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患者接受或不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全身转化风险。方法 回顾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注册登记的OMG患者的资料,按照是否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使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发病后2年内两组患者的疾病转化风险。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了免疫抑制治疗时程以及不同免疫治疗方案下的转化风险;使用分层分析,评价了不同亚组因子水平下主要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共收集702例以眼肌症状起病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信息,367例(52.3%)患者被纳入治疗组,平均发病年龄为(50.54±15.1)岁,其中159例(43.3%)为女性。335例(47.7%)患者被纳入对照组,平均年龄(49.1±14.6)岁,159例(47.5%)为女性。治疗组中28例(7.7%),对照组中106例(31.6%)患者在观察期内转化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经多变量校正的Cox模型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全身转化风险明显降低(HR=0.24;95%CI:0.15~0.37;P<0.001)。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回顾方法对1992年6月~1997年1月期间胆道外科重症患者235例进行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APACHEⅡ评分统一在入监护室(SICU)第一个24h进行,所有病例随访至出院或死亡,记录转归;并与APACHEⅡ总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病死率高低与APACHEⅡ分值有密切关系,235例平均分值12.6分,最低7分,最高38分;199例存活病例平均分值10.4分;死亡36例(15.3%)平均分值为24.9分(P<0.001);风险病死率与实际病死率回归分析,r=0.895,P<O.001。以ROC曲线发现,风险预测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MGB1水平,并对其中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进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002年标准版公式即:MELD分值=3.8×ln[胆红素(mg/dL)/18]+11.2×ln(INR)+9.6×ln[Cr(mg/dL)/88]+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计算。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14.29±4.01、49.68±7.72、61.92±15.42,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HBV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62.02±16.16、62.59±14.9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HMGB1水平与MEL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动态检测发现,死亡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持续下降,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下降至第7天后出现再次上升趋势。结论 HMGB1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MELD评分及患者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动态检测血清HMGB1水平,可能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 IPN)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 AP)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多数研究关注于细菌感染所致病例的特点,而合并真菌感染的IPN的临床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揭示了合并真菌感染的IPN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IPN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胰腺坏死组织及引流液培养是否有真菌感染,分为真菌感染组和无真菌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与结局,并分析真菌感染组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214个病例,其中真菌感染组49例。真菌感染组患者的坏死物累及区域更广、红细胞压积更低、入院时血糖更高;真菌感染组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MDRB)比例更高,总住院时间、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时间及接受肠外营养时间也更长。与无真菌感染组相比,真菌感染组接受手术患者的比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 MR)分析探究受教育程度(educational attainment, EA)与胰腺炎之间的因果关系。方法 采用双样本MR分析,EA和胰腺炎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分别来自SSGAC数据库和FinnGen数据库R9版本。采用逆方差加权(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 IVW)、MR-Egger和weighted median法探究EA与胰腺炎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Cochran’s Q检验和漏斗图等方法评估异质性和定向的水平多效性。结果 共有604个与EA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被纳入研究,EA与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发病风险均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急性胰腺炎:OR=0.52,95%CI:0.44~0.62,P=2.43×10-14;慢性胰腺炎:OR=0.51,95%CI:0.41~0.64,P=7.20×10-9)。MR-Egger和weighted median的结果也提示EA与胰腺炎发病风险呈负相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没...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 LGG)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及恶性转化(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M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3月至2019年4月接受LGG切除手术及随后进行术后随访的163例患者资料。将术后未出现复发或MT的患者纳入对照组(85例),术后出现复发的患者纳入观察1组(44例),术后出现MT的患者纳入观察2组(34例)。基于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探讨复发和MT的危险因素与预测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术前癫痫发作、术前卡氏(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KPS)评分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2组患者在性别、术前KPS评分、肿瘤大小和手术方式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和观察1组患者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增殖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受体操纵钙离子通道抑制剂人参皂甙-Rd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提取人参皂甙-Rd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Ⅱ、Ⅲ期研究的相关数据,将是否使用人参皂甙-Rd作为一个预后变量,采用90d改良Rankin(mRS)评分作为结局指标,分为预后良好(0~2分)及预后不良(3~6分),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纳入分析428例,其中344例(56.2%)预后良好,84例(43.8%)预后不良。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34,95%CI:1.003~1.066)、高NIHSS评分(OR=1.53,95%CI:1.386~1.690)、未使用人参皂甙-Rd(OR=2.024;95%CI:1.120~3.663)与缺血性脑卒中不良预后有关。结论使用人参皂甙-Rd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孕妇孕期口腔健康行为与早产的关联。方法 将陕西省2022年1月—2022年12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分娩的248例早产的孕产妇和700例正常孕周的孕产妇分别纳入病例组与对照组。采用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孕期口腔健康行为等信息,并通过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14(OHIP-14)对孕妇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母亲孕期口腔健康行为与早产的关系。