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钙EDTA所致的尿中排铅量,根据给药方法(特别是给药速度)将有何种变化,对12名铅作业工人(22~66)岁男子,血中铅10~60微克/100克进行了探讨研究。 (1)6名铅作业工人饮用水500毫升后,立即快速静脉注射钙EDTA20毫克/公斤体重,从静注开始,分别于1、2、4、8、12及到24小时后,测定尿铅排出量。尿铅排出量从1~2小时后达到顶峰后逐渐减少。由静注开始4小时后可见到24小时铅排出量的50%。 (2)对9名铅作业工人将钙EDTA20毫克/公斤体重溶于5%葡萄糖250毫升,以不到1小时速度静脉滴注完毕。同样从静脲点滴开始到24小时后测定尿中铅排出量(平均0.55毫克/24小时)。平均每单位时间尿铅量从静脉点滴开始1~2小时后出现最高值,自点滴后5小时可看到50%值。 (3)对8名铅作业工人,将钙EDTA40~60  相似文献   

2.
尿铅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但收集24小时尿铅不仅人力物力上有困难,且易污染。近年来,在探讨一次尿或某阶段时间尿代替24小时尿进行尿铅检验可能性方面,屡有文献报导(1)(2)(3),但在体内有铅蓄积的情况下,尿铅排出规律如何,却未见文献阐述。本文试就34名铅蓄积工人的尿铅排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借以观察其规律。  相似文献   

3.
四乙基铅中毒工人在中毒后21天,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尿中三乙基铅、二乙基铅及无机铅的含量。测定结果发现,中毒患者尿铅的构成50%为二乙基铅,48%为无机铅,2%为三乙基铅。四乙基铅中毒工人在中毒后30天,经靜脉注射CaNa_2-EDTA1000mg驱铅,发现尿铅增高3倍,排出的尿铅中大约98%是无机铅。Ⅶ(5):4,1982(俄文) 四川医学院附属职业病防治院李昌吉摘王宗全校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铅和镉对混合接触这些金属的工人肾功能方面的交互作用,作者选用尿镉>2μgCd/g肌酐,血铅≥35μgPb/100ml血或尿铅≥50μgPb/g肌酐,或者血铅和尿铅都如此的62名同时接触铅和镉的工人,进行了肾功能及其它有关生化指标的測定,并将本次测定结果与过去对三组工人(铅接  相似文献   

5.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含量测定方法已为众知,但作为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尚需进一步探讨。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分别测定了蚌埠地区121例正常人和122例铅作业工人尿中δ—ALA的含量,并进行了46例一次晨尿和一次午后尿δ—ALA含量的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血铅浓度与铅机体负荷相关的情况。作者对格陵兰Mamorilik矿山的铅-锌加工厂32名接触者(接触组)和7名勤杂工(对照组)用依地酸二钠钙作络合试验,收集24小时尿,測定尿铅和ALA,并測定了血铅和血清-ALA。结果:接触组工人在接触铅初期,血铅均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尿氟浓度、尿氟排泄率与血浆氟浓度之间的关系,作者对5名键康志愿者进行了实验。受试者分两次空腹服10mgNaF片剂,在服药前的24小时采血,以尿样作对照。在服药后0.25、0.5、0.75、1、1.5、2、3、4、5、6、9、12、15、18、24、27、30和33小时用毛细血管采集血样,在服药后最初9小时内每隔1小时留一次尿,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对尿铅测定结果表示方法尚不统一。作者用四种表示方法进仃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哪种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有关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尿铅值的一定波动幅度。但以尿铅/尿肌酐比值法表示波动值不大,尚能符合肌体铅含量及排铅的生理状况,有助于铅作业人群的劳动监测及其诊断指征。测定尿铅可估算肌体真正的铅接触水平,也可反映接触—负荷—排出之间的关系。但尿铅的测定值受诸多因素影响,波动较大。除肌体差异、生活习惯及实验因素外,与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也有一定关系。鉴于国内对尿铅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尚不统一,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用四种不同的尿铅结果表示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取得了一定的应用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了现场空气铅浓度接近容许浓度0.15mg/m~3时,工人血铅、尿δ-氨基-γ-酮戊酸(δ-ALA)的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选择某蓄电池厂53名工人,连续7年测定其尿中δ-ALA(每年二次)、相应车间空气铅浓度(每年一次),及近4年来的血铅水平(每年一次)。尿δ-ALA和血铅每年及历年的结果皆呈良好  相似文献   

10.
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问题正逐年增加,有机汞、铅、镉和氟化物与某些地区的公害问题有密切关系,因此,测定尿中金属排泄量正常值范围并与职业接触的工人作比较,有一定意义。作者测定了东京近郊20~60岁不从事镉、铅、汞和氟作业的男性健康人,他们尿中镉,铅、汞和氟排浅量的正常值。镉作了374个样品,铅作了368个样品,汞作了355个样品,氟作了374个样品。此外,还测定了60名汞作业工人的尿汞和130名铅作业工人的尿铅。  相似文献   

11.
体重3.7~3.9kg雌兔分成三组:(1)胆管造瘘给铅组(2只);(2)给铅未造瘘组(2只);(3)造瘘未给铅组(1只)。给铅动物以12mg/kg(相当于 2/3致死剂量)的四乙铅兔耳静脉注射,24小时后采样测定胆汁、肠内容物、脏器、血和尿中的总铅、三乙铅、二乙铅和无机铅的含量。 1.胆汁排铅情况:造瘘给铅组中,给药后24小时约8%给药剂量的铅由胆汁排出(其中胆囊胆汁约1%,胆管胆汁约7%)。胆汁总铅中约97%为二乙铅,无机铅约2%,三乙铅约0.1%。给药后6~12小时铅的总排出量最高。随时间增长,胆管胆  相似文献   

