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饱和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动态规划优化模型 |
| |
引用本文: | 李瑞敏, 唐瑾. 过饱和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动态规划优化模型[J].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15, 15(6): 101-109. doi: 10.19818/j.cnki.1671-1637.2015.06.013 |
| |
作者姓名: | 李瑞敏 唐瑾 |
| |
作者单位: | 1.清华大学 交通研究所, 北京 100084;2.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北京 100045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1130015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G03B03 |
| |
摘 要: |  为满足过饱和交叉口信号控制的需求, 应用动态规划理论, 建立了过饱和交叉口信号控制优化模型, 界定了模型的阶段、状态变量和决策变量, 推导了平均排队长度状态转移方程和控制器状态转移方程, 确定了基于交叉口不同饱和状态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提出了模型优化框架。非饱和状态以最小化延误为控制目标, 饱和状态和过饱和状态以最大化通行能力为控制目标。通过迭代运算判断保持或者切换当前相位, 并将控制效果实时反馈以调节下一阶段信号配时方案。以秦皇岛市某交叉口为例, 基于实际采集数据得到了非饱和、饱和与过饱和3种状态的交通流量, 应用动态规划模型获得配时方案, 并与TRANSYT方法给出的配时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非饱和状态下, 采用动态规划模型计算的平均延误、饱和度、平均排队长度分别为49.3s、0.76、13.7veh, 采用TRANSYT方法计算的对应值分别为52.0s、0.78、14.4veh; 在过饱和状态下, 采用动态规划模型计算的饱和度与平均延误分别为0.85、78.5s, 采用TRANSYT方法计算的对应值分别为0.86、82.5s, 但对应的平均排队长度为27.3veh, 略优于动态规划模型的27.6veh; 饱和状态控制效果与过饱和状态控制效果类似。可见, 采用动态规划模型可以有效降低交叉口饱和度, 减少各相位不同进口道车辆的平均延误。
|
关 键 词: | 智能交通系统 交通信号控制 动态规划 过饱和交叉口 信号配时优化 饱和度 |
收稿时间: | 2015-09-27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