结果 孕产妇孕期经常刷牙后进食(OR=1.62,95%CI:1.03~2.57)、未使用含氟牙膏(OR=2.03,95%CI:1.25~3.05)、口腔不适时未按时就诊(OR=1.41,95%CI:1.02~1.96)、刷牙次数<2次/d(OR=1.77,95%CI:1.13~2.78)、刷牙时间<3 min/次(OR=1.52,95%CI:1.09~2.11)及OHIP-14得分升高(OR=1.07,95%CI:1.04~1.10)均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结论 不良的孕期口腔健康行为可能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应加大口腔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指导孕期女性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制剂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ISI、OVID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有关抗TNF-α制剂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RCT,共3 3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抗TNF-α制剂在治疗UC的短期应答(OR=2.51,95%CI 1.73,3.64)与短期缓解(OR=2.74,95%CI1.80,4.16),长期应答(OR=2.98,95%CI1.98,4.47)与长期缓解(OR=2.64,95%CI 1.89,3.67),黏膜愈合率(OR=1.89,95%CI 1.39,2.59)各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并可以降低结肠手术切除率(OR=0.61,95%CI 0.41,0.89),改善生活质量[IBDQ评分的均数差(MD)为14.74,95%CI 11.43,18.06],在所有报道不良反应(OR=1.14,95%CI0.97,1.34)与严重不良反应(OR=0.78,95%CI0.56,1.09)发生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中重度UC不仅可以诱导缓解及长期维持,而且可以促进黏膜愈合、降低结肠手术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长期使用也较为安全。上述结论仍需要更多高质量RCT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大骨节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方法全面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对大骨节病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检测分析的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合格入选文献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总病例数为291例,健康对照300例。大骨节病患者的血清IL-1β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SMD=1.55,95%CI=0.73~2.37,P<0.000 01;TNF-α水平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MD=2.49,95%CI=1.49~3.49,P<0.000 01。结论大骨节病患者血清IL-1β、TNF-α水平明显增高,其与大骨节病发病的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抑制因子HaeⅢ(NFκBIA HaeⅢ)、细胞外超氧化物岐化酶(EC-SOD)基因多态性和饮酒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400例UC患者及40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白细胞为样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分析了NFκBIA HaeⅢ和EC-SOD基因多态性。结果 NFκBIA HaeⅢ(Non-A/A)基因型和EC-SOD(C/G)基因型频率分布分别为39.50%、71.50%(病例组)和21.25%、43.00%(对照组),二者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NFκBIAHaeⅢ(Non-A/A)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2.419 5,95%CI=1.827 1~4.065 4)。EC-SOD(C/G)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3.325 6,95%CI=1.908 5~4.538 7)。基因突变的协同分析发现,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者在UC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50%和6.25%,二者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者患UC的风险显著增加(OR=10.158 1,95%CI=4.192 4~12.309 4)。病例组的饮酒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583 7,95%CI=1.408 1~4.932 6,P<0.01),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与饮酒有协同作用(OR=35.209 9,95%CI=19.975 1~62.592 2)。结论 NFκBIA HaeⅢ(Non-A/A)/EC-SOD(C/G)基因型和饮酒是UC的易患因素,三者在UC发生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于2013年7-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以陕西省抽取2010-2013年期间曾经妊娠的15~49岁育龄妇女及其子女为调查对象,调查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危险因素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育龄妇女30 010名,新生儿29 550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93.57/万。对妇女围孕期特殊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等因素后,围孕期饮酒[OR=2.29,95%CI(1.22,4.29)]和被动吸烟[OR=1.25,95%CI(1.02,1.53)]是出生缺陷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在孕前3个月和孕后3个月服用药物[OR=1.64,95%CI(1.04,2.61)],接触农药[OR=2.41,95%CI(1.09,5.35)]、生物危险因素[OR=1.64,95%CI(1.05,2.56)]、物理危险因素[OR=1.15,95%CI(1.13,2.34)]和化学危险因素[OR=2.36,95%CI(1.36,4.11)]显著增加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进一步就不同类型药物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分析发现,校正社会人口学因素及生活行为因素后,水杨酸类药物和镇咳药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妇女围孕期有被动吸烟和饮酒、孕前3个月至孕3个月暴露药物、生物和理化危险因素可增加其分娩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外科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患者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术前和术后的变化,探讨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比较两者预测SICU术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留取100例收入SICU患者的术前及术后6 h的尿液标本,测定尿白蛋白含量和尿肌酐。分别以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e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或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ia/urinary creatinine ratio,MACR)来评价MAU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术后入SICU 24 h后进行APACHEⅡ评分。结果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较术前明显增高。UAER、MACR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5;r=0.461,P<0.01)。100例研究对象中,死亡5例,存活95例。死亡组无论是UAER、MACR,还是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均<0.05)。UAER、MACR及APACHEⅡ评分在对SICU术后患者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所占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分别为0.773、0.918和0.941。当以MACR>14.8mg/mmol为分界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7%。结论SICU术后患者MAU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可以用来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术后患者MACR阈值取14.8 mg/mmoL可同时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GRACE评分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无复流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甘肃省人民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STEMI患者1 118例。记录主要人口学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血脂等生化指标。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并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无复流判定至少由2名有经验的心脏病专家独立进行评估。使用标准的计算机程序进行GRACE风险评分的计算。