12.
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δ-ALA)是人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中间产物,即它在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的作用下生成合成血红素的中间体卟咀原。当过量的铅离子进入人体后,能抑制酶的活性,阻碍卟胆原的生成,而使δ-ALA在体内的含量增高,并经肾排出,故尿中δ-ALA含量增高。近些年来国内外推荐δ-ALA作铅中毒诊断指标,国家在铅中毒诊断指标中规定尿中δ-ALA含量不超过6.0毫克/升。但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见到无论接铅工人以及大多数铅中毒病例其尿中δ-ALA含量均明显低于这一数值。我们考虑可能是地区性差异所造成,因此我科于1979年6~7月间调查了201例正常人的尿中δ-ALA含量,推算本地区尿中δ-ALA含量的正常范围,为本地区开展铅中毒防治工作所用。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尿铅及尿δ-氨基乙酰丙酸(简称δ-ALA),已被国家列为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指标。但不同地区对正常人尿铅、尿δ-ALA含量的测定结果,报道不尽一致。为了探讨其正常值,以便早期发现职业性铅中毒,做好防治工作,我们于1975年10~11月对我厂104名正常人进行了尿铅、δ-ALA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尿铅、尿镉的含量在职业病普查、临床诊断治疗中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之一。本文介绍的电位溶出法,尿样不经消化即可直接测定。本法采用自装简易电位溶出仪,在玻碳园盘电极上,电位-1.6伏预电解富集1~5分钟,记录 E~t 曲线,用标准加入法定量。尿铅、尿镉的最小检出限分别为0.0017μg/ml,0.002μg/ml。变异系数分别为4.8%、5.8%。回收率分别为98~110%,94~104%。本法所用仪器简单、具有灵敏度高,取样量少,操作方便,便于推广。尿镉、尿铅的分析在职业病防治中占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多采用双硫腙法,但灵敏度不高,对尿镉的分析要经过两次萃取分离浓缩,操作甚为复杂。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仍需泊解样品和萃取分离浓缩,且设备昂贵,不易推广。极谱催化波和阳极溶出伏安法均需样品消解后才能进行分析。Jagner D.于1976年提出电位溶出法,其样品不经消解即可直接测定。国内尚未见到有尿镉、尿铅电位溶出法的报道。我们采用此法直接测定尿镉、尿铅,取得了满意结果,与酸消解后的阳极溶出伏安法结果一致,此法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某钢厂测定了314名接触低浓度铅作业工人血及尿中某些酶活性与血中铅、锌、铜浓度。结果:(1)血铅水平与δ-ALA脱氢酶活性或原卟啉含量有明显关系,即δ-ALA脱氢酶活性随着血中铅量的增加而下降,而原卟啉含量却有所上升,特别是当血铅黾在24.6μg/dl以下和在24.7~32.7μg/d1时,δ-ALA脱氢酶表现有显著性差异(P<0.01)。尿铅含量与δ-ALA脱氢酶活性或原卟啉含量,也随尿铅量的增加而下降,原卟啉含量也同样上升。尿锌含量随血铅水平而升高;而尿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铅的使用日益广泛,接触铅作业的人数相应增多,为了预防铅中毒,保护工人健康,除加强防护外,早期发现中毒患者,及时进行处理,是十分重要的,而测定尿中铅含量对于铅作业工人的中毒普查、诊断和疗效观察具有很大的意义。由于正常人(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每日可有一定量的铅经食物、饮水和  相似文献   

17.
铅是一种Na~ /K~ -ATP酶的可逆性抑制剂,铅工人红细胞膜Na~ /K~ -ATP酶活性的降低已有报道,作者观察到酶活性的增强,这与Hasan,Seccki等体内外研究结果都相反,为了弄清这种酶活性与血液学之间的关系,对31名职业性接铅男工作了研究,并以50名铁路男工做对照,结果铅作业组酶活性,血铅、尿铅、尿δ-ALA以及尿卟啉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铅作业组酶活性与血铅浓度呈正相关(r=0.473,P<0.01);细胞内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诊断铅中毒患者时,若根据职业史及临床表现疑有慢性铅中毒而尿铅不超过正常值者,可进行驱铅试验以辅助诊断。但由于地区、对象、用药途径和剂量的不同,驱铅结果的阳性指标尚不一致。为了探索铅作业工人使用驱铅药物后尿铅排泄水平,我们在铅中毒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115名铅作业工人进行了驱铅试验,并作部分非铅接触者加以对照。现将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基层职防机构用于铅中毒诊断的主要指标是尿铅、尿中δ-ALA、尿中粪卟啉(CP)半定量,尿CP定量及驱铅尿铅值(简称五项指标)。近年来结合职业病普查,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因此,为了探讨一次晨尿五项指标在铅危害中的诊断价值,我们对铅接触者五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314名长期接触低浓度铅的熔炼、铸锭工人,按年龄分为4组:20~29岁有82名;30~39岁有112名;40~49岁有97名;50~55岁有23名。接触铅工龄短者7.3年,长者19.3年,平均14.1年,在这些工人中进行血清酶活性和血、尿中含金属量关系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