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研究2013年西安地区普通手足口病(HFMD)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6型(CA6)的流行情况及其基因特征。方法从2013年采集的普通HFMD病例标本中随机挑选250份非肠道病毒71型(EV71)非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的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利用实时荧光逆转录酶联聚合反应检测CA6,扩增部分阳性标本VP1(viral protein,VP)基因,并测定序列,与CA6其他参考序列比对,进行进化分析。结果在250份样本中CA6阳性者共191份,阳性率为76.4%。进化分析显示西安地区2013年CA6与近年来流行于世界各地的CA6新变种同源性较高,而与原型株进化距离较远。序列比对发现本地毒株VP1与CA6新变种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在89.7%97.5%,编码氨基酸相似性为96.0%97.5%,编码氨基酸相似性为96.0%99.7%;与CA6原型株及2006年以前中国大陆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为82.3%99.7%;与CA6原型株及2006年以前中国大陆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为82.3%83.8%,氨基酸相似性为93.8%83.8%,氨基酸相似性为93.8%94.9%。结论 2013年西安地区HFMD普通病例病原以CA6为主,流行株为近年来流行于全球各地的CA6新变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紫外光老化条件下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合理粉胶比,测试了不同粉胶比下的基质沥 青与SBS改性沥青胶浆紫外光老化前后的物理性能和化学组分。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可以得出:适量矿粉的掺入可以提高沥青的抗紫外光老化能力,其中基质沥青胶浆在粉胶比为1.0~1.2 时,软化点最小增量为1.6℃,针入度最大变化率为55.00%,延度最大变化率为56.19%;改性沥青胶浆在粉胶比为0.8~1.0时,软化点最小增量为1.2℃,针入度最大变化率为69.62%,延度最大变化率为59.00%,改性沥青胶浆抗紫外光老化能力优于基质沥青胶浆;在两种沥青胶浆的化学组分中,沥青质和胶浆含量均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而改性沥青胶浆中的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明显高于基质沥青胶浆,其中饱和分含量最大增幅为7.53%,可以根据饱和分含量的变化评价改性沥 青胶浆中SBS改性剂的裂解程度。最后,结合物理性能和四组分分离试验结果得出,在强紫外光 地区,基质沥青胶浆的合理粉胶比为1.0~1.2,改性沥青胶浆的合理粉胶比为0.8~1.0,可为强紫 外光地区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给乐山大佛渗水病害治理及后期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对乐山大佛渗水及大气降水进行定量监测采样,分析大佛渗水来源及其特征,并结合水化学性质和岩石组成对“大佛砂岩”风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乐山大佛胸部渗水在平水期与枯水期主要补给来源为地下水,丰水期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大佛胸部渗水含有大量溶解质组分,pH平均值为7.70,2009年之后乐山市降水年平均pH>5.60且逐年增高,至2015年全年降水pH平均值大于7.00,降水已由酸性转为碱性;大佛胸部渗水水化学类型为碳酸盐类-钙组-Ⅱ型与硫酸盐类-钙组-Ⅲ型,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SO42-与HCO3-为主;大佛胸部岩石主要成分为CaCO3和SiO2,在空气和水存在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溶蚀,岩石风化对大佛渗水中离子贡献超过90%,H2CO3与H2SO4共同参与了“大佛砂岩”的...  相似文献   

4.