所有病例均通过医疗记录、面对面访谈或电话进行随访,并分析GRACE评分对实施PCI的STEMI患者冠脉无复流和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在中位时间36个月的随访期间,1 118例患者中有58例(5.2%)失访,其余1 060例患者中,118例(11.1%)发生无复流现象,147例(13.9%)发生MACE事件。无复流患者GRACE评分显著高于正常血流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RACE评分是STEMI患者PCI过程中发生冠脉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34;P=0.00...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同血糖状态时血小板的变化及与相关生化指标、GRACE(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共82人,其中男性47人,女性35人,测定入院时的随机血糖值,根据血糖值的不同,分为正常血糖组(随机血糖<6.1mmol/L)和高血糖组(随机血糖≥6.1mmol/L),比较两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指标。血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血清肌酐(CREA)、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MB型(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D-二聚体(D-Dimers)。心功能检测指标为射血分数(EF,%)、GRACE评分。比较血小板相关检测结果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分析MPV与hsCRP、D-Dimers及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正常血糖(<6.1mmol/L)组和高血糖(≥6.1mmol/L)组比较,MPV、hsCRP、GRACE危险评分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MPV与hsCRP、D-Dimer、GRACE危险评分均有相关性(r=0.28、r=0.41、r=0.56,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糖状态可能导致MPV增加、炎症标志物hsCRP的改变以及临床GRACE危险评分分值的增加。入院时的高血糖状态、MPV的异常预示着不稳定型心绞痛风险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母亲在孕早期常用电器使用情况,探讨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暴露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74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和548例对照者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电器暴露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结果调整了混杂因素后,母亲孕早期使用手机(OR=0.20, 95%CI:0.07~0.58)、电磁炉(OR=1.97, 95%CI:1.31~2.96)、微波炉(OR=2.90, 95%CI:1.41~5.97)和穿防辐射服(OR=0.58,95%CI:0.39~0.86)与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相关。分层分析发现,相比不穿防辐射服,穿防辐射服的母亲孕早期使用微波炉对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而母亲使用电磁炉均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结论母亲孕早期较多使用电磁炉、微波炉可能增加子代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风险,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接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我院RICU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的COPD患者204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住院24~48h内行床旁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将患者分为DVT组及非DVT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评价实验指标的疾病识别能力。结果 204例患者中有39例发生DVT,总体发病率为19.1%。DVT组患者的D二聚体较非DVT组明显升高(P<0.001),而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基础疾病、其他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7,具有统计学差异,其cut off值为1.985mg/L,灵敏度为0.641,特异度为0.817。结论 RICU中COPD患者D二聚体升高与DVT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危重症住院患者心衰构成比及临床特点,并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式,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笔者单位ICU收治的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心衰构成比,分析患者心衰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危重症患者发生心衰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 871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中,689例患者合并有心衰,心衰构成比为24.0%。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无心衰患者[(77.2±10.6)岁vs.(72.9±15.6)岁,t=6.759,P<0.001];而心衰患者与无心衰患者的性别构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有126例(22.7%)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40%;低LVEF的老年危重症患者相较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心衰患者的年龄明显偏小[(73.5±12.6)岁vs.(77.4±9.7)岁,t=-7.456,P<0.001],而男性所占比例更多(68.1%vs.53.1%;χ~2=47.977,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OR=8.907)、瓣膜性心脏病(OR=7.152)、糖尿病(OR=2.213)、肾功能不全(OR=2.905)、急诊手术(OR=3.374)是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危重症患者的心衰发病受到基础病因等多因素影响,针对老年危重症患者维持肾脏功能、减少急诊手术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衰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家族史和腰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汉中市3 030名农村居民进行高血压有关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族史、腰围对高血压的影响,采用相加模型、相乘模型分析交互作用。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食盐摄入量、吸烟、饮酒变量后,家族史(OR=2.225,95%CI:1.843~2.687)和中心性肥胖(OR=1.976,95%CI:1.649~2.368)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家族史与腰围之间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但具有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评价指标: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1.848(95%CI:0.693~3.002)、0.404(95%CI:0.227~0.582)、2.073(95%CI:1.340~3.206)]。结论家族史、腰围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个体且患有中心性肥胖者其患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家族史、中心性肥胖两者单独作用之和;对于高血压家族史阳性的个体,更应该控制体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的主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4680对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所有研究rs4680与抗精神病药物疗效的关系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并用Stata14.0软件在显性模型下进行统计分析。以合并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确定相关性;进行敏感性分析考察结果的稳定性;绘制漏斗图考察发表偏倚的大小。结果共纳入13篇研究,包含1 43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结果显示,在显性模型下,rs4680显著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与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A或AG基因型携带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获得的应答率更高(OR=1.31,95%CI:1.04~1.66),Egger检验未发现显著的发表偏倚(P=0.082),敏感性分析发现去掉漏斗图中离群的两个小样本研究后,合并结果无显著性差异(OR=1.25,95%CI:0.98~1.58),表明meta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结论 rs4680可能会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由于受到研究数目的限制以及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本结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