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代汽车》2008,(2):94-95
在汽车工业蓬勃发展中不断孕育成熟的零部件企业,显然已经具备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水准。而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又将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国际化。通过这种持续的良性循环,中国将从汽车大国,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汽车强国,在国际汽车市场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梁发斌 《时代汽车》2008,(12):38-39
作为共和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一汽要勇敢担起做强中国汽车工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提高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大的隐忧是忽视自主开发、忽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在目前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汽车产业政策对自主开发的引导和支持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迅速成长为汽车大国,关于自主开发汽车技术和培育自主汽车品牌的呼声日益高涨,传达出期望中国汽车工业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的民声民意,同时在媒体上展开了一场要不要自主开发汽车技术和怎样自主开发汽车技术的大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业内外人士认识到“自主”的政治意义和商业价值。人们自然关心: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自主开发的汽车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哪里?自主开发汽车技术的前景如何?2005年4月22日开幕的第1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无疑是寻找这些问题答案的最好场所。  相似文献   

5.
<正>在刚刚结束的201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董扬称,今年全国汽车产销将达到2383万辆,同比增长8.3%。而无论这一数字是否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中国将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不可否认,虽然中国已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大国,但与真正的汽车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成为汽车强国已经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目标。在本届论坛上,关于建设汽车强国的建议,既有健全市场政策法规,也有推动监管、推动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等论点。其实,当下的中国汽车工业想要做强,没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汽车领域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汽车市场开始进入高速戍长期,其中代表着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崭露头角,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中国车市不可忽视的一股新生力量。中国车市的品牌力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品牌占绝对主早的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应对?关键在于提升品牌力,打造强势品牌。就如何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作者从品牌定位策略、渠道构建策略以及品牌国际化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装[2017]53号,以下简称《规划》)。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有关方面对《规划》进行了权威解读。《规划》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品牌汽车,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路线上要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措施上主要包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行业内外协同创新,推动全球布局和产业体系国际化。具体讲,可用"一六六八"四个数字概括:一个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汽车行业协会会长安庆衡在"2014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长三角论坛"中针对"自主品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改革建议"议题所做的精彩演讲。中国汽车工业一直在高速发展,从2009年起,中国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近年来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汽车产销的平均增长率为7%~8%,汽车行业的效益增长达两位数。目前,自主品牌处在困难时期。针对自主品牌存在3种看法,一是取消论,就是没有自主品牌,不要  相似文献   

9.
赵欢 《时代汽车》2013,(3):38-40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壮大,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探索海外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刷新。但同时,面临的问题和障碍也日渐显现。在"走出去"方面先行一步的长城汽车对此深有体悟。加强中国汽车海外投资建厂的政策指导和服务支持"是今年两会上,第12届人大代表王凤英提出的主要议案之一(其它两份分别是关于加强汽车社会和谐发展综合治理以及完善汽车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的建议)。当前,国际化战略作为中国汽车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已成共识。2012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过一百万辆,达到1056091辆,比2011年增长29.70%。与此同时,我国的汽车出口正在从单纯的出口贸易向积极在海外投资建厂方向发展。近几年,自主品牌车企海外建厂速  相似文献   

10.
自主品牌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自主品牌与发展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认识和相互关系,分析了日、韩、巴西及我国台湾汽车工业发展自 主品牌与民族汽车工业的成功与失败,得出了没有自主开发,自主品牌就不能成就民族汽车工业,不能成为汽车强 国的结论。最后提出了自主开发、发展自主品牌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1931年中国第一辆自造汽车民生75型载货汽车诞生以来,回顾中国载货汽车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落后的民族制造业奋发追赶世界发展潮流的艰辛历程,对于继承和发扬前辈载货汽车人的精神,做强中国载货汽车工业,对于总结发展汽车工业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科学地指导汽车工业的发展,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多年、市场竞争日趋充分的现在,汽车工业该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并保持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值得人们思索。我国汽车工业以往的发展都是以“做大做全”、“扩大产能”为指针和蓝图的。但是,现实变了,管理思路也要变。去年,中国汽车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而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令人赧颜的现实表明:惟有做强,才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60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但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文明的载体,在国家的鼓励下,二者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双方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基金为新的创新模式,分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发展的情况并给出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纵观整个行业现状,我们能够发现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这就更需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地发展。从技术分析角度来看,需要大力地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因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销连年位居世界第一名,已经成为了世界汽车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中国的能源  相似文献   

15.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刘乃全 《上海汽车》1998,(2):21-24,35
本文就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国产化与国际化生产的指导思想,我国汽车工业国产化生产与国际化生产的战略目标及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国产化生产与国际化生产政策与措施等方面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大力 《驾驶园》2009,(12):38-38
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上升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严峻,研发新能源交通工具已是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的一个科技发展方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其视为推动美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在上任后连续推动国会通过相关的立法和财政支持方案。在中国,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我国汽车工业,也早就已经展开相关的研发,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汽车市场正在孕育一场以自主品牌领航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18.
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佶 《上海汽车》2006,(1):14-16
中国车市的品牌力时代已经到来,面对大品牌占绝对主导的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尚处于弱势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应该如何应对?关键在于提升品牌力,打造强势品牌。为提升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力,文章从品牌定位策略、渠道构建策略以及品牌国际化策略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王福庚 《时代汽车》2006,(12):29-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的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李书福自信的微笑中,谁能说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化的征途上没有不象的前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老总论语     
重组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必由之路有很多的企业和集团,是通过合作、合并、重组做大做强的。那么,对于中国来说,要想把汽车工业做强做大,这也是一个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