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 化学感受器瘤是属于付神经节组织的肿瘤,又名非嗜铬嗜铬细胞瘤,好发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颈静脉体和耳部鼓室神经节等部位。我院曾遇一例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术后6年发现肺转移,从肺转移到死亡生活8年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针刺猫“内关区”所兴奋的深部感受器及其传入纤维类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工作证明:针刺可兴奋穴位内的多种感受器,通过各类纤维向中枢传导。在肌肉丰厚处的穴位,针感与针刺效应,主要与深部感受器的活动有关,有的观察到压力感受器在穴位处的密度较大,认为压力感受器参于针感形成,而牵张感受器在针刺时则起某种调整作用,有的用形态与机能学结合的方法,研究合谷穴的资料表明,穴位内肌梭的分布比较密集,认为在针感形成中肌梭起主要作用。关于针感传入纤维类  相似文献   

3.
实验用30只成年猫。在来自支配内膝眼穴(Ex32)的内侧关节神经的背根细束记录单个单位的放电。当在感受野应用三种不同的传统针刺手法时,观察了感受器的放电特征。位于E32穴的36个感受器都能被外刺兴奋。这些感受器分为四类:慢适应型18个(50%),时相型7个(19.4%),环层小体样5个(13.7%)和弱活动型6个(16.7%)。感受器的适应速度与针刺手法产生的放电数成负相关。因为慢适应型感受器(SAR)产生雪放电数在Ex32穴都是最大的,SAR被认为是该穴最重要的针刺反应感受器之一。这些结果也表明由插入或插入-捻转手法产生的放电…  相似文献   

4.
最近有较多的资料表明,体针穴位针感位于深部组织之中,针感可能和深部感受器活动有关。而深部感受器一般认为有肌梭、腱器官,Pacinian小体,自由神经末梢,关节囊感受器等五种。针刺穴位时到底兴奋了那一种感受器?或兴奋了以那一种为主的感  相似文献   

5.
<正> 本文报告四例以机械扇扫系统高速B型心回声图结合M型超声心动图观察左房粘液瘤的情况。该四例收缩期时左房腔内均可见瘤块回声,舒张期瘤块的较低部分不同程度的通过二尖瓣口突入左室,综合左室长轴、矢状轴和水平轴的三个切面分析,显示肿瘤运动是从前上方向后下方。肿瘤回声呈斑点状而不是层状。该四例均作了外科手术,全部成功地由左房腔内取出粘液瘤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涎腺肿瘤。该肿瘤的组织学特点是,由大的、圆形或多边形的细胞构成,这些细胞胞浆内含有大量淡染的、嗜伊红的颗粒;瘤细胞排列成实性片块、小梁或腺管样结构。本文报告了2例发生在口腔内的涎腺嗜酸性腺瘤,并讨论了其诊断、鉴别诊断和生物学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25例内听道桥小脑角池造影检查资料,确诊为听神经瘤者6例,4例为道内小型肿瘤,2例属中型。8例同时作空气造影CT与之对比。初步体会:此法安全、客观、分辨率很高、诊断可靠,显示道内肿瘤和微细结构较空气造影CT法更为清晰,是早期听神经瘤诊断中十分准确和极为实用的一种检查法,并能为其他内听道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 骨内神经鞘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国内外共报道过47例,恶性的只有国内周志道报告过1例。我院收治过2例胫骨内神经鞘瘤,其中有1例恶性的,现分别报道如下:例一:男性,52岁,农民,住院号:134870,于1981年5月11日以“胫骨纤维肉瘤继发性贫血”之诊断收住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P53、P16及K-ras在胆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早期癌中的表达差异及建立基因突变随机森林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1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慢性胆囊炎20例、胆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例、胆囊早期癌23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患者胆囊病...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我院1962年~1986年间收治的46例脂肪肉瘤资料,分析了其发病部位、治疗及预后。认为该病好发于四肢及腹膜后,瘤体大小相差悬殊,该瘤最有效的治疗是手术整块切除。但如瘤体过大,位于腹膜后而无法行完整切除时,可行包膜内挖除,仍可获得较好疗效。术后复发、再次手术亦可获得较长存活期。  相似文献   

