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占强  包崇美 《世界汽车》2011,(10):112-117
预备,跑!田径赛场上运动员在起跑前都会有个预备的过程。但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却让我们没有准备。800万辆、1000万辆、1200万辆……中国汽车产量一年一个台阶的"井喷式"发展,让我们"跑步"进入了汽车社会。但因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也让我们始料不及:道路拥堵、停车难、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汽车将不再是方便我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成为降低我们生活质量的害群之马。围绕着这些问题,9月2—4日,以"汽车社会与产业未来"为主题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在天津滨海新区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2.
据权威机构预测,目前中国家用轿车的保有量为489万辆,到2010年将增加2倍,达到1466万辆;到2020年这一数字再增加4倍,达到7200万辆。届时中国各种汽车的总保有量将达到1.15亿辆,是美国今天汽车总保有量的一半。而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家用轿车的市场需求量,分别是501万辆、913万辆和1584万辆。其后,中国将全面进入汽车社会。几乎不经意问,我们已经站在“汽车社会”的门槛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在拥有汽车的家庭达到10%~20%时开始进入汽车社会。而中国目前只有北京、深圳、广州、东莞4个城市才达到或接近这个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每年两会,汽车行业的话题总是受人关注。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位居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的位置,国内汽车保有量也急速膨胀。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新注册登记的汽车达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达历史最高水平。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私家车数量已经达到1.05亿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显然,汽车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汽车行业的议题,已经成为关乎民生的大计。显然,面对蓬勃发展的汽车产业,整个汽车社会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拥堵、大气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霍庆泽 《世界汽车》2011,(2):148-149
2010年12月,中国汽车市场的"收官之战"悄然落下帷幕。2010年中国汽车累计年产销量分别以1826.47万辆和1806.19万辆的成绩创下历史新高,并立于世界之巅,中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  相似文献   

5.
时光飞逝,回首过去,2010年的中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汽车行业"诸神狂欢"的场面仍在持续。据亚洲制造业协会预测,中国汽车保有量2010年将突破7000万辆。一方面是不停地大规模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因高产量而带来的低质量问题也越发凸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汽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中国家庭,伴随着汽车热的升温,汽车安全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辆汽车如果动力稍差些,载人拉货少一些,油耗高一些都是可以容忍的,但安全问题绝对不可讨价还价,一辆安全等级低的汽车无异于一口活棺材。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车市逆势而上,轰动世界。2010年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满怀信心迎来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开张。回顾20102010年,年度GDP增长率为10.3%,中汽协会公布汽车年产量1826.47万辆,年增长率达到32.44%。这样的硕果累累让我们喜忧参半:美国2010年产汽车1170  相似文献   

8.
小雨 《时代汽车》2010,(11):31-33
"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中国汽车产销1700万辆指日可待,有人对此欢欣鼓舞,中国用了西方发达国家不到一半的时间迈进汽车社会。但在笔者看来却并不仅如此。笔者以为,进入汽车社会有标准,数量仅仅是最不重要的指标,从法规的层面上说,重要的是汽车企业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也承担了对用户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注定会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得益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在全球汽车市场总体下降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产销首次达到千万辆级,同比增长近50%。2009年中国汽车工业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超过日本和美国,双双跃居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1.
截至2011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10578.77万辆,驾驶人23562.34万人,分别是1991年的17倍和13倍。根据预测,到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达到8650万辆,届时中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中国将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但是,汽车社会也存在着环境污染、交通事故增长等一系列问题,如何保证机动车辆的运行安全已成为公安与交通运输等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2.
正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由2000年的208万辆上升到2010年的1806万辆,年均增速25%,用10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80年的历程。虽然2011年增速下降,但仍实现产销1842万辆和1851万辆,连续三年蝉联世界第一。我们在享受汽车大国盛宴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产业散、乱、弱、小的格局仍未  相似文献   

13.
《汽车实用技术》2012,(4):58-58
经历了20年的"粗放式增长"之后,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步入"微增长"时代。2011年,国内汽车消费增速大幅回落,释放出市场增长趋于平缓的信号。而"跌"入"微增长"时代的最大诱因,是中国汽车工业受到来自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过去十年间,我国汽车年销量从200万辆攀升至1800万辆,"井喷"过后,回归理性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使然,由于需求放缓,  相似文献   

14.
李景升 《世界汽车》2011,(10):12-12
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我们已经置身于汽车社会之中。随着汽车数量的暴增,一些社会问题突显出来,交通安全和道路拥堵首当其冲。于是有些人视汽车为洪水猛兽,限购、限行风雨欲来。  相似文献   

15.
倪达 《汽车科技》2001,(3):35-36
近来,三菱汽车公司频繁大规模实施汽车召回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2001年 2月 15日,三菱在日本国内召回 11种共计约 40万辆有质量缺陷的汽车,同时在北美市场召回约 95万辆汽车,而此前在中国,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因存在重大质量隐患被取消进口资格,三菱公司方面不得不宣布为 7 2万辆“帕杰罗”越野车提供无偿检修。这一连串事件充分说明了去年夏天故意隐瞒质量问题被曝光后,三菱公司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仍未有根本改善,进而暴露出该公司在经营体制等诸多深层次领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忆往昔,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约200万辆,刚刚步入世界前十位,"10万元家轿"也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看今朝,中国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300万辆,一举跃居全球首位,其中轿车2009年达到创纪录的747.31万辆。  相似文献   

17.
丰田近期陷入“召回”风波。2010年1月21、27日,丰田汽车因油门踏板问题,在北美召回339万辆问题汽车;1月26日,暂停在美国销售8款车型;1月28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公司宣布,自1月28日开始,召回75552辆RAV4车辆;1月29日,欧洲市场惨遭“牵连”,180万辆汽车被丰田召回。截至发稿,丰田累计召回汽车总量超过800万辆,甚至超过了其2009年全球698万辆的汽车总销量。  相似文献   

18.
赵航 《世界汽车》2005,(10):66-6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长。我国的乘用车产销量2003年分别为285万辆和283万辆:2004年分别是315万辆和313万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产量第四及销量第三的汽车大国。车辆在给予人们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交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7年自主品牌汽车,热闹与危机共存。在中国汽车整体销量高歌猛进的时候,来自自主汽车的统计数字刺痛了很多人,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0万辆。事实上,我们不能为中国汽车2007年突破900万辆过早地欢呼,因为自主品牌汽车依旧处在转折点上,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在丧失低价优势后,自主品牌汽车靠什么来发力?  相似文献   

20.
国内相关部门发出第一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名单已有近3年时间。与西方发达再制造工程产业相比,中国的再制造产业刚刚兴起,尚处于萌芽期。"在汽车保有量约2.85亿辆的美国,其中有近50%的售后产品使用的是再制造件。2010年美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市场规模达4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4成以上。截至2010年底,不含低速货车,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大约有8000万辆,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比例非常低,几乎为零。"美驰中国区售后业务及挂车事业部总经理王尚谦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继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1800万辆后,未来几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将保持稳健的发展。若保守地按年增长率10%计算,到2016年国内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2020年后,预计可达到峰值约4亿辆的规模。由此,若按发达国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和比例来算,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