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汽车电子标识由国家公安部提出,用于识别全国车辆的身份信息,已逐步成为智能交通领域关注的重点。突破现有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瓶颈,构建融合汽车电子标识的交通信息采集与管控平台,可以为实现智慧交通奠定基础。现对汽车电子标识在智能交通应用的必要性、科研项目目标与内容、应用体系框架和应用技术框架等核心成果进行总结,并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相应应用示范,为汽车电子标识的全面推广,形成面向智能交通应用的关键技术储备和实践积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汽车电子标识及其常见的应用场景,并探索了处于大数据热潮下,智慧城市交通领域中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新兴技术如何与汽车电子标识融合,最终实现智能交通管控。首先,从汽车电子标识的技术原理、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分析汽车电子标识的优势和局限性;其次,分析了智能停车、信号优先、电子围栏等业务领域的研究现状;然后,阐述图像复原、深度学习技术与汽车电子标识技术结合,展现其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提出未来汽车电子标识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鹏  杨静 《时代汽车》2022,(2):33-34
分析了5G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在发展战略、研究意义和趋势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把5G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有机融合,可有利于ICV的规模化、定制化技术架构的完善,以期实现ICV车辆间的信息实时换接、均布负载和信息的抗干扰与安全的构想.进行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4.
中德威帝研发的CAN总线技术在客车中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强劲增长,现代汽车技术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推广应用,使汽车性能趋向于更安全、更舒适,驾驶更方便、更快捷。目前这些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人们在安全、智能、环保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把中国市场推向国际市场。近年来,新车在市场上不断涌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其中,智能联网汽车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并不断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互联汽车深受消费者追捧,因为它包含了智能驾驶和智能互联两个方面。结合相关核心技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育教学融入"岗证赛课"融合的理念,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各学科知识的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更好的办法是"用比赛代替训练"。通过参加相关的行业竞赛,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课外兴趣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7.
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汽车技术发展的大势,通过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和智慧交通技术,以自动驾驶车辆的需求为核心,应用深度学习、边缘计算以及领先水平的车路感知融合、车路云控协同等方法,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全出行链场景,实现无人驾驶在智慧道路、智慧停车、智慧园区的综合应用,为后续工程建设、产业化落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进一步推动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瑄 《时代汽车》2022,(22):150-152
智能传感器中应用了多种先进技术,例如非线性自校正技术、多信息融合技术等,在汽车电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可以监测汽车的状况,也可以提升汽车的性能。为了充分发挥智能传感器在汽车电子中的作用,汽车生产企业可以将智能传感器应用在电子式自动照明系统、安全气囊触发系统、自动雨刷系统等电子系统中,从而优化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升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正>本届论坛以"车联网与智能驾驶"为年度主题,设置了汽车安全领域主题演讲、汽车安全技术驾乘体验和最新汽车安全技术发布三大板块。为了提升社会对刊儿童乘车安全的关注程度,论坛还专门开辟了儿童安全乘车公益宣讲研讨会。日前,由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和中国人保协办的2014(第五届)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国际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关注汽车安全,引导汽车安全技术水平提高,是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国际论坛的永恒主题。自2011年至今,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国际论坛已经连续成功举行四届。论坛秉承权威性、高端性和专业性,致力于打造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标志性的年度交流平台,推动中国汽车安全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本届论坛以"儿童乘车安全"和"车联网与智能  相似文献   

10.
李金学 《上海汽车》2002,(12):37-40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智能技术在汽车上得到推广应用,充分体现出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越性能。目前这些智能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郭晓丽 《专用汽车》2023,(10):60-62
自动驾驶技术是智能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是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根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学会(IEEE)的说法,自动驾驶汽车将在2040年前占据75%的市场份额,是推动第四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将重塑传统汽车业的“金字塔”,引领全新交通和出行生态。自动驾驶的进步是技术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关键,也是自动驾驶汽车走向工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王致诚 《驾驶园》2010,(3):88-89
电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和通信等高科技与汽车的结合,使未来汽车成为更安全、更方便、更舒适的交通工具。日前,王致诚翻译了全美汽车制造业协会顾问汤姆·R·鲍威尔在《底特律趋势》杂志(2009年9月号)发表的文章。汤姆·R·鲍威尔根据近年来汽车前沿科技研发动态,预测了这些目前研究中的汽车智能技术在家用汽车普及的时间表。原文中部分内容,如智能型GPS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等本栏目往期曾有过介绍,在此不再重复,编辑仅节选部分新内容刊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加快速、高效地处理种类多、数量大、高价值的信息。智能网联汽车云平台实现了车路云的协同驾驶,解决了智能网联汽车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交通数据分析处理、信息融合的速度,减少了交通事故发生率。本文阐述智能汽车云平台研究现状以及基本的实现原理、在网联汽车中的工作方法等。  相似文献   

14.
在汽车的个性化和灵活性得到大大增强的今天,综合了信息、电子、通信技术最新成果的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交通拥塞。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结合ITS,在智能汽车、车载多媒体系统、促进公共设施建设、控制向路上发车以避免交通拥塞的逻辑系统、可替代的公共交通系统等5个基本方面进行了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和车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数据驱动智能交通系统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相融合将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大数据视域出发,分析了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劣势。  相似文献   

16.
张睿 《专用汽车》2023,(11):34-36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中车辆感应技术、辅驾技术、车载网络组织技术具有的特点展开详细分析,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逻辑框架的建立、标准体系建立依据、标准体系框架的建立三个方面入手,系统论述了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发展框架的构建方式,为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霍庆泽 《世界汽车》2010,(8):134-135
6月,中国汽车产销量与上月相比基本持平,不过同比增速继续回落。前6个月,汽车销售总量超过900万辆,从汽车销售走势图观察,作为历年销量反弹期的6月,首次出现下降的趋势。下半年汽车市场能否再现去年同期的辉煌,现在只能说是一个未知数。  相似文献   

18.
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进行系统性概述。对常用的信息融合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出5类信息融合技术,即神经网络类、Bayes融合类、推理融合类、空间融合类、自适应滤波类等。依据5种不同的交通应用场景,即信息检测与采集、交通流分析、分类识别、诱导控制和定位导航,对信息融合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并指出随着交通应用场景的不同,融合技巧和算法也会随之不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愈来愈多的被引入汽车,形成汽车上的智能装置,或直接称智能汽车。所谓“智能”就是将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汽车装置,实现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速、安全、环保的综合运行系统。随着汽车电子产业的异军突起,一个崭新的汽车电子时代,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汽车电子产品的功能将从仅完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汽车的迅速普及,各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困扰我国交通领域的三大难题。未来的汽车不仅需要高效、环保,更重要的是智能、安全,它需要提供前所未有的交通安全保障,甚至能够将车主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降低为零。越来越智能化的汽车技术已经逐步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车网互联是未来汽车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日前举办的2014年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国大陆集团车身电子解决方案中国区总监文英棠和德国大陆集团亚洲总部信息娱乐及智能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