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玉环 《电气化铁道》2006,(Z1):105-108
阐述了接触网系统支持装置即旋转腕臂结构适应客运专线的主要条件、要求及国内外不同的安装结构形式.提出了腕臂结构与接触网悬挂方式的关系.分析了不同腕臂结构形式在施工、运营中的优缺点.明确了腕臂结构设计思想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适应新疆强风区电气化铁路接触网上部腕臂支持结构方案的比选过程。近年来国家对新疆地区铁路加大建设力度,既有及新建铁路均按电力牵引设计,其沿线多处为百里及三十里强风区,而风区内尚无成功运营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受流质量直接影响机车的运营状态。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设计中,腕臂支持结构作为接触网最基本的悬挂单元至关重要。主要是从国内、外腕臂支持结构的结构组成、连接方式、刚度等方面进行抗风适应性分析,特别是对多灾区国家腕臂支持结构的成功运营经验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最终提出适应于新疆强风区的腕臂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3.
腕臂系统是接触悬挂的主要承载者,关系到接触网静态作用下的稳定性,腕臂系统应力状况及应力突出位置成为重点关注对象,而接触悬挂模态特性关系到弓网动态运行稳定性.本文结合某既有线路接触网参数,对静力作用下腕臂系统所受应力及接触悬挂模态特性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腕臂系统最大应力常出现于斜腕臂、平腕臂绝缘子安装末端或斜腕臂与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国内外高速铁路接触网主要腕臂支持结构类型及其组成,针对目前我国常见的直链形悬挂接触网腕臂预制计算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以供施工腕臂预制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南昌枢纽向莆、西环线四线并行区段的接触网悬挂为例,分别从技术方案、安全要求和运营检修等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多线并行区段采用特殊接触网腕臂装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用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可简化结构、减轻检修工作量、降低运营成本,作为现有接触网腕臂结构的重要补充,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通过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气特性,确定了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作为接触网腕臂支撑装置的材料,对所选材料进行基本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试验。根据材料性能试验参数研制复合材料腕臂支撑装置,并进行挠度试验。结合挠度试验结果,采用有限元模拟对复合材料腕臂支撑装置进行受力和变形分析,并进行结构优化。优化后的复合材料腕臂支撑装置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的最大挠度5.37 mm,破坏荷载作用下的最大应力203.89 MPa,变形和应力满足接触网支撑装置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范中杰  徐新 《西铁科技》1999,(B12):21-24
本文论述了接触网大修中,特殊腕臂软横跨的采用不但解决了支柱容量不足的问题,而且对既有支柱不需进行更换,减少了施工难度,提出了施工效率,并且每组软横跨节约投资1万元,对今后接触网大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接触网腕臂支持结构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有限元方法并结合ANSYS软件编制了平腕臂结构参数化分析程序,实现了对腕臂结构的分析与模拟,为制定零部件荷载标准、校核腕臂结构的可靠性和提高接触悬挂的稳定性提供了工具和手段。结合实际工程,对大秦线2亿吨扩能电气化配套工程中既有腕臂结构利旧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确定利旧原则提供了参考;对京沪高速铁路接触网支柱基础与声屏障合建方案中所采用的腕臂结构进行了参数影响分析,为合建方案的取舍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钢结构表面防护方案研究、试验验证和运营线路试挂的方式,构建典型海洋大气环境下接触网钢腕臂的表面防护涂层体系,以保证接触网钢腕臂定位装置在可能的高温、高湿、高盐、污秽粉尘等多因素耦合环境,如近海、濒海、沿江、热带或亚热带山区等环境中在役寿命延长至15~20年。研究表明:(1)接触网钢腕臂定位装置长效防护涂层体系为热喷涂层+环氧封闭层组合的复合涂层体系;(2)所有钢腕臂组件均采用热喷涂涂层作为防护的基础层;(3)管件类外壁及精细零部件涂层体系采用高铝锌热喷涂涂层+双金属环氧封闭涂层;(4)管件内壁采用灌涂环氧涂料。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架桥纵向伸缩量大且变位复杂,是影响接触网腕臂偏移等系统能否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如何解决接触网腕臂安装、偏移调整与钢梁伸缩之间的协同配合,目前国内在此方面鲜有研究。通过阐述受导线伸缩影响的腕臂偏移机理和大跨度钢桁架桥梁体纵向伸缩机理,分析在不同接触网锚段布置方式下大跨度钢桁架桥梁体伸缩对腕臂偏移的影响,并采用逐工点分析法总结不同工况下钢梁伸缩与导线伸缩对腕臂偏移影响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接触网腕臂安装曲线在导线伸缩及钢梁伸缩共同作用下的计算方法。结合典型案例计算分析,建议采用不同钢梁跨度下的推荐锚段布置方式能有效降低腕臂偏移量,并提出应重点关注伸缩缝两侧锚段腕臂偏移问题、腕臂偏移为叠加关系时缩小半锚长度、钢梁跨度大于720 m时应重点计算伸缩缝两侧双腕臂间距等优化事项。研究内容及计算公式可为系统性解决高速铁路大跨度钢桁架桥接触网腕臂偏移设计、施工及运营维护等技术难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针对岩石区段的接触网支柱基础,利用锚杆将基础与基岩连成整体,形成岩石锚杆基础,降低基础造价,简化施工。 研究方法: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充分利用岩石地基自身水平抗力极大,几乎无压缩变形的特点,直接把上部荷载通过支柱传至基岩上,通过锚杆将支柱与岩层连成整体,构成接触网支柱锚杆基础。 