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述加快港口建设对促进九江“大物流”发展的作用以及加快港口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对加快港口建设的措施提出建议,以促进九江“大物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枢纽,客货运输的中转站,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分析了中国现代港口特征,探讨了中国建设世界级"强港"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建设世界级"强港"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国港口建设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一、"十一五"发展思路河北省沿海港口建设要在巩固全国煤炭运输主通道的基础上,通过重点建设大型深水矿石、原油、煤炭接卸码头,使我省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在全国占据首位,力争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矿石、原油接卸中转中心和输煤大通道;通过开通欧亚大陆桥及建设深水集装箱码头,使集装箱运输有较大发展;通过加强港口技术改造,全面发展和提升码头功能,提高港口的整体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最终建成以秦皇岛港为主枢纽港,加快曹妃甸港区矿石、原油接卸和煤炭输出的码头建设,以京唐港、黄骅港为区域性重要港口,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河北省港口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梁富伟 《航海》2011,(1):50-51
由四地航海学会联合主办、江苏省航海学会承办的“苏、浙、闽、沪航海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8日在南京举行.桑史良秘书长率上海代表团23人赴会,并选送27篇论文。会上,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王明志主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口局高锦安局长、长江南京航道局领导分别作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中国水运政策调整方向”、“发展中的江苏港口”、“加快长江下游航道建设、管理、养护、服务长三角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特邀报告。  相似文献   

5.
杨晓兵 《中国水运》2007,7(11):23-2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货物运输的增加,‘十一五'计划不断推动港口的建设和快速发展。不少沿海城市都在加大港口的建设,推动港口城市的发展。参加港口建设的水工船舶也在不断增加,有效监管水工作业船舶,防止发生碰撞及泄漏对于维护港口安全,维护海上安全形势,保护海洋环境,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落实清洁能源应用,应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促进新一代绿色生态港口建设,将绿色发展行动融入港口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建设绿色生态型港口,提升港口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港口人永恒的话题和应尽的责任。作为海峡西岸最具实力的集装箱码头运营商,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长期以来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托港口的快速发展,作为距东北腹地最近的港口,营口港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把营口港建设成为高效、环保、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是腹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营口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北方港口"三国"争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港口建设在近几年可谓风起云涌。到去年底,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总设计能力已达到13亿吨。然而,港口的建设仍在提速,预计2005年将达到20亿吨,2010年还要进一步达到30亿吨,每年增长10%左右。在港口建设丈潮中,上海港因其独到的优势被推到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风口浪尖上。但我国北方地区的三大港口——天津.大连和青岛,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而且都打出建设“北方航运中心”的招牌。拿近年的业绩来看,三个港口都突破了1亿吨大关。但小小的一个渤海湾,能否容得下雄心万丈的“三大诸侯”?大干快上是否能将今天的蓝图变成明天的辉煌?  相似文献   

9.
8月15日,中国国际海运网与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我国首个“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其中,最具国际化竞争力的上海港位居首位,大连港滑落至第八位,而营口港和连云港则杀入十强。10月27日,发布排行榜的两家单位邀请“榜上有名”的多家港口参与“港口与港口城市发展”圆桌会议,希望群策群力,为即将于2007年1月出炉的2006年年终榜建言献策。中国国际海运网总裁康树春介绍说,这次排名摒弃以往的单纯以吞吐量对港口进行排名的手段,对各港口的吞吐量、码头建设、航道建设、吸引投资、航线数量等13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了综合考…  相似文献   

10.
“十五”时期,江西省航运局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优化政务环境,支持企业改革开放,扶持民营水运业发展,大力发展运力,搞好水运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市场建设与监管,确保水运安全生产;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运输、港口通过能力;加强科技教育.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树立行业新形象,实现了江西水运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港口建设与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创造了奇迹。我国港口泊位数量从1978年的700多个增加到2007年的3.5万多个,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的2.8亿t增加到2007年的64.1亿t,已经形成了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港口运输体系。在此期间,我国在港口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包括港口发展规划、基础理论及模拟技术、工程勘察与勘测技术、港口建设技术标准、港口建设施工技术及港口运行维护技术等方面科技创新与应用,为我国港口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港口的建设成绩与港口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沿海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55年来我国港口建设发展的历程及成就,总结沿海港口专业化集装箱码头、煤炭码头、原油码头以及矿石码头的建设发展,港口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发展与技术创新,港口施工技术及设备的发展与创新,提出未来几年港口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关涛 《港口科技》2010,(9):41-44
概述了比利时主要港口的情况。详细介绍了比利时港口产业集群的现状。分析了港口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和港口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我国港口的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的建设提出了建议,对我国港口产业集群建设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磊 《中国海事》2020,(1):54-56
港口建设费作为国务院批准征收的一项国家政府性基金,为对我国海上经济发展和港口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文中通过实践调研与对比研究,对当前港口建设费征稽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提出港口建设费征稽工作的完善方向和解决对策,以期提高海事部门港口建设费征管能力,使我国港建费征收工作更加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港口作为海陆运输的枢纽,客货运输的中转站,其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港口发展,解读中国现代港口特征,探讨中国建设世界级"强港"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建设世界级"强港"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中国港口建设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代际的概念描述港口功能的转变,体现了港口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反映出在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中港口所具有的作用。深刻理解港口不同代际的内涵,把握港口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港口规划、建设和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不同港口代际的本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进行重点剖析,并从横向扩展和纵向延伸两个方面对港口功能的转变进行研究,供决策者制定港口发展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我国水运工程发展迅猛,在优良岸线资源日趋减少和船舶大型化发展的环境条件下,水运工程发展凸现出深水化、外海化的趋势,有关单位相继建造购置了大量的大型高效率施工船舶和设备。在此背景下,水运工程设计的发展需要以新材料、新工艺和新型施工船机等施工条件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依托,而施工条件的迅速发展及在工程中的应用又为水运工程设计的进步创造了基础条件。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条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了我国水运行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港口与城市环境及资源的协调发展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港口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港城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为此,以大连市为例,从建立港城协调发展度模型入手,对港口与环境及资源之间协调的程度进行评判,从而为指导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进入"十一五",我国的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根据目前港口建设发展状况及特点,阐述了港口建设可持续发展中构建持续发展的战略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战略定位、协调匹配、信息建设、服务理念和将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思路,以促进构建一个和谐的、具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港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的加快进行,福建沿海港湾资源的布局正重新整合、调整,煤炭、原油、集装箱等能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正全面展开。尽管海峡西岸具有海域条件良好的兴化湾、湄州湾、泉州港、厦门港等港湾,但随着海运船舶的大型化,港口工程向外海发展也成为趋势。由于特殊的水域条件,在台湾海峡外海建设港口项目有着特殊的要求。结合最近几年在海峡外海按照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几个大型原油、散货码头工程,提出工程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