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海洋分层特征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内波尾迹可识别性的影响
引用本文:杨哲超, 任立群, 郅长红, 等. 海洋分层特征对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内波尾迹可识别性的影响[J]. 中国舰船研究, 2025, 20(3): 296–304. DOI: 10.19693/j.issn.1673-3185.03935
作者姓名:杨哲超  任立群  郅长红  尤云祥  王宏伟
作者单位:1.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0;2.上海交通大学 海南研究院,海南 三亚 572024;3.上海凌耀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1108;4.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上海 201108
基金项目:上海市启明星项目资助(23QB1403800);上海交通大学 “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项目资助(24X010500111)
摘    要:
目的针对密度分层环境对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水下航行器尾迹的可识别性问题,建立理论求解模型及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依托海洋分层特征的统计信息,设计移动质量和动量等效源致内波理论,计算每个统计独立的海面单元的调制海浪谱及其映射的SAR图像强度分布,进而基于灰度共生矩阵提取图像中内波尾迹纹理特征信息。
结果结果表明,在特定参数条件下,SAR图像中内波尾迹的可识别区间为最大浮频率大于0.02 rad/s且所在深度小于100 m。结论该方法能够有效计算并分析任意密度分层环境中内波尾迹的可识别性,为水下目标探测提供依据。


关 键 词:密度分层  内波尾迹  合成孔径雷达  目标跟踪  灰度共生矩阵  海洋分层  水下目标探测
收稿时间:2024-05-22
修稿时间:2024-07-27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舰船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舰船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