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资讯速递     
《汽车维修》2011,(8):48
《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2011年7月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即《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这是三方  相似文献   

2.
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新时期、新阶段国家指导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文件,它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件大事。总的来看,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政策的连贯性、全面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适时、适地、适势和适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汽车消费环境的变化,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制定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总的指导方针,它将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制订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在中国持续了十年之久的94版《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标志着我国一个新的汽车时代的开始.新的产业政策旨在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汽车工业沿着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汽车产业的二次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汽车产业二次创新的必要性1.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分析中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1986年4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中首次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综观2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我国汽车产业一直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初衷引进技术为的是在中国企业中得到扩散,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只是简单地模仿运用,不注意消化吸收,更没有进行积极地创新。技  相似文献   

6.
1986年创刊的《汽车工业研究》杂志,创刊以来始终把目光锁定在:“聚焦汽车产业战略、探讨汽车产业走势、追踪汽车产业动态”上,并最终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汽车产业惟一的软科学期刊。她可以使您在事业上高瞻远瞩,在商海中傲视群雄,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让您纵览全局 把握未来——《汽车工业研究》伴君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7.
FOAM中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5个五年计划的奋斗,在两个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今天又有了国务院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已经具备了由大迈向强的坚实基础,不存在泡沫。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去几年中,中国汽车产业每年的固定资产  相似文献   

8.
《中华汽摩配》2004,(12):32-33
新政策的实施无疑是汽车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指引着中国汽车工业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综观今年新推出或新实施的与汽车业相关的政策条文,不难看出,今年不仅有关产业政策的诸多细则出台频繁,如《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及《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而且众多有关汽车产业方面的政策也在今年开始实施,如《汽车贷款管理办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等。总结而言,今年实行或出台的新政策,继续以鼓励汽车消费、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作为方向,并且更为理智、更为灵活、更从实际出发,以人性化作为基本,  相似文献   

9.
金匀 《汽车情报》2004,(16):10-11
已经酝酿了3年多时间、引来众说纷纭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终于浮出了水面。从1994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开始,到2004版汽车产业政策,中国汽车走过了不平凡的10年。作为中国目前惟一的产业政策,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出台可谓步履艰难。关于要修改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一政策可望近期出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制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后WTO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决心。对此,在中国投资的海外汽车生产商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无不表示了忧虑。对此,我们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11.
60年的回眸     
2013年,中国汽车工业诞生60周年。本刊特别推出了《改革开放中的汽车"强国梦"》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专题文章,深入思考并总结中国汽车工业今天所取得成绩的归因,理性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当前的真实状态,并推出了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汽车产业发展走向的战略对策,作为对中国汽车工业60华诞的献礼。60年的风风雨雨缔造了中国汽车工业今天产销量世界第一的成绩,也练就了中国汽车工业屹立不倒的实力与水平。中国汽车工业令国人自豪,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汽车工业研究》创刊于1986年,29年来已出刊250期(2015年3月)。是国内管理类期刊中创刊历史较长、仍保持创新活力与市场地位的杂志之一。《汽车工业研究》是全国经济管理类核心期刊,国家经济管理理论重点学术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知网、万方网、蜘蛛网等为合作伙伴。《汽车工业研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汽车产业惟一的软科学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9-847X,国内刊号CN22-1231/U。办刊方向是"聚焦汽车产业战略、探讨汽车产业走势、追踪汽车产业动态"。  相似文献   

13.
行业资讯     
日前,《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暨2010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蓝皮书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由大变强”的观点。还通过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我国经济数据、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城市等数据的分析,做出了到2020年、2025年和2030年我国乘用车市场需求预测。  相似文献   

14.
按照产业政策的基本体系,从汽车产业结构政策、汽车产业组织政策和汽车产业技术政策三个方面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研读。研究认为,政策意图是要建立我国自己的完整强大的汽车产业,提出了全面贯彻执行《产业政策》的几项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5.
《汽车维修》2011,(8):48-48
2011年7月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编著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即《2011年中国汽车产业蓝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月1日,备受关注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下简称“新《产业政策》”)正式颁布实施。新《产业政策》的颁布,一方面在于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及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在于国家对当初人世承诺的兑现。这些承诺主要规定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以下简称《人世工作组报告》)第203~207条款中。我们在对《人世工作组报告》和我国的新《产业政策》的变化之处进行一番分析之后,发现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与《国际投资法》的相关规定有关的。从某种角度看,这恰恰反映了这些改变所具有的深层次上的法律原因。因此,笔者在新《产业政策》颁布1周年之际,拟从《国际投资法》的角度人手,对新《产业政策》的相关内容及其变化之处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17.
编者的话     
自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如今已经入世十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可谓突发猛进,汽车销量从2001年的230万多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1800万辆。本期东方时评《“入世”改变了中国汽车产业》评价了“入世”10周年汽车产业的发展,并指出汽车产业应把握机遇,逐步实现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后,有些人认为拍卖车牌由于违背政策将被取消。其实,《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已经给上海拍卖车牌以合法的地位,从而避免了在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开始实施时,没有行政许可依据的尴尬。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六十九条规定:“各城市人民政府要综合研究本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方式与城市道路和停车设施等交通资源平衡发展的政  相似文献   

19.
为汽车行业所瞩目的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磨砺,于今年6月1日发布实施,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政策对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形势,推进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20.
《驾驶园》2017,(6)
正毫无疑问,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4月25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联合印发公布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以做强、做大中国品牌汽车为中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如何促进中国品牌汽车做强、做大,迎接"新汽车"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