排水管结晶堵塞是公路隧道的一大顽疾,针对太佳高速宝塔山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问题,采用现场检测和室内化验的方法,探明排水管结晶堵塞情况,并分析排水管内水样化学组分。研究结果表明:宝塔山隧道结晶堵塞情况严重,排水管水溶液中Ca2+、SO42-、HCO3-和CO32-含量较高,推断结晶体主要为CaSO4和CaCO3。最后,总结目前隧道排水管结晶堵塞处治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沥青组分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沥青的四组分法分离沥青为几个化学组分,研究了各部分的性质;探索了在不同温度下各组分之间的转化规律,研究了沥青各组分对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影响,为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水损坏性能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旧沥青界面相溶性直接影响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通过红外光谱技术,对新沥青和旧沥青的化学光能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可用于表征沥青老化程度的特征官能团;采用“分层脱洗法”对再生混合料中RAP颗粒表面的沥青膜进行精细分离,测定沥青膜不同厚度范围内特征官能团相对含量,定量分析了新-旧沥青界面的相溶性。结果表明:新沥青与旧沥青的红外光谱图存在明显差异性;羰基C=O(1 700 cm-1)、亚砜基S=O(1 035 cm-1)可作为评价沥青老化程度的特征官能团;羰基指数CI与亚砜基指数SI可作为新-旧沥青界面相溶性的评价指标,新-旧沥青界面相溶性符合“部分混溶”假设。研究成果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材料设计、性能调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多聚磷酸(PPA)对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理, 采用四组分分析试验和沥青三大指标试验研究了PPA对不同基质沥青化学组分的影响, 基于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开展了沥青温度扫描试验与频率扫描试验, 分析了不同配比的PPA改性沥青、PPA/SBS改性沥青与PPA/橡胶粉改性沥青在不同温度、不同动态频率加载条件下的流变性能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PPA含量(质量分数, 后同)的增加, 沥青质含量逐渐提高, 油分(饱和分与芳香分)含量减小, 沥青逐渐由溶胶结构转变成溶-凝胶结构, 沥青高温性能逐渐增强; PPA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与基质沥青的沥青质含量相关, 沥青质含量大的基质沥青经PPA改性后其沥青质含量提升最大, 针入度降低最多, 具备更好的高温性能; 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与橡胶粉改性沥青掺入PPA后, 其抗车辙因子分别提高了1.0~8.2、0.8~13.9与2.9~19.7 kPa, 表明PPA可有效改善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和橡胶粉改性沥青的高温、感温及流变性能, 增强沥青的弹性特征, 提高其抵抗剪切变形能力; 与单一改性沥青相比, PPA复合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PPA与聚合物改性沥青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容性; 随着PPA含量的增加, 沥青10℃延度逐渐降低, 当PPA含量为1.5%时, 基质沥青、SBS改性沥青与橡胶粉改性沥青10℃延度分别下降77%、64%与39%, 表明PPA对沥青的低温性能存在一定负面作用, 建议PPA含量不宜超过1.0%;PPA/SBS改性沥青最佳复配比为1.0%PPA复配3%SBS, PPA/橡胶粉改性沥青最佳复配比为0.75%PPA复配15%橡胶粉。   相似文献   

8.
沥青的老化影响了沥青的使用性能,沥青老化后性能变化取决于沥青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对沥青化学组分进行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了沥青化学组分官能团和元素含量分布特点,研究了化学组分随老化深度加深的变化趋势,沥青化学组分老化规律研究将对沥青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不同扩散时间、温度下新旧沥青扩散融合程度,制备了直径为25 mm,厚度为2 mm的老化沥青与新沥青双层沥青试样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采用复数剪切模量G*作为双层沥青试样性能的表征参数,基于菲克第二定律理论计算了具有不同融合程度双层试样的G*理论值,从而采用迭代法并根据G*实测值计算出双层沥青试样中新旧沥青的融合程度;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评价了时间、温度对扩散融合程度的显著性。结果表明:复数剪切模量可以描述再生沥青中新旧沥青扩散融合且与新沥青掺量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可作为性能变化的表征参数;70#基质沥青与90#基质沥青具有相同量级的扩散速率,均为10-7左右,两种再生沥青的扩散速率随温度变化均呈指数增长;由双因素方差分析看出,扩散时间及温度对新旧沥青扩散融合程度都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掺合料的酸碱性与减水剂的适应性 我国可用于生产水泥和混凝土的掺合料资源极其丰富,而且种类繁多。为了便于掌握各种掺合料对水泥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更充分、合理的利用。在传统的活性掺合料与惰性掺合料这种分类方法基础之上,将其接化学成分作了进一步的分类。具体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水泥水化的驱动力之一是酸碱反应的基本观点,并参照路用石料的化学分类方法,将掺合料按其化学成分当中SiO2含量的高低划分为酸性、中性和碱性三类。其中,酸性掺合料的SiO2含量为〉65%。中性掺台料的SiO2含量为52%~65%,碱性掺台料的SiO2含量为〈52%。当然,这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方式。酸性氧化物还有Fe2O3、Al2O3等,因为它们在掺合料中的相对含量较低,酸性较弱,所以就不在此详细讨论了。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芬顿氧化处理乳化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为指标,用响应面法优化其反应条件,研究了初始pH、FeSO4投加量、n(H2O2)∶n(FeSO4·7H2O)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对芬顿反应的影响,建立COD去除率与4个相关因素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该二次方程得到了高度拟合,并且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响应预测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经过芬顿氧化法处理后,乳化液的COD质量浓度从7.0×104 mg/L降至1.8×104 mg/L,去除率达到75%。