进行表征,测出聚氨酯微胶囊直径2 mm,内腔直径50-500μm,膜孔直径20-100 nm.研究表明,合成稳定的膜孔径一定且具有微相分离结构的聚氨酯微胶囊的最佳条件是:预聚温度为60℃,扩链温度为50℃,中和温度为30℃;预聚和扩链时间均为2 h;预聚和扩链搅拌速度为500-600 r/min,分散溶解的搅拌速度为700-800 r/min.  相似文献   
7.
微胶囊法是相变材料(PCM)封装的一种重要手段,为了改善加入相变微胶囊后沥青路面的低温性能,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相变微胶囊的相变机制、与沥青共混后的相容性和抗拉强度等进行模拟分析。对沥青四组分(As,R,S,Ar)、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沥青四组分与MF共混体系、沥青四组分与石墨烯(CG)共混体系、MF与CG共混体系、沥青体系、沥青与MF共混体系、沥青与CG共混体系等17个分子体系分别进行了溶度参数和内聚能密度计算,分析了MF,CG与沥青四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变化规律,评价了MF,CG对沥青四组分抗拉强度的影响。对以MF为壁材、正十四烷为芯材的3种不同微观结构PCM分子模型和以石墨烯复合三聚氰胺甲醛树脂(CGMF)为壁材、正十四烷为芯材的2种不同微观结构PCM分子模型进行了升温过程相变性能模拟研究,分析了壁材厚度、芯材体积大小对PCM相变性能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种类壁材PCM的热效率。通过对CGMF为壁材的PCM降温过程的相变性能模拟研究,进一步分析了CG对PCM热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GMF为壁材制备PCM,可以提升PCM的热效率,CGMFPCM2031的能量效率比MFPCM2026平均增加141.15%,在沥青体系中加入CGMF为壁材的PCM,可以提高沥青组分之间的相容性和抗拉强度,有利于增强沥青体系的低温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一种用于沥青自修复的微胶囊;脲醛树脂为壁材、环氧树脂为芯材。采用微胶囊对基质石油沥青进行了改性研究,添加量对石油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以及延度产生了不同影响,但影响较小,沥青性能仍符合相关技术要求;采用自愈合延度试验研究了沥青添加微胶囊前后,在不同温度、不同修复时间下的自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微胶囊的加入,有效地提升了石油沥青的自愈合效率。  相似文献   
9.
自愈合微胶囊是改善沥青混合料裂缝的重要技术。提出采用海藻酸钠溶液和葵花籽油的乳浊液为基础进行自愈合微胶囊的设计,在分析微胶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评价微胶囊对SMA-13沥青路面裂缝自愈合性能的改善效果。探讨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车辙性能和小梁弯曲性能的变化,建立自愈合空隙率指标评价方法,为微胶囊修复沥青混合料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石墨烯微胶囊沥青是一种具有较强自愈能力的新型先进路面材料。为分析石墨烯微胶囊对沥青自愈性能的影响,采用试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对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的愈合机理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动态剪切流变仪测试了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的自愈性能;然后,借助红外光谱、荧光显微镜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的“自修复”愈合机理;最后,借助动态剪切流变仪对“自修复-热诱导”双机制下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砂浆的自愈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微胶囊的加入能够显著提高沥青自愈性,掺量和间歇时间增加均能显著提升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的自愈合效果;“自修复-热诱导”双机制作用下石墨烯微胶囊沥青砂浆自愈性能明显强于“自修复”单机制作用。“自修复-热诱导”双机制愈合机理为:裂缝处石墨烯微胶囊破裂,再生剂流出填充裂缝并促进裂缝快速融合;同时,石墨烯微胶囊囊壁的石墨烯与碳纤维形成导电通路,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热量,加快了沥青分子与修复剂分子的扩散速度,进一步促进了裂缝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