研究结果:提出接触网支柱岩石锚杆基础计算方法,基础构造及施工做法。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新建快速和提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杯形基础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施工中应控制的要点和可采取的控制措施,以保证杯形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接触网支柱的安装标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铁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接触网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接触网基础的施工也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而接触网支柱预埋螺栓的固定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接触网支柱能否准确就位、受力是否合理。结合贵广铁路接触网支柱基础施工,重点介绍了接触网支柱基础预埋螺栓采用双层模具固定法施工控制关键技术,采用该施工技术,满足了设计和验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隧道内接触网悬挂固定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隧道内接触网悬挂固定方式从高铁建设开始就一直存在争论,分析明确两种固定方式的各种性能,合理选用悬挂固定方式是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的关键。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预埋滑槽和后置锚栓两种接触悬挂固定方式的受力情况、零件性能、对隧道的影响、工程造价、施工方式、运营维护等多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得出:(1)预埋滑槽具有受力均匀、后期施工方便、接地可靠等优点,但工程造价高,且站前施工单位预留精度较差;(2)化学锚栓需要单独增加接地端子、调整余量小,但不受模板限制、定位灵活、施工精度可控和工程造价低;(3)结合国内的施工建设情况,建议优先采用后置锚栓的悬挂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承力索特别是铝包钢、铜或铜合金承力索在运行中引起磨损,甚至发生断股、断线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对接触网承力索的现状和主要防磨损措施的研究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防止承力索磨损的主要技术措施:采用单根铁线连续绑扎、匹配悬吊滑轮与承力索表面硬度、采用辅助绳悬挂承力索及采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研究结论:道岔柱应采用双腕臂结构、特殊设计来避免承力索间相互碰磨、改善承力索悬挂结构及使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采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是解决承力索磨损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当已经投入运营的电气化铁路为了抵御山体塌方的侵害,需要增建明洞,势必在上方有高压接触网、下方有行车轨道、列车照常运营的复杂环境中施工,如果技术措施不当,施工进度就无法保证,甚至会影响行车安全或者导致作业人员触电。因此,必须研究安全、稳妥技术措施。研究结论:渝怀电气化铁路增建"拜幺坡明洞",采取隔一施一、跳跃式架空线路的方式,解决了快速掏挖道床、建造明洞基础与保持轨道稳定的矛盾;研发"拱门"形钢管支架为接触悬挂过渡安置,避免了在接触网支柱拆除之后、接触网与受电弓断流现象;创新制造的架在边墙顶部的具备升降、滑移、防电功能的衬砌台车,达到了拱圈构筑铁路不封锁、不限速,施工人员不触电、快速作业目的。上述新颖施工技术,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既有电气化铁路上增建复线接触网施工时,利用停电天窗点更换既有软横跨的施工进行介绍,从施工手段、方法、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更换既有接触网软横跨的施工方法进行了探讨,此方法解决了利用最短的停电天窗时间,在确保施工和既有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一次性更换既有线接触网软横跨的重要施工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锚段关节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速电气化铁道接触网锚段关节施工关键技术的讨论,将设计院安装图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并针对实际施工中的规律分别对中心柱和转换柱的装配形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更换京广上行线154号桥简支梁时接触网施工配合的方法。对今后类似的施工及事故抢修有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了合理评估电气化铁路绝缘子的外绝缘状态,改进铁路绝缘子污闪预防措施,以电气化铁路腕臂绝缘子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污秽试验方法,研究绝缘子在不同污秽度条件下的染污放电过程。通过监测染污腕臂绝缘子受潮期间的泄漏电流,提取出泄漏电流最大值I_h,依据I_h与污秽度和受潮程度的关联,建立I_h与试品闪络电压Uf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腕臂绝缘子的形状系数f和爬电距离L引入综合特征量I*,并提出形如U_f=a I~(*-b)的污闪预警模型。试验研究发现:对于不同结构参数的腕臂类绝缘子,由于放电特性接近,预警模型U_f=a I(*-b)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模型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且系数a、b可作常数处理;但是,当试验对象为输电线路用悬式绝缘子XWP2-160时,由于XWP2-160型绝缘子和腕臂绝缘子的结构有显著差异,导致两者的染污放电特征迥异,系数a、b要以变量对待。研究认为:对于外形结构接近的染污绝缘子,模型U_f=a I(*-b)能够有效预测该类绝缘子的闪络电压,并能以此评价绝缘子的外绝缘状态。本文相关结论适用于电气化铁路腕臂类绝缘子,对于绝缘子的日常维护工作有指导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