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作用下裂隙红黏土边坡渗流特征与冲刷模式 |
| |
作者姓名: | 曹硕鹏 付宏渊 高乾丰 于光涛 曾铃 |
| |
作者单位: | 1.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2. 长沙理工 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38001,51878070,52078066,52078067,52008041);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1JJ40576);湖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2020RC306);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项目(2019SK2171);长沙市杰出创新青年培养计划项目(kq1905043);长沙理工大学"双一流"科学研究国际合作拓展项目(2019IC04) |
| |
摘 要: | 针对降雨作用下裂隙红黏土边坡失稳破坏问题,开展红黏土边坡裂隙演化、降雨入渗及冲刷模型试验,提出基于图像摄影识别技术的边坡裂隙特征及含水率分布定量表征方法,揭示红黏土边坡裂隙演化规律,分析裂隙发育程度与降雨强度对红黏土边坡渗流特征与冲刷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作用下红黏土边坡表面裂隙发育,其中坡面裂隙发育最强烈,其最大裂隙平均宽度为4.1 mm,最大裂隙深度为7.7 cm,最大裂隙率为10.4%,但坡底子裂隙和分支裂隙发育最充分,且主裂隙最先出现于远离坡面处;降雨作用下,雨水极易沿坡表裂隙形成优势流迅速渗入边坡内部,使边坡含水率增加且呈不均匀分布,出现局部暂态饱和区;裂隙发育程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强均会提高前期降雨入渗速率,并增加最终降雨入渗深度,其中坡底处入渗深度最大;极端降雨对裂隙红黏土边坡冲刷作用明显,造成坡面松散层流失,坡底显现冲刷痕迹,坡脚局部发生滑动。基于图像摄影识别技术定量分析边坡含水率分布的方法简单有效,研究成果可为裂隙性红黏土边坡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
关 键 词: | 道路工程 裂隙红黏土 模型试验 渗流特性 冲刷模式 |
收稿时间: | 2020-11-29 |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公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公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