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志刚  赵玉成  杜立峰 《公路》2012,(10):219-222
城市急曲线盾构隧道工程的近接施工,会引起复杂的地层效应和隧道结构内力,施工难度大。广州城市轨道交通5号线动物园~杨箕区间隧道为典型的近接急曲线盾构隧道,具有大坡度、急曲线、上下重叠、近接施工等特点,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需正确理解和评估两隧道的相互作用。基于有限元分析,对此急曲线隧道区段上下重叠、45°平行与水平平行三种典型近接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后建隧道对先建隧道的相互影响,对隧道结构内力与变形以及地层位移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分析,所得结论指导了工程现场施工,为同类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冯鹏程  刘继国  舒恒  宋明 《公路》2024,(1):409-415
因受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的限制,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连续盾构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剧烈围岩扰动可能致使地面发生较大的隆沉现象。主要原因与隧道开挖面难以保持平衡稳定息息有关,因此,研究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对确保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的施工安全十分必要。依托武汉两湖隧道超大直径小半径曲线盾构隧道工程,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标准工况下隧道掘进产生的地层变形,总结开挖面支护压力的变化对隧洞周围围岩的影响规律,计算得其最小极限支护压力为47.34 kPa。  相似文献   

3.
隧道超欠挖对隧道成本的影响及控制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承山 《隧道建设》2006,26(4):13-15
阐述了钻爆法隧道开挖时超欠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了超欠挖对隧道施工成本的提高产生的重要影响,以此期望能够引起足够重视。最后提出控制隧道超欠挖的三条主要途径:①强化现场施工管理,这是减少超欠挖的根本措施;②实施“新奥法”技术,这是减少超、欠挖的有效技术措施;③改变“宁超勿欠”的传统观点,树立“少超少欠”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影响光爆超欠挖效果的主要因素,选取光爆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通过最佳参数组合试验取得最佳参数,进行施工。提高了质量、保障了安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要分析隧道钻爆法开挖中超、欠挖产生的原因,提出隧道超欠挖控制的三条主要途径:①强化现场施工管理,这是减少超欠挖的根本措施;②实施新奥法技术,这是减少超、欠挖的有效技术措施;③改变宁超勿欠的传统观点,树立少超少欠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钱江盾构隧道江北明挖段的设计中,针对不同的基坑深度和基坑安全等级,结合工程场地条件和地质情况,对深基坑围护地下连续墙、SMW工法桩、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及放坡开挖等型式的运用.阐述了软土地区大规模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要点、地下连续墙叠合结构计算要点、隧道上部风塔与主体结构的共同作用的分析要点以及明挖隧道耐久性设计要点,为类似越江隧道岸边明挖段设计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7.
侵入盾构隧道桩基人工挖孔处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闯东 《隧道建设》2009,29(2):222-226
广州市轨道交通五号线猎-潭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其间要下穿猎德涌桥和马场路口18号人行通道等构筑物,18号人行通道共有19根桩基侵入隧道,通过多种方案比选,采用人工挖孔的方式对侵入隧道的桩基进行了破除处理,保证了人行通道的结构安全和盾构掘进施工的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8.
目前光面爆破技术在配合我国隧道新奥法施工中,无论是硬、中、软岩情况下的开挖虽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业绩,但在减少隧道超挖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对此,虽一直都在为人匀所重视,但至今也仍是未被解决的施工问题,这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光面爆破技术的全部意义,且给隧道施工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超挖是隧道开挖中遇到的一大问题,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工期和投资。在对某高速连拱隧道超挖现场调查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和模型学的原理,对超挖块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进行统计特征评价,包括超挖块体投影面的边、面积和块体体积特征分析,揭示了连拱隧道超挖块体几何分布和体积分布规律,显示了连拱隧道与单拱隧道相比独有的超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赵璞琪 《隧道建设》2012,(Z1):50-54
