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钢轨波磨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综述 |
| |
引用本文: | 关庆华, 张斌, 熊嘉阳, 李伟, 温泽峰, 王衡禹, 金学松. 地铁钢轨波磨的基本特征、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综述[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21, 21(1): 316-337. doi: 10.19818/j.cnki.1671-1637.2021.01.015 |
| |
作者姓名: | 关庆华 张斌 熊嘉阳 李伟 温泽峰 王衡禹 金学松 |
| |
作者单位: | 西南交通大学 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3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77545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2343四川省区域创新合作项目2020YFQ0024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2020TPL_T02 |
| |
摘 要: |  对世界各国地铁钢轨波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了其普遍性与时间集中性,及其与曲线、轨道结构、车辆及其他因素相关性等典型特征,并对其分类方法、形成机理和治理措施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普遍存在于地铁与有轨电车线路中,在新线开通初期与线路改造初期最为严重;一般而言,相对于直线和大半径曲线,小半径曲线的钢轨波磨最为普遍,低轨侧波磨波长短,幅值大,但也有例外,部分大半径曲线及直线上也有分布;波磨的波长特征和发展速度与轨道结构密切相关,轨道结构及部件不匹配时,易出现快速发展的波磨;车轮踏面廓形、轮对定位、悬挂刚度与簧下质量等车辆结构参数会对波磨萌生、发展与表现特征产生影响;波磨的产生还可能与钢轨材质、牵引和制动、运行环境、湿度及摩擦因数有关。地铁钢轨波磨的形成机理主要基于轮轨系统共振、轮轨黏滑(摩擦自激)振动、钢轨振动波反射等理论,对波磨形成过程的纵向动力学影响与系统非线性因素考虑不完善,关于黏滑自激振动与轮轨负摩擦特性对波磨影响的认识还不统一,难以解释直线以及曲线高低轨波磨特征的差异等,对波磨的形成和发展缺乏理论上的主动预测和试验验证;各国主要以钢轨打磨来控制波磨发展,通过调节轨道结构、运行环境,采用钢轨吸振器和轮轨摩擦调节装置,以及优化车辆设计等主动措施来控制波磨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未来应针对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特性以及实际运行工况下的轮轨微观接触行为和黏滑自激振动特性,开展车辆-轨道系统的轮轨动态磨耗演化仿真,掌握地铁钢轨波磨形成机理和关键因素影响规律,提出控制地铁钢轨波磨的主动措施和轮轨匹配优化设计原则。

|
关 键 词: | 地铁 钢轨波磨 基本特征 形成机理 治理措施 |
收稿时间: | 2020-09-20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