11.
于近9年间行阴道镜检查3778例,作宫颈活检2119例,检出癌151例,癌检出率占总数的3.99%;检出宫颈上皮内瘤78例(其中非典型增生Ⅰ~Ⅲ级者49例,原位癌29例),占2.06%。所检出的癌肿除39例外其他肉眼观均无癌肿迹象。还发现结核3例,乳头状瘤4例。由此可见妇科检查辅以阴道镜检对宫颈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可以得到及时诊断,还可以进行鉴别诊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哑铃肿瘤的个体化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椎管哑铃形肿瘤的临床资料,依据Toyama肿瘤分型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结合患者术前、术中脊柱失稳因素实施脊柱内固定。对比术前、术后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6例椎管哑铃肿瘤均达到了一期全切。其中,神经鞘瘤20例,节细胞神经瘤3例,脊膜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症状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无一例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加重。术后1月ASIA感觉评分为(219.34±1.62)分,ASIA运动评分为(98.61±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1)。随访6~52个月,平均2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脊柱畸形发生。结论依据椎管哑铃肿瘤特点分型并制订个体化的手术入路,结合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达到肿瘤的一期全切;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的稳定性,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对于预防患者术后脊柱畸形,提升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儿童肝母细胞瘤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2岁以下者15例,多见于肝右叶。临床症状常见腹部包块。病理形态特点:(1)瘤体大,直径平均10厘米左右。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常有包膜;(2)瘤组织主要成份为胚胎性肝上皮组织,瘤细胞体积小于正常肝细胞,胞浆少,排列紧蜜呈团索状;(3)上皮性瘤细胞团间可见胚胎性或较成熟的间叶组织;(4)瘤组织中还可以见类似软骨的结构。按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及有无类似软骨结构分为胎儿型9例,胚胎型7例,未分化型4例和混合型1例(含类似软骨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裸鼠皮下瘤、腹腔内种植转移瘤以及原位移植瘤模型,探讨模型建立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直接皮下瘤细胞注射法建立胰腺癌裸鼠皮下瘤模型,开腹后瘤块包埋法建立腹腔内种植转移瘤模型,瘤细胞悬液置入胰腺包膜下建立原位移植模型,观察三种模型接种阳性率及瘤块生长的速度,对移植瘤做病理检查。结果 3种模型构建的阳性率分别为:皮下瘤模型47%(7/15),腹腔种植转移瘤模型100%(14/14),原位移植模型100%(14/14)。后两种模型1月后发生肝转移、腹膜转移、肠系膜转移,3组间肿瘤生长速度比较,原位移植模型最快,腹腔种植转移模型其次,皮下瘤模型最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理检查符合胰腺低分化腺癌。结论成功建立了胰腺癌BXPC-3细胞株的皮下移植瘤模型、腹腔种植转移模型及原位移植模型,显示了各种模型的独特优势,为胰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了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5.
将Walker-256瘤株接种于大鼠肝脏内制成肿瘤动物模型。于肿瘤中心注射胶体32磷,注射后1h,3、7、14、30d放射性瘤肝比值分别为,56.75、6、16、2.50、1.83和1.43。血、心、肺、肾、脾、骨等组织内的放射量在0.061%以下。第7天时谷雨转氨酶有一过性增高外其他肝功指标、肾功、血常规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缩小,且随时间推移,肿瘤生长率逐渐降低。同时,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胶体32P内照射治疗,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并于30d后行二期切除。故认为胶体32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将Walker-256瘤株接种于大鼠肝脏内制成肿瘤动物模型。于肿瘤中心注射胶体32磷,注射后1h,3、7、14、30d放射性瘤肝比值分别为,56.75、6、16、2.50、1.83和1.43。血、心、肺、肾、脾、骨等组织内的放射量在0.061%以下。第7天时谷雨转氨酶有一过性增高外其他肝功指标、肾功、血常规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肿瘤体积较前缩小,且随时间推移,肿瘤生长率逐渐降低。同时,对1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胶体32P内照射治疗,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1例患者治疗后肿块明显缩小,并于30d后行二期切除。故认为胶体32磷瘤内注射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心率变异性(heartratevariability,HVR)分析为扶植观察梯度压力刺激肾内感受器对家兔自主功能的影响,方法于肾盂内加压刺激肾内机械感受器(renalmechanoreceptors,RM)或夹闭颈总动脉,作HRV频域分析。结果在加压观察组(A组,n=30)肾盂内加压刺激RM时,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和心率(heartrate,HR)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绞股蓝总皂甙 (GP)对小鼠S180 肉瘤及K562 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绞股蓝总皂甙对小鼠S180 肉瘤生长状况、肿瘤坏死面积 (TNA)与肿瘤总面积 (TTA)的比率、瘤周瘤内免疫活性细胞浸润状况及荷瘤小鼠脾脏的影响 ;通过细胞培养观察绞股蓝总皂甙对K562 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重复实验证实 ,GP能显著抑制小鼠S180 肉瘤的生长 ,TNA与TTA的比率显著增加 ,瘤周尤其是瘤内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明显增加 ,荷瘤小鼠脾重增加、脾白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同时证实 ,GP对K562 细胞株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结论 GP的抑瘤作用主要是直接杀伤瘤细胞 ,免疫活性细胞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32 P胶体注射治疗甲状腺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6 8例患者中 3 8例为实性腺瘤 ,3 0例为腺瘤囊性变 ,分别给予每cm31 .0~ 1 .5mL注射液 (32 P胶体含量为 3 7~74MBq)及 1 8.5~ 3 7MBq·mL- 1 瘤内注射治疗。治疗前后行血常规、甲功、超声等检测。 3 2例病人行 6~ 3 6个月不等期随访。结果 实性腺瘤组总治愈率 71 .0 5 % (2 7/ 3 8) ,腺瘤囊性变组总治愈率 86 .6 7% (2 6 / 3 0 )。血象、甲状腺轴激素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变 ,两组病例均未见明显的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32 P胶体注射治疗甲状腺腺瘤疗效确切 ,且简便、安全 ,可替代部分中小甲状腺瘤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0.
LYVE-1表达对舌癌淋巴结转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舌癌中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转移的相关性,为此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舌癌病理石蜡切片 36例,对其中18例淋巴活检(LNB)阳性患者和18例淋巴活检阴性患者的肿瘤厚度和溃疡进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烷受体-1(LYVE-1)和S100双重免疫染色,检测瘤内、瘤周和瘤间LYVE-1的表达,并进行淋巴管计数及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中均检测到淋巴管存在,肿瘤内管腔为活跃的淋巴管生成;外部主要是管壁清晰的成熟管腔.含有肿瘤细胞的淋巴系统以发育完成的管腔形式存在于肿瘤外部,淋巴活检阳性和阴性患者在淋巴计数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溃疡性舌癌瘤周淋巴计数较非溃疡性高,但不随厚度变化.结论 舌癌组织中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YVE-1染色能较为可靠的显示淋巴管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