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通用腺伴随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报告基因GFP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基因治疗通用型腺伴随病毒(AAV)载体并检测其转染外源基因作用。方法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除pSSV9int质粒中的AAV病毒Rep和Cap基因元件后,插入了重组腺病毒专用穿梭质粒-pACCMVpLpA的含有CMV启动子、多克隆位点(MCS)和多聚腺苷酸信号(PolyA)的表达盒,构建了重组AAV通用载体质粒pSSHG-CMV。在该质粒MCS插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后,使用pSSHG-CMV-GFP、GFP140和pAAV/Ad三种质粒共转染293包装细胞,制备GFP重组AAV。应用斑点杂交实验检测重组病毒滴度,并将该病毒感染新生大鼠NIH3T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表达。结果重组AAV的滴度在浓缩前可达2×1011cfu/mL,浓缩后可达2×1013cfu/mL,表明成功地构建了重组AAV载体。插入外源基因GFP后,在包装病毒和辅助质粒的联合作用下,能产生具有感染性的重组AAV。感染了重组GFP-AAV的大鼠NIH3T3细胞表达了明显的GFP荧光。结论构建的重组AAV通用载体pSSHG-CMV可转染外源基因,这为进一步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AdEasy系统构建携带人角蛋白启动子的人乳头瘤病毒-16(HPV-16)E6/E7基因重组腺病毒,并通过RT-PCR方法检测E6/E7基因的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从含有HPV-16全基因序列的质粒上扩增E6/E7基因,构建pCDNA3.1(-)-K14-E6/E7-polA载体,扩增、酶切获得K14-E6/E7-polA片段插入腺病毒穿梭载体质粒pAdTrack上,构建重组穿梭载体pAdTrack-K14-E6/E7-polA,线性化后与骨架载体AdEasy-1在细菌BJ5183内同源重组得到腺病毒质粒pAd-K14-E6/E7-polA,经人胚肾293细胞包装后得到重组腺病毒pAd-K14-E6/E7-polA。氢化铯(CsCl)梯度离心纯化病毒,提取病毒再感染后的293细胞总RNA,通过RT-PCR方法检测E6/E7基因的表达。结果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腺病毒pAd-K14-E6/E7-polA载体,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该质粒构建成功。293细胞包装3d后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CsCl梯度离心纯化最终获得7.2×1010pfu/mL滴度的重组病毒;用该滴度病毒重新感染293细胞3d后,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E6/E7有表达。结论利用新型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可在短期内制备同时表达GFP和E6/E7的重组腺病毒pAd-K14-E6/E7-polA。这将为进一步研究HPV-16E6/E7基因功能及利用基因治疗女性宫颈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动态检测泛素-蛋白酶系统(UPS)活性的新方法,并利用此方法观察尼古丁对鱼藤酮诱导的UPS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合成UPS降解信号CL1,将其与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pEGFP-C1连接,构建CL1-pEGFP-C1质粒并转染PC12细胞,经G418筛选后得到稳定表达的CL1-pEGFP-C1细胞系。蛋白酶抑制剂MG132、鱼藤酮或尼古丁+鱼藤酮处理细胞,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GFP含量的变化,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稳定转染的CL1-pEGFP-C1细胞无绿色荧光,而MG132处理后细胞内绿色荧光显著增加,且随MG132浓度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增加,GFP表达逐渐增高(P<0.05)。鱼藤酮处理后细胞内绿色荧光显著增加,GFP含量明显高于非处理组(P<0.05)。低浓度尼古丁处理组细胞内荧光强度显著降低,GFP蛋白表达显著减少,高浓度尼古丁处理组细胞内荧光强度降低更加显著,GFP蛋白表达减少更明显(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能够在活细胞中全面、动态检测UPS活性的方法。鱼藤酮可降低UPS活性,尼古丁可减轻鱼藤酮引起的UPS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报告病毒,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的表达。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将GFP基因片段亚克隆到pss HGCMV载体的EcoR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表达GFP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pss HGCMV-GFP。以此载体转染143细胞进行GFP重组腺相关病毒包装,产生重组报告病毒颗粒并作纯化。用地高辛标记的CMV polyA片段作为探针,采用斑点杂交方法检测重组病毒的物理滴度。采用氯化钙法体外转染培养的NI H3T3细胞,在活细胞状态下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其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GFP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和报告病毒—VssCMV-GFP,所获病毒的滴度为3.16×1012病毒颗粒/mL。重组腺相关病毒VssCMV-GFP感染NI H3T3细胞后48h开始出现绿色荧光,并逐渐增强,至120h荧光更加集中且很强。结论VssCMV-GFP对真核细胞具有感染能力,并且GFP可以在活细胞内有效表达,提示该重组腺相关病毒可应用于介导基因转移真核细胞进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后在损伤脊髓的早期动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经脑室移植后在损伤脊髓的早期动态分布。方法取转录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孕16 d SD鼠胚脑海马组织,培养成神经干细胞球,注射到脊髓损伤鼠第四脑室,通过免疫染色和电镜,观察其在脊髓的存活、分化状况。