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作者姓名:王志佳  何旭  李胜民  黎洪磊  张建经  李良勇
作者单位:1.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海南 海口 5702282.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8163);海南省科协青年科技英才学术创新计划项目(QCXM201807)
摘    要:采用再生混凝土骨料替换包裹碎石桩碎石芯料,形成一种新型地基处理方式——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以改善采用包裹碎石桩处理液化及软弱土地基时碎石强度未能充分发挥的问题.开展了模型试验,研究包裹长度、刚度及长径比对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单桩承载特性和骨料破碎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包裹长度为1倍~6倍桩径时,延长包裹长度可显著提高桩体承载力,包裹长度小于1倍或大于6倍桩径时,包裹长度对承载力改善不明显;包裹材料的临界刚度约为100 kN/m,当小于临界刚度时,增加包裹刚度能显著提高桩体承载力,大于临界刚度时,增加包裹刚度不再明显改善桩体承载力;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桩长不变时,长径比大于10的桩体承载力较低,桩体主要在10~30 cm深度内产生不同程度的局部弯曲,长径比小于7的桩体承载力较高,桩体主要发生轻微鼓胀变形,无局部弯曲;混凝土骨料的破碎度与桩体能承受的极限荷载呈正相关,增加包裹长度、刚度及桩径均会增加芯料的破碎度.因此,进行再生混凝土骨料包裹桩单桩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包裹长度、刚度和长径比与芯料破碎度之间的关系,以获取最优设计方案.

关 键 词:再生混凝土骨料  包裹桩  承载特性  土工合成材料  模型试验
收稿时间:2021-02-02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