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ZF是全球最大的传动技术、转向技术和车桥技术的专业公司,1998年,为了将ZF客车传动及底盘技术集中在一个公司以便更有效、更专业地为中国客车提供支持,采埃孚传动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负责中国市场客车用机械变速器、自动变速器、车桥及转向系统应用技术、市场开发及销售。10多年来,ZF以其丰富的海外市场经验和先进技术理念与中国客车业同成长和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越来越影响着中国客车业,确定了其传动车桥、转向技术在中国客车专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雪 《运输车辆》2013,(23):30-32
技术引进和吸收是中国客车进步的催化剂,由于引进和吸收而导致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进步是中国客车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客车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得到了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公路水运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于4月24~26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办。在这被誉为“中国交通展”的展会中,客车发展与技术进步成果展成为一大亮点。因为,2008年正值交通部主持制订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JT/T325)正式实施10周年。在该标准的推动下,中国客车的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使我国客车产业实现了10年发展、10年飞跃的辉煌巨变,如今的中国客车行业涌现出一大批扬名中外的客车企业,产生了一大批成熟可靠、被市场所热捧的客车产品。在本届展会中举办客车发展与技术进步成果展示会,既是纪念《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实施10周年,也是检阅最近10年来客车行业的发展成就,对中国客车的成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雪 《商用汽车》2013,(23):30-32
技术引进和吸收是中国客车进步的催化剂,由于引进和吸收而导致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进步是中国客车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客车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得到了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推动客车技术与产品升级的2大引擎。分析客车技术的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客车行业发展的基础是自主创新,而获得加速度的动力则来自于技术引进。中国的汽车工业落后于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城市道路状况不断改善,人们对客车的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舒适性、方便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客车制造工业经过“七五”、“九五”的发展,车身制造技术通过引进合资等方式,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了设计制造中、高档次客车车身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客车底盘的设计、生产能力与水平未能跟上车身技术的发展。由于规模等原因,客车工业在中国是一个依附性工业,客车底盘的总成及零部件要立足于以轿车、货车零部件工业体系为中心进行选配,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客车独立的零部件工业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客车底盘是用货车底盘改装而成,存在车速慢、前轴负荷不足、舒适性差等先天不足。为满足客车业的发展对底盘的要求,江淮汽车集团十几年来致力于客车专用底盘的研发和生产,择优选取国内外的优秀汽车总成及零部件,合理匹配,生产出了一系列符合建设部和交通部有关客车等级标准的高等级客车专用底盘,已在客车底盘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目前江汽集团生产的客车专用底盘是追踪世界先进的中、轻型客车技术,结合中国道路的实际使用状况设计而成的,居国内领先水平;现有长中短(车身)、高中低(档次)...  相似文献   

6.
交通部客车技术信息网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渐渐走向成熟。建网26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主办或承办)了全国性客车学术交流会36次,编辑出版论文集及有关技术资料20多种,编辑出版网刊(《客车技术与研究》)26卷(112期),先后发展网员单位上百家。今年又有5家客车企业加入客车信息网,他们是:洛阳宇通汽车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7.
文风  候翔 《城市车辆》2008,(5):37-40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客车制造工业在城市客车制造企业管理、经营方向、产品生产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自新中国以来最为活跃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时代汽车》2007,(5):114-115
宇通客车提出的“耐用理念”和领先的热管理技术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标识.这标志着宇通已率先走出了以产品为唯一竞争力的竞争模式.开创了中国客车行业技术、品牌等全方位竞争的新格局,中国客车行业也将因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在国内客车市场快速成长、海外客车技术登陆中国的双重拉动下,中国客车企业不断嫁接海外客车技术,大力吮吸着先行者们在技术、工艺、管理、营销乃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质与量的飞跃,走过了欧洲客车工业近半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从海外客车技术与中国客车市场的合作历史来看,中国客车行业需要海外客车技术的支持来实现快速发展,海外客车技术只有在中国客车市场上才能将其技术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阳光 《城市车辆》2007,(9):42-43
2004年,世界客车联盟秘书长Luc的一句"中国客车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客车发达水平",很是鼓舞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客车行业.随着近几年中国客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客车在世界客车市场中显示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成长性优势越发凸显,中国客车的地位在世界客车市场显得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1.
阳光 《商用汽车》2007,(9):58-59
2004年,世界客车联盟秘书长Luc的一句"中国客车已经越来越接近世界客车先进水平",很是鼓舞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客车行业.随着近几年中国客车的大量出口,中国客车在世界客车市场中显示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技术成长性优势越发凸显,中国客车的地位在世界客车市场显得越发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安然 《驾驶园》2008,(10):12-13
9月20日,中国最大的豪华客车生产企业——安凯客车在合肥举行了以"探源全承载在中国的发展"为主题的安凯客车全承载发明专利媒体沟通会。在本次会议上,邀请了中国道路运输协会会长姚明德、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汽车学院副院长王其东及部分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畅谈全承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共同探讨全承载技术的未来和如何促进中国客车行业的自主研发。  相似文献   

13.
从客车大国到客车强国,产品的国际化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客车品牌要得到世界的认可,产品出口是必经之路。自2000年起,作为中国客车行业与世界同行业交流窗口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一年一度地在上海举办,该项活动不仅持续为中国客车业会聚良机,而且不遗余力地推进了中国客车和客运行业繁荣发展,助力中国客车阔步前行。  相似文献   

14.
小麟 《城市车辆》2005,(5):25-25
亚星奔驰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亚星客车集团与戴姆勒,克莱期勒(奔驰)公司合作组建的目前中国客车行业最大的合资公司。多年来亚星-奔驰一直致力于不断完善现有产品和发展新产品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和期望,并成功地将奔驰客车制造技术运用于国产客车,使用亚星-奔驰客车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张颖 《汽车与配件》2007,(13):20-25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客车产业日渐繁荣,中国已经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制造和消费国。为了缩短中国客车行业与国际客车行业的差距,展现国内客车制造水平,提供国内外客车技术交流平台,于2001年3月20至22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览会,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20日,安凯客车在合肥举行了“探源全承载在中国的发展”——安凯客车全承载发明专利媒体沟通会。安凯客车高层首次就获得全承载发明专利一事与媒体见面,同时与行业协会领导、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共同畅谈全承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共同探讨全承载技术的未来和如何促进中国客车行业的自主研发。  相似文献   

17.
杨亮  于晶 《商用汽车》2007,(5):60-61
历史:见证中国客车行业的全程发展史 现在让很多客车行业的人来谈客车发展的历史,往往能提到的是近20年的内容.诚然,近20年是中国客车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间段里,中国客车行业经历了货车底盘改装客车、海外CKD产品引进、强化吸收海外先进客车产品技术和近年强调的自主研发等一系列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旅游、客运、公交客车市场的相继爆发.行至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客车制造基地,中国客车所能辐射到的市场已通向全球各地.  相似文献   

18.
燃料电池电动客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燃料电池技术和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汽车行业的关注,竞相研究和开发了各种燃料电池电动客车,本文介绍有关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电动客车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9.
颜家骏 《世界汽车》2003,(6):23-24,27
客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于底盘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客车底盘制造业随着中国客车工业的发展从无到有,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林锋 《商用汽车》2004,(9):34-35
说到中国的客车企业就不能不提到宇通.1997年,随着宇通亚洲最大的客车基地的落成和启用,宇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顺利地完成了中高档客车的品牌定位.在海外客车技术与中国客车市场的结合方面,宇通客车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一个行业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