结果移植细胞在脊髓表面形成细胞团,大多分布于损伤区头侧的腹、背侧两面。细胞团面积背侧小于腹侧;数目背侧多于腹侧,并于术后5 d达到高峰。这种分布和增殖形式见于损伤脊髓正常部分和无损伤脊髓(对照组)。1周时细胞侵入损伤区,分化并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2~3周时与宿主细胞良好融合。结论通过脑脊液移植细胞对于损伤性脊髓进行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并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全X基因表达载体,探讨HBV全X基因对HEK293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比较HBV全X基因与X基因对细胞影响的差异。方法应用基因克隆的方法从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获得HBV全X及X基因,构建带有HBV全X基因与X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以及带有绿色荧光基团GFP的重组质粒;细胞转染技术将其分别转入HEK293细胞,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验证HBV全X基因及X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的变化;Annexin V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TRAP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带有HBV全X基因的重组质粒且目的基因能在HEK293细胞内高表达;表达的HBV全X蛋白主要分布在胞核,而X蛋白在胞质、胞核均有分布;转染HBV全X和X基因后细胞增殖率分别为(0.826±0.002)%和(0.805±0.013)%,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0.691±0.035)%和未转染对照组(0.681±0.0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HBV全X和X基因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25±3.02)%及(21.34±2.16)%,显著高于转染空质粒(13.49±1.49)%及未转染细胞对照组(11.37±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全X及X基因细胞的端粒酶活性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X转染组细胞的增殖率、凋亡率及端粒酶活性均高于X转染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全X基因具有促细胞增殖、凋亡以及影响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其可能通过不同于HBV X基因的细胞内途径影响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从而在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GFP转染标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MSCs的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方法应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MSCs,贴壁法不断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2代细胞表面CD34、CD71和CD90的表达,然后用pEGFP-N3与Lipofectamine 2000不同浓度比例转染MSCs,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瞬时表达及转染效率。结果①原代MSCs多呈纺锤形或梭形,有聚集生长的倾向,多3~5个细胞成为一个集落。传代后,细胞变为形态均一的排列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胞浆突起较少,胞体轮廓不甚清晰,胞体也相对较大;②GFP转染后24 h即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72 h表达最强,此后逐渐减弱,到4周时仍可见少量表达;③转染效率与质粒和脂质体的浓度比例有关,1∶2到1∶3最高。结论利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可以获得比较纯的MSCs;GFP转染是一种较好的MSCs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构建中国人丙型肝炎病毒(HCV)复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多表位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根据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中国人的HCV多个CTL优势表位,合成复合多表位抗原基因(mcf);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转染COS-7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cf-EGFP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定位,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f.将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mcf转染 COS-7细胞后,绿色荧光分布于COS-7细胞胞质中;而转染空载体pEGFP-N1后,绿色荧光弥散分布于COS-7细胞胞核及胞质中.RT-PCR检测到转染细胞中mcf m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证明合成mcf可在COS-7细胞中表达.结论 该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表达及鉴定,为下一步中国人的HCV复合CTL多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应用生物微球方法,观察了豚鼠化脓性中耳炎时耳蜗外侧壁各回血流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中耳炎第3天起耳蜗外侧壁底回血流开始减少,并逐渐发展至第二、第三回。中耳炎2到4周时,血流减少最为明显,此后则有逐渐恢复的趋势,表明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耳蜗血管纹微循环障碍,从而影响耳蜗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基因转染法获得新生大鼠耳蜗基底膜细胞永生化细胞系。