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北客站—北苑站盾构区间1#联络通道现场处在西铜高速、地铁二号线北客站、铁路北客站地下停车场施工等几处作业区的交叉地带,为确保亚洲最大的铁路航空港西安新客站按时开通运营,结合西安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北客站—北苑站明挖联络通道施工技术方案,对浅覆土盾构隧道联络通道明挖施工进行研究,总结了明挖联络通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瑞征  胡威东  李新平 《隧道建设》2016,36(11):1372-1378
郑州市地铁2号线左线隧道与1、2号线联络线隧道交叉段合建,为解决其周边环境复杂及施工工期紧张的问题,在部分合建段采用矿山法扩挖盾构隧道修建大断面区间隧道的技术,即小直径盾构先通过扩挖段,并使用全环特殊钢管片拼装隧道,然后结合矿山法,采用中立柱+临时仰拱的台阶法施工工序,反向扩挖盾构隧道,最终形成大断面区间隧道。工程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节约3个月工期,并将地面沉降控制在25.1 mm以内,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半径曲线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强 《隧道建设》2009,29(4):446-450,474
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R413东西出入线的小半径盾构隧道施工的综合难题,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文献调研等方法,对盾构机选择、管片选择、管片壁后注浆加固、临时纵向加强肋、加强螺栓复紧、盾构推进轴线预偏、盾构测量与姿态控制、盾构施工参数选择、土体损失及二次注浆、盾构纠偏量及盾尾与管片间的间隙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详细的施工和设计措施;进而对盾构进入缓和曲线后,盾构卡壳、盾尾管片外弧面碎裂、盾尾衬砌管片角部碎裂等施工难题给出解决措施,保障了小半径盾构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常存在超欠挖情况,在实际施工中一般通过经验预估,并结合同步注浆进行孔隙填充,以满足周边环境控制等需求。但盾构施工过程中伴随着土体应力释放,地层损失及同步注浆量估算困难,需结合出土量及注浆量进行经验控制。本文针对过往渣土测量过程中存在的精度与实时性的矛盾,通过渣土车改良采用称重传感器实时测量从渣斗中落入的渣土重量,再通过工程验证满足工程需求。同时,开发壁后注浆实时检测设备,安装于盾构车架上对盾尾壁后注浆进行实时扫描并通过施工参数调整,提高注浆质量。通过集成上述两项技术,可实现对出渣量及壁后注浆的双控,提高地层损失率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杨圆  王春松 《隧道建设》2017,37(Z1):189-193
武汉市轨道交通11号线东段工程光谷四路站—光谷五路站区间为"S"型连续曲线,最小平曲线半径为350 m,采用盾构法施工。通过对主动铰接盾构机掘进控制的难点分析,从土压力、千斤顶推力、千斤顶行程差、水平铰接角度和前盾水平趋向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控制措施,使成型隧道轴线、管片错台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成功解决了连续小半径曲线隧道盾构施工轴线难以控制、管片容易错台等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大多数软弱土层盾构隧道施工中管片上浮问题十分突出,严重时往往会导致管片破损和接缝错台.为诠释该现象的发展过程,为其预防控提供合理化建议,从实际出发,利用现场试验对管片脱离盾尾后管片上浮全过程进行了跟踪监测,并记录了各上浮管片的隧道收敛变形量加以分析.分析发现,管片脱离盾尾后的上浮规律大致分为加速阶段、平缓阶段和稳定阶...  相似文献   

18.
软层围岩隧道爆破控制超挖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小浪底东苗家滑坡体排水洞施工为例,分析了在薄水平岩层、破碎围岩中修建隧道所产生的超挖现象,介绍了在实际施工中所采用的控制超挖施工技术及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基于吉怀(吉首-怀化)高速公路羊和岩隧道水平层状红砂岩钻爆法开挖的工程实践,对超欠挖的危害、超欠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平层状围岩全断面法施工的钻爆设计参数;鉴于现场钻爆施工的方便性及可操作性,提出了从提高钻孔精度、控制装药参数、规范装药结构和加强施工管理四方面来控制水平层状红砂岩隧道超欠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明挖超大跨度叠层隧道合理断面形式及优化思路,依托望海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借助数值模拟手段,分析超大跨度叠层隧道结构受力特点,并对超大跨度叠层隧道断面形式选择、跨度优化及覆土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大跨度叠层隧道存在顶底板弯矩过大、中板承受拉应力的问题,中板处于偏心受拉的原因为跨度过大及侧向土体对结构约束不足;大跨度明挖隧道微拱形断面受力性能最优,直墙平顶断面劣于直墙折板断面,综合考虑结构受力性能、断面利用率、经济性,对于明挖大跨度叠层隧道推荐采用直墙折板断面;对超大跨度叠层隧道结构而言,跨度的大小贡献了结构内力较大的比重,减小结构跨度对结构受力改善明显,尤其可大幅减轻中板轴力和弯矩,断面一在受力性能及工程用量方面综合优势最大;浅埋条件下,推荐顶板上覆土采用换填泡沫混凝土的方式减少上覆土容重,从而降低隧道结构顶板截面内力,改善顶板受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