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路系统的事故现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化研究 |
| |
作者姓名: | 马彬 许洪国 陈勇 林慕义 |
| |
作者单位: | 1.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2;2.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 100192;3. 吉林大学 交通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8040,51275053);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4049);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人才”培育计划项目(QXTCP-C20170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611232002) |
| |
摘 要: | 为明确事故现场可视轮胎印迹强度与车辆动力学特性、轮胎橡胶磨损特征及道路表面灰度之间的关联特性,提出基于车路耦合的事故现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化研究方法。通过结合动态滑动摩擦因数模型及轮胎非线性模型,建立车辆路面9 DOF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模型,运用VBOX惯性测量技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运用胎面磨损能量模型,从车路系统角度确定车辆、轮胎和路面特性对轮胎全局摩擦力及胎面磨损特性的影响。结合印迹强度特征模型提出轮胎印迹强度参数研究方法,选取不同制动、转向角工况及3组路面、胎面特性对轮胎路面接地力学特性、胎面橡胶磨损量、可视轮胎印迹特征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印迹强度仅与全局摩擦力大小有关,与轮胎路面滑移方向无关;滑移工况下胎面橡胶磨损量随着全局摩擦力和滑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印迹强度变化不明显;制动力矩和道路表面灰度对产生可视轮胎印迹起决定作用,转向角主要影响不规则可视轮胎印迹的产生;前轮轮胎最先出现可视印迹,且可视印迹长度和强度均高于后轮轮胎;采取可视印迹起点作为事故车辆速度判定具有一定的误差,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成果能够为基于可视轮胎印迹的交通事故重建提供理论基础。
|
关 键 词: | 汽车工程 事故采集与分析 能量法 印迹可视化 系统方法 印迹强度 |
收稿时间: | 2017-08-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公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公路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