方法通过脂质体法将pCI-neo-hTERT质粒转染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基底膜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并行转染细胞RT-PCR、端粒酶活性、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等检测。结果转染72h后RT-PCR检测到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阳性表达,转染细胞通过G418筛选传代后,可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提示转染细胞增殖活力增强不明显,但细胞凋亡明显减少。结论通过脂质体转染hTERT基因,可使新生大鼠耳蜗基底膜细胞凋亡减少,传代能力增强,给耳蜗细胞实验提供足够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微量渗透泵 (Mini- Osmotic pump,MOP)给正常动物耳蜗和庆大霉素 (GM) )致聋豚鼠耳蜗长期恒速灌注人工外淋巴和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观察其对听力和内耳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用 Alzet model- 2 0 0 4型 MOP向三组各 1 0只的正常豚鼠 A组和 GM致聋豚鼠 B组 ,耳蜗底回鼓阶灌注人工外淋巴液 ,同法给 GM致聋豚鼠耳蜗灌注EGF设为 C组 ,在 MOP埋植前和埋植后 1、2、3和 4周测定 ABR反应阈值 ,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动物耳蜗 Corti器的组织形态改变。结果  MOP给正常动物灌注人工外淋巴对 ABR和耳蜗内外毛细胞无明显影响 ,而给 GM致聋组豚鼠耳蜗灌注 EGF可促进受损内耳组织细胞修复 ,使ABR阈值改善。结论 应用 MOP可向耳蜗长期恒速灌注人工外淋巴 ,对耳蜗功能和形态无明显影响 ;而长期恒速灌注 EGF对 GM耳中毒豚鼠的耳蜗毛细胞有修复治疗作用。可使 ABR反应阈值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耳蜗外毛细胞(OHCs)静纤毛束变异的形态学统一判定标准。方法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豚鼠耳蜗OHCs静纤毛束变异形态学特征及听觉诱发电位(ABR)、听神经动作电位(CAPs)和耳声发射畸变产物(DPOAE)参数改变。结果在100只实验豚鼠中,有28%的动物OHCs静纤毛束变异;OHC1变异最多见转位90°,常可见连续数个毛细胞90°转向蜗底,部分毛细胞静纤毛束“W”型转位达180°。结论我们拟定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的标准为:①超过10%的耳蜗第一排外毛细胞静纤毛束的“W”型变形及转向,毛细胞由45°转位至90°改变,多向基底方向,且呈双侧性。②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程度分为Ⅰ型:50%的OHC变异为重度变异;Ⅱ型:30%的OHCs变异为中度变异;Ⅲ型:10%以上的OHCs变异为轻度变异;③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变异动物的双侧耳听功能(ABR、CAP、DPOAE)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豚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耳蜗中活性氧含量研究咪唑安定对噪声性聋的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杂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咪唑安定组(M组)、生理盐水组(S组)和噪声性聋组(D组),每组10只.M组、S组和D组每天接触倍频程连续噪声(中心频率为4kHz,强度为100dB SPL)3h,连续3d.M组于噪声暴露前24h、即刻及噪声暴露中肌肉注射咪唑安定0.1mg/kg;S组在相同时间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D组为单纯接触噪声对照组.C组不接触噪声仅肌肉注射咪唑安定,注射时间及剂量与M组相同.所有动物均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立即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在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第3天处死前,取血测定血清中SOD活性、MDA含量,于第3天测完ABR阈值后,立即断头处死豚鼠,取出双侧耳蜗,测定其活性氧含量.结果 噪声暴露后,M组的ABR阈移(1.6±1.5)及活性氧含量[(291.10±2.30)u/mL]显著低于S组和D组[41.7±3.3,44.3±3.9;(348.52±3.60)u/mL,(315.56±6.70)u/mL, P<0.05].M组在噪声暴露后血清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但其幅度明显小于S组和D组.结论 咪唑安定可减少噪声暴露后耳蜗中增多的活性氧含量,从而产生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应用豚鼠内耳母抗原液免疫豚鼠产生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耳聋(AISNHL),后用地塞米松治疗1周,并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阈(ABRT)测定和内耳形态学观察。我们发现免疫后豚鼠ABRT升高到60.8±531dBSPL、耳蜗第3回外毛细胞损失达111.0±55.8个;而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的豚鼠ABRT则下降为48.8±6.69dBSPL。耳蜗第3回外毛细胞损失仅为57.25±18个,证实地塞米松对AISNHL有治疗效果,它可使内耳组织恢复,ABRT明显改善,其机制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生长抑素(SS)在豚鼠脑干听觉中枢的分布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了豚鼠脑干听觉中枢的耳蜗核(CN)、上橄榄核簇(SOC)及下丘(IC)内SS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分布。结果 在脑干听觉中枢广泛分布着SS阳性神经元、纤维及终末。SS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蜗神经腹核(VCN)、斜方体核(NTB)、内侧上橄榄核(MSO)及橄榄周核(PON),而SS阳性纤维及终末主要分布在下丘、外侧上橄榄核(LSO)及蜗神经背核(DCN)。结论 脑干听觉中枢内的SS参与声信号的传递与调控。