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国内首艘自主建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研发背景及其主要性能参数,重点阐述了"深蓝"号在满足极地区域作业要求、南极磷虾捕捞、加工、储存等功能方面具备的一些特点及设计考量,为今后南极磷虾船及极地作业船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万勇 《船舶工程》2018,40(S1):1-3
简要介绍了国内首艘自主建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研发背景及其主要性能参数,重点阐述了“深蓝”号在满足极地区域作业要求、南极磷虾捕捞、加工、储存等功能方面具备的一些特点及设计考量,为今后南极磷虾船及极地作业船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8月12日上午,由中国船级社(CCS)检验的我国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在黄埔文冲船厂举行了进坞仪式。该船也是CCS广州分社正式承接广东渔业船舶检验局相关业务之后执行建造检验的首艘远洋渔船。"深蓝"号由挪威瓦锡兰提供基本设计,总长120.28米,型宽21.60米,采用了连续泵吸捕捞系统等先进作业方式,设置了冻虾、虾粉等智能化船载加工生产线,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先进的远洋渔业捕捞加工一体船。  相似文献   

4.
《中国船检》2020,(5):98-98
2020年5月14日,由江苏智慧海洋产业联盟成员单位——江苏深蓝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国内首艘南极磷虾专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从连云港扬帆起航开赴南极。南极磷虾是全球可捕捞量最大和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海洋渔业资源,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性资源。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内外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论是保证捕捞产量还是提高船载加工产品质量,提升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舶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是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的平台,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及配备的捕捞系统、加工工艺等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挪威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路径不难得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极地化、专业化、大型化、绿色化"是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应是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及相关系统、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项立扬  王万勇 《船舶》2019,30(2):7-12
通过极限完整稳性分析方法,对比国际海事组织(IMO)《托雷莫里诺斯国际渔船安全公约》、《2008国际完整稳性规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检验局《渔业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远洋渔船2015》对远洋渔船的稳性要求,以国内首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为例,分析极限完整稳性临界条款,探讨远洋拖网加工渔船在极地环境下的设计工况与极限完整稳性,以对远洋拖网加工渔船和极地水域作业船舶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中国水产有限公司所属的"龙发"轮顺利启航,中国船级社(CCS)、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大连辽南船厂等单位受邀参加了启航仪式。"龙发"轮是国内首艘改装的极地海域作业磷虾捕捞加工船,今年在大连辽南船厂进行了为期160余天的恢复修理,由CCS完成了检验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极地项目考察组的评定。作为我国仅有的3艘从事南极水域开发、捕捞加工南极磷虾的大型拖网加工船之一,"龙发"轮顺利启航作业对我国在南极水域开发捕捞磷虾具有重大意义和带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提高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的捕捞效率,避免拖网内磷虾长时间相互挤压以保护其虾体品质,[方法]提出一种相较于常规南极磷虾尾拖网捕捞效率更高的新型双支架桁杆拖网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对双桁架系统在吊放和作业状态下的受力与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拖网绞车与桁杆的距离,以及水平定位钢缆与桁杆距离的限制范围,从而避免双桁架结构的构件发生受力突变,确保拖网钢缆和水平定位钢缆在捕捞作业时的有效性。[结果]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该双桁架系统能够在提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结构的安全性。[结论]该双桁架系统可作为未来我国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桁架设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的捕捞效率,避免拖网内磷虾长时间相互挤压以保护其虾体品质,[方法]提出一种相较于常规南极磷虾尾拖网捕捞效率更高的新型双支架桁杆拖网设计方案。通过系统结构建模方法,对双桁架系统在吊放和作业状态下的受力与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拖网绞车与桁杆的距离,以及水平定位钢缆与桁杆距离的限制范围,从而避免双桁架结构的构件发生受力突变,确保拖网钢缆和水平定位钢缆在捕捞作业时的有效性。[结果]仿真结果显示,采用该双桁架系统能够在提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效率的同时确保系统结构的安全性。[结论]该双桁架系统可作为未来我国南极磷虾拖网加工船桁架设计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相似文献   

11.
正0引言1773年1月17日1100时左右,库克船长穿过南极圈,首次驾船踏上南极探险之路。1984年,中国首次派出"向阳红10"和"J121"2艘万吨船前往南极科学考察。近年来,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在南极从事磷虾捕捞作业[1]。时至今日,我国已完成34次南极科考活动,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与此同时,南极旅游业迅猛发展,游客数量从1980年的780人跃升到2008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鄂州市船舶检验所为"鄂航浚001"签发了船舶检验证书。该船为200m~3/h吸盘式挖泥船,以射流技术利用高压水切割水底泥土的方式,实现航道快速疏通,是湖北省首艘采用集成控制作业、交流变频调速等先进技术的电力推进疏浚船。"鄂航浚001"主推进装置、泥泵、冲水泵系统均采用变频技术连续调节,通过以太网实现控制系统与各控制面板通讯,实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系统与疏浚各计算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的当下,掌握冰级LNG船的设计与建造本领无疑具有双重意义。近日,韩国大宇造船海洋建造的全球首艘自破冰17.2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SCF Yamal"号在其巨济船厂下水。该船是大宇造船海洋接获的系列冰级LNG船中的首制船,预计将于2016年年底交付,届时将服务于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Yamal LNG)项目。作为全球首批满足  相似文献   

14.
<正>壳牌公司称,欧洲内陆水路首艘液化天然气(LNG)加注船已开展首次加油作业,为在荷兰鹿特丹的"Containerships Polar"号和"Containerships Nord"号集装箱船提供燃料。"LNG London"号加油船主要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安特卫普港口开展加注业务。"LNG London"号船在鹿特丹的Gate码头装载LNG。一种创新的传送系统能够将LNG交付海上的船舶、内陆驳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着力发展南极磷虾捕捞产业,而南极磷虾的品质极大地依赖于渔船的捕捞作业水平高低。研究了南极磷虾泵吸技术,建立了三维吸虾泵模型并试制样机。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吸虾泵的泵吸效果非常理想。可为南极磷虾大规模连续捕捞产业的发展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船舶工程》2005,27(6):62-62
10月14日,中国水产总公司引进的“东洋”号、“南洋”号、“西洋”号和“北洋”号4艘专业犬牙鱼延绳钓船完成整修,起航赴南极作业。  相似文献   

17.
《船舶工程》2015,(2):8
<正>1月30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埃克森美孚项目液化天然气(LNG)船首制船"巴布亚"号顺利交付。据了解,"巴布亚"号是沪东中华为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及其他有关方合资成立的船东公司建造的LNG系列船中的首制船,也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LNG船,该船顺利交付对整个  相似文献   

18.
《船电技术》2001,21(2):64
Granuaile号属于爱尔兰港务局,它是一艘海上服务和浮标铺设船,此船上采用的是柴电联合推进系统,配有5台855kVA的主发电机,2台1145kW的推进电机和一台1140kW的侧推力器.  相似文献   

19.
《机电设备》2012,29(3)
2012年3月28日,中国领先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太平洋造船集团在其旗下浙江造船有限公司为其首艘自主设计的全球最先进的小型AHTS海工船(三用工作船)—"SPA80全电力推进DPII80吨AHTS船"举行隆重的交船命名仪式,将这条"BAHTERA MULIA"号船交付给法国船东波邦公司.  相似文献   

20.
《机电设备》2013,(5):76
瓦锡兰作为船舶行业领先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已与中国交通进出口总公司签订了为四艘新造海洋救助船提供主推进系统的合同。这批船正在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建造,并计划于2014年年底交船。该订单作为同期22艘船的一系列合同中的一部分,于2013年第二季度签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