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目前主流商用车机械液控气助力离合系统结构原理及市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明确智能离合系统研究的意义及设计思路。根据现有机械液控气助力离合系统需解决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构建智能离合系统的设计方案,并对智能离合系统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进行简要阐述。智能离合系统与现有机械液控气助力离合系统相比,具有机构设计简单,离合控制精准,换挡操纵平顺,提高驾驶舒适性,智能化科技感强等一系列优势,是商用车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基于数据仓库的北京智能交通管理数据中心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智能交通管理科技系统应用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数据中心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具体的实现思路。方案充分考虑了交通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深层次开发利用以及辅助领导决策,其具体实施将大大提升北京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MS)的智能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连煜 《时代汽车》2021,(1):105-106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机械制造领域中逐渐应用智能化技术,使其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比于传统机械制造设计技术,智能制造时代机械设计技术具有耗能低、信息集成度高、节能环保性等优势,因此必须要重视智能化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机械制造发展情况,并阐述智能机械制造的特点和意义,提出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智能网联汽车的高度智能化和网联化是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车联网的信息安全因素,否则将会影响到车辆的智能化控制精度。本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关键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简要阐述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同时提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及关键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智能化相关的各类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装备领域,作为支撑现代化保障平台的智能化保障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智能化保障综合管理平台的构思主要是利用了智能设备和电脑相关的软件平台,通过构建互联互通的安全网络,搭建信息共享的多用途资源优化系统,最终实现在装备保障范围内的智能管理和创新应用,本文通过提出智能化保障综合管理平台的概念并阐述其实际应用价值,为现实装备保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提供了解决方案,为后续智能化保障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基础,重点对底层具体的基础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设计。  相似文献   

6.
我国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化理论方法还不成熟,智能技术较落后,大部分理论研究成果缺乏实用性;盾构隧道各环节未建立起有效信息交换渠道,没有形成盾构隧道全生命周期系统的完整体系。为了推动智能化建造在我国铁路盾构隧道中的发展应用,通过对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化建造在地质勘察、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建立完善的盾构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完善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理论创新,启动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建造相关规程的编制,完备标准体系,是铁路盾构隧道智能化建造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随着5G技术应用的落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技术技能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车载设备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国内汽车电子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以电子技术类为主,而涉及汽车智能设备开发、测试以及整车厂零部件在线检测等内容的课程较少。在深入调研行业、企业、院校、毕业生的基础上,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需求,为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汽车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而智能座舱作为现阶段汽车智能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是汽车消费者重点关注的配置之一,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敏捷开发、快速迭代成为智能座舱开发的技术主流,面对日趋复杂、庞大的智能座舱软件系统,如何设计有效的测试方法、应用高效的智能座舱交互式功能测试手段适应快速迭代的软件开发策略、保证座舱开发质量将成为智能座舱发展的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智能化公共交通发展迅猛,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引入城市公交系统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说明了RFID的基本原理和国外应用实例,其次阐述了基于RFID的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框架,并对其信息流进行了设计,最后简要介绍了RFID用于南京市智能运输系统示范工程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天津市交通强国建设、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及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的介绍,从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出行服务系统、电子付费系统和交通监控指挥系统智能化升级等方面阐述了天津市逐步进入智能交通应用阶段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5G时代,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城市道路在道路横断面布置、自行车道设置、共享单车停车点布设、步行交通系统多样化等方面创新设计的思路,展望了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中,低碳生态城市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对衬砌病害智能化检测在公路隧道运营中的应用,介绍国内外智能检测技术硬件装备和基于衬砌图像的病害检测算法,并重点梳理隧道巡检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方案和应用情况,提出了巡检机器人在交通隧道应用面临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思路,展望了隧道巡检机器人在交通隧道运营安全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纯电动汽车向智能化汽车发展,汽车低压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在OFF挡的用车场景也随之变多,这些场景下的高压系统处于不工作的状态,由于低压系统由低压蓄电池供电,导致电池多耗少补,亏电的概率变大。文章基于电气架构及蓄电池特性,对智能补电功能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种低成本智能补电功能参数的设置思路,对智能补电策略的进入条件、保持条件、退出条件等设计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3.
杨东 《车时代》2021,(1):119-119
车身焊接是汽车制造中的关键工作内容,焊接质量会对整个汽车的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在工作中应该受到高度重视。车身焊接的难度较大,传统焊接技术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无法适应汽车制造领域的发展特点。智能制造概念的出现,为车身焊接提供了新的思路,应该充分利用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促进焊接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本文将对智能制造在汽车车身焊接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探索智能制造在汽车车身焊接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客车等级评定的行业标准,提出应用UG/OPEN GRIP二次开发平台进行客车车厢内座椅智能布置设计的思路,并进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简要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智能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以及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的国家需求,指出掘进装备智能化将成为隧道工程领域的重大技术挑战和未来行业竞争热点;提出复杂环境下全断面隧道掘进装备智能化面临的科学挑战:1)复杂工况下掘进状态识别与地质环境感知,2)地质环境与装备掘进运行参数映射规律与匹配,3)多子系统掘进作业的智能规划与协同控制;分析掘进装备智能化的现有研究基础,指出环境与状态感知、施工参数自适应动态调控、多系统协调控制与多目标优化等理论与应用存在的不足;提出掘进状态感知、掘进参数工况自适应动态调控、掘进参数数据挖掘计算、掘进参数的智能优化和决策以及多系统协调智能化控制等包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造及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设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被研发及应用;而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加重,为了建立新的交通秩序和规范,也需要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支撑智能汽车发展所需要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车辆动力学控制,防碰撞系统,智能速度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新能源技术。文章还概括出我国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智能化技术与绿色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磊 《时代汽车》2023,(9):114-116
汽车电气化、智能化的发展,带来智能座舱Cockpit和辅助驾驶ADAS域控制器电子电气架构的变化。高阶座舱域控制器系统对硬件平台芯片及接口资源、软件系统、多模态交互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高通SA8295车规级芯片主要特性和座舱应用要求,设计出智能座舱系统平台的软硬件架构及其功能,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详细研究分析各功能模块。  相似文献   

18.
中央集控电器盒应用于汽车电源分配系统中,主要用来对整车电子电器的电源配电管理,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对中央集控电器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IN总线的汽车智能中央集控电器盒方案,通过系统设计、模块设计、硬件电路实现及软件设计实现,完成了对该方案的设计和研究,并在整车上进行了实际应用。经过实际验证,基于LIN总线汽车中央集控电器盒方案不仅降低了整车零部件成本,而且稳定可靠,为汽车中央集控电器盒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技术被研发及应用;而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现象的加重,为了建立新的交通秩序和规范,也需要汽车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文章主要分析了支撑智能汽车发展所需要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包括车辆动力学控制,防碰撞系统,智能速度控制系统,智能交通系统以及新能源技术.文章还概括出我国未来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将是智能化技术与绿色新能源技术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隧道智能配电系统是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可靠的配电系统是保证隧道安全营运的基础。在调研市场上可以实现应用的智能化硬件产品的基础上,以施耐德电气的智能配电系统在G98环岛高速三亚崖州湾隧道工程中的应用为例,通过分析隧道传统配电系统存在的问题,结合隧道日常管理与运营维护的实际特点,对智能配电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阐述,探讨在工程上如何构建智能配电系统,实现运维管理的智能化,最优化,保障隧道平安、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