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不同出行方式交通空间颗粒物浓度特征及人体摄入量估算方法研究
引用本文:朱才华, 张辛煜, 曾明哲, 韩飞, 李岩. 不同出行方式交通空间颗粒物浓度特征及人体摄入量估算方法研究[J]. 交通信息与安全, 2022, 40(2): 108-115. doi: 10.3963/j.jssn.1674-4861.2022.02.013
作者姓名:朱才华  张辛煜  曾明哲  韩飞  李岩
作者单位:1.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 西安 710064;;2.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深圳 5180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
为了提高居民出行健康,建立了评估出行者采用不同出行方式时的PM人体摄入量估算方法体系。使用PM检测仪采集各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出租车、地铁)不同交通空间(包括车厢、站台、人行道等出行者在出行过程中身处的周围环境空间)的PM浓度,建立了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PM浓度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并考虑出行个体心率指标的变化建立空气吸入量模型。根据出行者的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并结合出行时间和PM浓度,可对出行者1次完整出行中PM2.5和PM10摄入量进行估算。
西安市的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出租车内、公交车厢、地铁车厢的PM浓度与环境监测站(即背景环境)获得的PM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出租车停靠点、公交站台、地铁站厅、地铁站台的PM浓度则差异不显著;背景环境的PM浓度和湿度对不同出行方式交通空间的PM浓度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温度、风速对交通空间PM浓度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对于本次试验路径,慢行交通中自行车出行者的PM摄入量最低,机动化交通中乘坐地铁的出行者的PM摄入量最低;步行出行者的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低但暴露在交通空间的时间长,自行车出行者单位时间空气吸入量高但暴露在交通空间的时间短;公交的站台候车和频繁停车增加了人体的PM摄入量。研究成果可用于预测出行者完整出行的PM摄入量,为出行者选择更为健康的出行方式提供建议。


关 键 词:交通环境   出行方式   出行健康   颗粒物浓度   颗粒物摄入量
收稿时间:2022-02-23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信息与安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信息与安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