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covery of the outer hair cells in the bat cochlea after gentamicin exposure.Methods Bats were injected with a daily dose of gentamicin for 15 consecutive days and bromodeoxyuridine (BrdU)was given from day 16 to day 40 of this recovery phase. Hearing was assessed by overt acoustic behavior an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nalysis, which was performed one day prior to the first injection and a day after the last injection (day 16). On day 40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for detection of cells that could take up BrdU. Results After 15 days of gentamicin treatment, all of the animals were proved to be deafened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ABR threshold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findings in immunocytochemical stained sample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that BrdU labeled nuclei were observed in the cochlea in all of the deafened animals most commonly in the regions of the first-row and second-row Deiter's cells (DCs) and occasionally in the regions of the third-ruw DCs.Conclusion We suggest that, under sufficient drug and enough time, the bat cochlear supporting cells can directly transdifferentiate into the outer hair cells after aminoglycoside exposure. This transdifferentation process is essential for repair of outer hair cells and recovery of normal function after gentamicin exposur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良经直肠途径建立豚鼠志贺菌痢疾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 20只受试豚鼠根据感染前24 h禁食或不禁食处理分为2组,8只非禁食组参照文献经直肠灌注致病性福氏志贺菌sf301菌株,12只禁食组经直肠分别灌注PBS(5只)和sf301菌株(7只),观察受试豚鼠的感染症状,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证实其发病与否。结果非禁食组豚鼠仅有1只(1/8)在感染后24 h内表现出明显的体重减轻、发热等典型的菌痢症状。禁食组经直肠灌注sf301菌株的豚鼠(6/7)在感染后24 h内有显著的发热症状,体重减轻则发生在感染后的24~48 h内;灌注PBS的豚鼠(0/5)无异样症状。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发病豚鼠结肠末端的黏膜以及黏膜下层遭到明显的破坏,肠壁增厚,出现水肿、糜烂、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结论成功建立了改良的经直肠豚鼠志贺菌痢疾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鼓泡内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豚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应用NPP酶组织细胞化学方法进行孵育反应。电镜下观察耳蜗底回血管纹Na+,K+-ATP酶活性的改变。结果发现血管纹Na+,K+-ATP酶主要分布于边缘细胞基底侧膜的皱褶处;且酶的活性随病程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实验结果表明:血管纹离子泵功能的损害是化脓性中耳炎致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平溃散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分别用组胺、乙醇及消炎痛诱发急性胃溃疡模型 ,观察平溃散对胃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功能、胃液 pH值和胃跨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2~ 4 g·kg-1的平溃散作用组溃疡指数下降 ,胃液 pH值和粘液含量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1,P <0 .0 1)。平溃散对乙醇引起的胃跨膜电位降低的抑制作用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平溃散对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主要通过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增龄相关听力丧失小鼠耳蜗毛细胞表型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增龄相关听力丧失 (AHL)小鼠耳蜗毛细胞病理改变的超微结构 ,为老年性聋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基因表型提供形态学改变依据。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BALB/c小鼠耳蜗Corti器毛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测定动物ABR反应阈值。DNA提取PCR扩增分析基因型。结果  6月龄BALB/c小鼠耳蜗底回内外毛细胞有连续的缺失 ,静纤毛束有融合、散乱、变短和失去劲度。ABR阈值呈中到重度听力损失。证明种系特异的Ahl基因位点和基因功能。结论 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束融合、散乱、变短是老年性聋早期的主要病理改变 ,mdfw与Ah1的表现形式是同一基因位点 ,可能与myosin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