芬顿氧化法的强氧化性可以将乳化液中的大分子污染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提高其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P2 7KIPL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88例卵巢浆液性肿瘤中P2 7KIP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6 1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P2 7KIPL阳性表达率为 4 6 % (2 8/ 6 1例 ) ,明显低于浆液性囊腺瘤 80 % (12 / 15例 )和浆液性交界性肿瘤 75 % (9/ 12例 ) (P <0 0 5 )。P2 7KIPL阳性表达在Ⅰ级癌中表达率最高 73 3% ,Ⅱ级癌 4 6 7% ,Ⅲ级癌表达最低 12 5 %。三组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 ,P2 7KIPL阳性表达与组织分级呈负相关。早期 (Ⅰ Ⅱ期 )P2 7KIPL表达率 76 % ,明显高于晚期 (Ⅲ Ⅳ期 ) 2 7% (P <0 0 5 )。结论 P2 7KIPL蛋白表达水平可能与卵巢浆液性囊性癌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酸化24 h后的科琴黑与四水合乙酸钴混合,在氨气气氛下经过不同温度的热解,制备出Co-N/C氧还原催化剂。XRD分析显示:科琴黑和四水合乙酸钴经氨气热处理后,生成了Co5.47N。在800℃热解后,Co-N/C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ORR)的电催化性能最好,在酸性和碱性电解质中,ORR的初始电位分别为0.87和0.91 V,峰电流密度分别为0.63和0.41 mA/cm2,半波电位分别为0.48和0.85 V。制备的PtCo-N/C催化剂分散均匀,催化剂粒径平均为2.59 nm。在酸性和碱性电解质溶液中,ORR的初始电位分别为0.97和0.96 V,峰电流密度分别对应0.44和0.45 mA/cm2,计算得到的ECSA分别为90.05和95.11 m2/g,半波电位分别为0.62和0.85V,具有良好的ORR电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基于沥青的固有与改善性能,在代表沥青性能的三大指标基础上,研究了SBS改性沥青在SBS改性剂在2%、4%、6%、8%掺量下沥青三大指标及密度、动态剪切模量、动力粘度、表观粘度、弹性恢复试验的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产量下SBS改性沥青较原有90#基质沥青性能的变化,根据改善性能的变化由此来确定SBS改性沥青在SBS改性剂的最佳掺量。研究表明:SBS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和抗变形性均优于基质沥青,等同于经SBS改性剂改性后的沥青所获得的改善性能优于沥青固有性能的结论。同时也对比出在SBS改性剂产量为4%时,SBS改性剂所得到的综合改善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5.
多因素作用下橡胶沥青老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兰州市太阳辐射强度,确定了室外紫外线辐射时间与室内紫外箱加速老化试验时间的对应关系,试验过程中考虑了紫外光、氧、水、热等因素对橡胶沥青老化特性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沥青四组分试验和GPC试验探究了橡胶老化过程中沥青组分含量以及分子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经红外光谱分析,橡胶沥青在老化过程中羰基和亚砜基含量增多,丁二烯含量减少;组分试验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沥青中的饱和分含量、芳香分、胶质逐渐减少,沥青质含量增加;橡胶沥青老化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显示,老化后橡胶沥青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以及分散度都发生变化,随着老化程度的深入,沥青中的大分子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废旧沥青混凝土产生于道路的维修、翻修和改建过程中,是一种可以再生利用的资源。采用溶剂抽提法从旧沥青混合料中回收旧沥青,通过沥青的化学组分试验、沥青常规试验和基于SHRP沥青PG分级试验,确定了旧沥青与新沥青、再生剂之间的配伍性和新沥青、再生剂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7.
制备废弃机油残留物(recycled engine oil bottom,REOB)质量分数不同的乳化沥青,并分别与回收沥青路面(reclaimed asphalt pavement,RAP)料拌制冷再生混合料,采用马歇尔击实方法成型试件,通过测定试件的宏观空隙率,并采用棒状色谱分析仪检测混合料表面沥青4组分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进而分析不同REOB的质量分数对REOB改性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压实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EOB质量分数为6%的混合料表面沥青4组分中芳香分和饱和分的总质量分数明显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的总质量分数明显减少,对RAP料中的旧沥青具有明显的软化作用,混合料表面的沥青黏结性能提高,混合料压实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试件空隙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8.
强碱性石料与阳离子乳化沥青的配伍性差是我省稀浆封层技术推广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石料与乳化沥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根据石料的化学成份和乳化沥青的电荷性质,采用阴离子、非离子乳化剂复合的技术路线研制新型乳化沥青,较好地解决了辽西地区强碱性石料与阳离子乳化沥青配伍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沥青老化与再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新旧沥青进行了红外光谱比对分析,探明了沥青老化前后其化学组成的变化情况。将沥青的4个化学组分按一定比例两两调合考察化学组成对沥青理化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沥青的化学组成与其胶体性能间的关系,从而为旧沥青再生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对沥青化学组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目前沥青的组分分析方法 ,特别是四组分分析方法 ,分析了各组分与沥青的路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组分含量对改性沥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