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珠海某高速公路桥梁预应力检测实践,验证了开展、推广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进一步指出通过引入智能张拉设备可以有效提升预应力力值的合格率;通过改进工艺工法如推行整束编束穿束、对钢绞线提前预紧或适当增加张拉次数等可提升预应力均匀度。  相似文献   

2.
有效预应力直接关系到预应力锚索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是其质量控制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有效预应力检测的必要性,并介绍了2种有效预应力的检测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重点介绍反拉法的工作原理以及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给出具体工程案例,可应用于预应力精细化施工专项验收检测中,能够有效促进提高预应力张拉施工质量,降低后期使用维护成本,提高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3.
环形预应力束的有效预应力分布及回缩量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环形预应力束的有效预主应力及回缩量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将其用于鄂黄长江公路大桥索塔大区预应力有效预应力分布及加缩量计算中,计算结果显示该计算公式能够准确地算出环形预应力束的有效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普通体外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技术不同之处,讨论了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应力损失计算方法、预应力增量计算方法和预应力筋防护技术.指出预应力损失计算时需要考虑混凝土翼板的非自由变形,其中钢梁对混凝土翼板的约束作用最为明显.回顾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计算方法,并认为基于能量的计算方法更适合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最后还介绍了国外预应力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5.
《公路》2021,66(9):226-231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预应力损失直接影响桥梁的受力状态和运营,预应力损失过大将导致主梁跨中下挠、腹底板开裂、承载力下降,甚至危害结构安全。以荆州海子湖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该桥有限元模型,基于长期监测系统实测数据,研究大桥运营期间预应力钢束应力变化规律。运营监测1年以来,钢束应力实测值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反映出钢束发生了一定的预应力损失。基于挠度影响矩阵,提出了一种利用主梁实测挠度值反演钢束预应力损失的方法。根据主梁成桥1年期间实测的挠度值反演预应力损失,并与实测的预应力损失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可行,可为同类型桥梁预应力损失的识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锚索有效预应力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路基高边坡广泛采用了锚索加固的处理方式。岩土锚固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已得到公认。但是作为永久支护工程,特别是预应力锚索工程,有效预应力的变化关系到工程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因此,如何正确检测有效预应力显得十分必要。文章提出一种反拉检测有效预应力的方法,系统分析该方法的检测原理、检测工艺、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设计一种新型的斜拉桥索塔锚固区预应力锚固结构,避免采用常用环向预应力索塔锚固结构带来的局限性,在调查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锚固区环向预应力损失的原理出发研究减少预应力损失的措施,提出了新型的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方案.以韩家沱长江特大桥索塔锚固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和U形环向预应力锚团结构,并对这2种方案的有效预应力及预应力作用下索塔锚固区混凝土应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可显著减少预应力损失且有效应力沿程分布均匀,索塔锚固区的混凝土应力分布也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8.
依据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损失机理,针对目前结构设计中影响纵向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因素,优化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长束纵向预应力束为较短束,以减小预应力张拉过程中产生的摩阻损失,提高悬臂施工过程中箱粱根部的预应力储备,改善成桥后的应力状态,增强L/4截面混凝土的抗剪能力.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粱桥的纵向预应力束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预应力束的统一描述方法,引入非均匀有理B样条(Non-Uniform Rational Basic Spline,NURBS),提出了基于NURBS的预应力束模型。通过对预应力束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分析,说明了以NURBS作为预应力束几何模型的内在原因。与目前普遍采用的折线逼近法相比较,NURBS模型表达参数较少,易于进行前处理,应用在预应力等效荷载、预应力损失等计算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实例分析证明,NURBS预应力束模型可以作为一种统一描述方法,不仅适合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且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其他预应力结构的设计和计算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扩大纤维织物网增强水泥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TRM)在钢筋混凝土梁加固上的应用范围,深入研究预应力TRM的力学机理,探索纤维预应力的合理取值范围,提高加固设计计算精度。基于预应力TRM加固混凝土梁模型试验与非线性损伤数值试验交互验证,对比分析了原结构和加固结构承载全过程力学机理,在参数影响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模型,提出了计算方法,得到以下结论:预应力TRM可以有效改善被加固梁截面的受力状态,提高纤维材料强度的利用率;随着纤维预应力的增大,被加固梁承载力存在一个极值点,此极值点对应的纤维预应力即为最优预应力。最优预应力率并非定值,它随纤维加固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混凝土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初始荷载对其影响可以忽略。以受拉钢筋屈服、受压混凝土压溃、TRM达到设计强度,即3种材料强度均得到发挥,为最优破坏模式,给出的预应力TRM加固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及其参数优化后的简化计算公式,并进行了精确性验证,可直接应用于设计计算。研究揭示了TRM加固混凝土梁最优预应力的力学机理,提出了可直接应用预应力TRM加固混凝土梁的计算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该文结合工程实践,探讨了在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预应力张拉质量控制要点。重点是如何建立准确有效的预应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市霞湾桥连续旧桥拆除为背景,借鉴先张法预应力筋传递长度原理讨论后张法预应力筋切割后的放张效果。结果表明:残余预应力值近似按照先张法预应力筋的传递长度计算,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可满足施工要求;有粘结的后张法预应力筋放张后存在较高的残余预应力,能有效提高被拆旧桥结构的承载力,进而能优化拆除方案,降低旧桥拆除加固费用。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计算体外预应力组合梁桥预应力损失值,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导致该类型梁桥预应力损失的6个关键因素(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预应力筋与转向块之间的摩擦、预应力筋松弛、混凝土徐变、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并分别推导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方法.计算预应力筋回缩和锚具变形以及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和平衡原理;计算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参考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关经验公式并结合试验结果进行修正;计算混凝土徐变、收缩以及温度效应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时近似采用力法原理和等效荷载法.  相似文献   

14.
对深圳市松岗高架桥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挠度、应力以及无粘结预应力钢丝束有效预应力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检验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在公路桥梁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预应力损失情况评价与测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对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和预应力连续梁桥变形特点的分析,本文对预应力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变形为主要指标的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并根据实桥测试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桥梁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玉兰  吴初平 《中外公路》2006,26(2):134-136
竖向预应力是防止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主拉应力开裂的有效手段。该文分析了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的通病,提出了确保竖向预应力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并从锚具系统、管道系统和张拉锚固工艺方面提出了有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领域一种新的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预应力技术.反思全预应力、"高”预应力值部分预应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发展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本文对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就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有关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探讨,力图推动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略论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低预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混凝土领域一种新的有很高开发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和预应力技术。反思全预应力、“高”预应力值部分预应力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发展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本文对低预应力混凝土的基本概念和思路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就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其有关问题等进行了探讨探讨,力图推动低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我国的开发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预应力混凝土路面设计进行研究,提出设计准则,并根据中国国情及交通状况,提出有关预应力路面板厚、预应力值大小、纵向预应力筋配置等的设计程序;介绍了为减小预应力损失、防止局部受压破坏以及为减小板底摩擦而采取的一些措施;讨论了路用材料的选择,并介绍了预应力试验路有设计。测试及使用结果设计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该文阐述了在桥梁平面杆系模型中添加预应力效应分析模块的数值方法。首先用导数点法描述预应力线形,其次把预应力钢索离散成连续的折线段并逐段计算预应力损失,最后把有效预应力等效成节点荷载施加在结构上。经编程计算验证该预应力数值分析方法正确可行,可为同行理解和应用相似的预应力分析程序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