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了在确保隧道上方高速公路地面交通正常通行的情况下,超宽断面、埋深仅为0.5~2.5 m的超浅埋平顶直墙下穿隧道工程采用管棚超前支护,结合小导管注浆加固地层、多导洞施工方案和微台阶开挖法来达到控制地表沉降和保证施工安全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中山公园站暗挖工程为实例,对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浅埋暗挖工法施工大跨度地铁车站过程中地表沉降产生的原因及沉降规律,以期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西南风道具有地质条件及周围环境复杂、开挖跨度大(开挖跨度9.9 m)、埋深浅(结构上覆土厚度约10 m)、覆跨比较小(约为1)、路面外荷载作用频繁、穿过地下管线等显著特点。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环境全面监控量测,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结论:(1)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最终环境控制标准,制定了周边环境保护措施;(2)地表变形可分为四个阶段:微小变形阶段、剧增变形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基本稳定阶段;(3)对地面建筑物、地下管线进行安全状态评价,结果显示,全部处于安全状态;(4)浅埋暗挖大跨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安全可控的。  相似文献   

4.
浅埋暗挖大跨地铁车站群洞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浅埋暗挖超大跨地铁车站施工为例,介绍了大断面群洞隧道施工及控制技术,其采用的长管棚与小导管超前支护与中洞法开挖支护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地层变形,结合施工全过程的非线性仿真及施工信息反馈,研究了群洞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拱顸下沉的规律,研究结论对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设计、优化施工顺序、指导施工组织及施工控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晓(港站)一江(南西站)区间隧道工程平交大跨连拱段施工实例,研究、分析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阐述施工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下穿公路浅埋暗挖隧道施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在地面有公路,覆盖层既薄又不稳定的复杂条件下采用浅埋暗挖法修建隧道的施工体会。  相似文献   

7.
在下穿线路多、行车密度大的铁路地段进行浅埋隧道的暗挖施工,采取超前小导管浆,强化初期支护,在初期支护后背注浆回填等措施,将地面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监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为例,介绍浅埋暗挖地铁施工过程中以监测数据指导施工的情况,包括监测项目的选择、监测点位的布置及埋设方法、监测频率的设定、监测警戒值设定、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监测信息反馈及组织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结合广州地铁二号线晓(港站)-江(南西站)区间隧道工程平交大跨连拱段施工实例,研究、分析大跨连拱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阐述施工中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地铁奥运支线起点(熊猫环岛站)区间隧道下穿健安桥的设计与施工为背景,分析浅埋暗挖隧道穿越地面结构物施工如何有效地控制沉降,探讨施工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和采取的措施,以此作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的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浅埋暗挖隧道开挖变形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托广州市地铁5、6号线区庄换乘车站的工程实际,进行了车站隧道中洞施工期间的地表沉降、洞内支护结构和围岩位移变形监测,分析了浅埋隧道暗挖法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各部位变形特征,对施工中出现的变形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施工控制技术措施.通过施工监控和优化控制,实现了合理拆除临时结构,减少了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形.分层、分段、分块、两次衬砌施工技术方案,使得开控、支护期间结构稳定和地表沉降均控制在设计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地层沉降机理和地表沉降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对Peck公式进行了修正,把隧道中轴线处地表沉降z中和地表沉降槽的宽度系数i都拓展成y的函数,得到了适用于砂性地层地铁暗挖施工开挖进程的三维空间地表沉降预测方法。根据沈阳地铁实际工程地表沉降实测值反推出预测公式中z中(y)和i(y)的具体形式及其他系数值,并对不同断面横向地表沉降计算值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该预测方法可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地铁一号线一区间隧道穿越外环高速路的施工为例,介绍了暗挖隧道在回填土路基、高速动载和浅埋条件下进行CRD法施工技术,并对其预加固和施工不利工况作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仰口隧道浅埋区的复杂地质条件,采用了较为安全的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这种施工方法有其自身的诸多优点,在开挖时,它的断面是分为多个工作面施作,每一个开挖工作面在初支作用下立即形成应力闭合状态.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很好控制了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形量,为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复杂条件下超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时,不同施工工序下开挖引起的地层扰动对地表沉降及拱顶下沉的影响规律。研究方法:以某超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作为工程背景,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作为开发平台,以浅埋暗挖隧道开挖支护理论为基础,采用平面应变模式,对双层两柱暗挖结构的三跨连拱隧道开挖支护全过程进行非线性仿真研究。研究结果:仿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基本吻合,可以指导该类型隧道施工的地层沉降仿真研究、施工作业及信息化施工。研究结论:地表沉降影响范围约3倍洞径,最大沉降量为20.75 mm,拱顶最大下沉量为29.93 mm;超大跨隧道分部开挖“群洞效应”明显,在“上软下硬”围岩地层中,地层变形控制的关键工序是上部软岩断面的开挖支护,下部断面要减少爆破振动对地层变形的影响;大跨隧道开挖支护中,不同分部开挖引起的沉降量及沉降槽宽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地铁车站附属工程高程爬升段受施工工期、地面空间不足、既有接驳等条件制约需采用仰挖法施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仰挖施工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仰挖与俯挖实测分析和数值分析对比研究探索沉降规律。研究表明:①拱部为砂性土时,87.3%的测点沉降量在3~60 mm之间,拱部为黏性土时,59.2%的测点沉降量在3~30 mm,拱部为卵石层时,测点分布离散;②关于沉降槽宽度,黏性土≈砂性土>卵石,黏性土与砂性土沉降槽宽度约为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的3倍,卵石沉降槽宽度与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相近;③仰挖施工最大沉降量比俯挖施工多大约75%,仰挖施工最大沉降发生于爬坡段约1/2处,而俯挖施工最大沉降更接近于埋深最小处。研究结论可用于初步判断仰挖施工沉降量范围、沉降控制最不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在地铁施工中使用可靠的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采用竖井联系三角形测量,把地上和地下联系起来。加强对变形、收敛、拱顶下沉以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并将各项监测数据及时整理、绘制位移-时间等变化规律曲线,对初期时态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可预测出可能出现的最大变形值、应力值等重要参数,为暗挖风险预控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结论:应用严密的施工测量与信息反馈技术,时时掌握被监测物的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及时调整设计和施工参数,为地铁施工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对地铁建设和同类地铁施工环境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黄欣 《铁道建筑技术》2015,(1):70-74,100
结合沈阳地铁1号线某区间隧道工程的盾构施工,采用刚度迁移法对盾构在无附加荷载和下穿构筑物两种工况下的掘进施工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地表构筑物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盾构掘进施工时地表微量隆起,盾构通过时其上方地表略有沉降,约占总沉降量的40%;盾构通过后,引起的沉降约占总沉降的55%;后续沉降量约占5%;地表最大沉降量发生在线路中线地表处。结合分析结果,优化盾构机掘进参数,现场监测表明地表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确保盾构施工时地表建筑物的安全和铁路线路的顺利运营。  相似文献   

19.
砂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地铁5号线磁器口车站主体结构大部分位于粉细砂、细砂及中粗砂层中,结构埋深10m左右,采用中洞法施工。由于地质条件多为砂层,施工环境复杂,对地表沉降要求严格,主要阐述车站主体的施工方法,对施工各阶段地表沉降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车站施工中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