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月19日至21日,港珠澳大桥技术专家组第五次会议在广东珠海召开。会上,专家听取了业主、设计、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单位关于工程进展情况、岛隧工程深埋沉管纵向结构设计方案、对该设计方案的咨询意见、岛隧设计管理工作、沉管浮运沉放技术总结、埋置式承台施工技术和钢箱梁制造技术等的汇报,实地考察了西人工岛、桂山岛沉管预制厂、桥梁工程CB04标和CB05标预制厂中山基地,对岛隧、桥梁有关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专家组意见。据悉,目前大桥岛隧工程已经完成八个管节的预制和三个管节的沉放安装。桥梁工程钢箱梁制造、墩台预制和安装、钢管桩制造和打设、钻孔灌注桩施工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2.
结合现有项目工程的航道使用条件,依据国内外调研成果及爯内河通航标准爲爯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爲,对有限水域内大型沉管的浮运航道进行设计,得出航道设计的宽度与深度等关键技术参数,并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沉管浮运航道的选择中得到应用,通过对沉管在现场实测应用中分析计算,得出沉管浮运的航迹线.分析及研究成果经过实际应用验证,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深中通道工程钢壳混凝土沉管预制厂由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升级改造而成,需要对原有坞口及坞门进行加宽升级改造。提出大小坞门、旧坞门两侧加宽和新建坞门共3套方案,其中旧坞门两侧加宽又提出钢筋焊接搭接、植筋连接和预应力连接的3种方案,并对加宽后坞门结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分析;新建坞门提出钢混组合结构和全混凝土结构的方案。将上述方案依据现场实际条件、结合数值分析结果进行比选。结果表明,坞门升级改造的3种方案在施工工艺上均具有可行性;坞门扩宽方案在工期和成本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在具体工程实施中最终选择全混凝土结构浮坞门。  相似文献   

4.
沉箱结构在港航工程中运用较多,主要以预制形式为主,并利用浮力进行水下安装形成码头或防波堤堤头主体结构。而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预制厂拦水坝结构中采用干法现浇沉箱技术形成类似干坞坞墙结构,并对现浇沉箱下部及沉箱之间进行抗滑止水处理。下文主要阐述港珠澳大桥岛隧拦水坝工程干法现浇沉箱的施工技术,为类似的港航工程沉箱干法施工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道港口》2022,(1):85-89
文章以灌河口5万t级航道整治工程施工项目为实例,针对沉管穿越航道的两种敷设方案,通过综合分析进行优化比选,并对沉管敷设中涉及的沉管槽开挖以及沉管沉放工艺进行分析,提出沉管敷设施工工艺的要点。结果表明:优化比选后的沉管敷设方案在施工安全、技术难点、施工效率、通航影响等方面更适用于该工程;文章采用的沉管槽开挖尺寸简易计算公式计算出的沉管槽开挖宽度满足工程实际需求。文章旨在为类似工程中沉管敷设方案的优化确选以及沉管敷设施工技术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电厂取排水工程的沉管法主要计算内容进行总结,列举沉管常见连接型式,并简介公(铁)路工程中沉管隧道接头型式为取排水工程沉管的密封性优化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是沉管隧道建设的难点,从大约20年前开始,随着日本国内大量沉管隧道的建设,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相关技术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通过在日本的调研,系统介绍了日本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施工的新工法以及相关技术,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信息模型在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的应用范围,以信息化技术促进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效率提升,依托某沉管预制厂深坞区全钢筋混凝土沉箱结构预制工程,引入了HIDAS构件配筋软件,针对复杂异形沉箱浮坞门的钢筋模型创建、出图、计量及模型交付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evit软件及HIDAS构件配筋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结构的三维可视化配筋方案适用于水运工程复杂结构的三维配筋,图纸及计量成果符合规范要求;基于模型与计算交互的配筋方案优化技术可以有效的优化钢筋布置方案,从设计层面提高结构的承载力。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沉管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滨海电厂排水工程,随着新工程的不断建设,新的设计理念不断涌现,施工工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依托国内外已建及在建沉管工程,针对排水沉管施工过程中的基础处理方法、接头处理方式及浮运安装工艺等相关技术难题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了排水沉管安装、回填、使用及检修过程中的受力工况,针对电厂排水沉管结构内力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计算方法,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有限元软件ANSYS实现了沉管全生命周期受力分析。通过对电厂排水沉管的关键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介绍韩国釜山—巨济岛连接线沉管隧道基础工程,采用平台式深水铺设整平船铺设整平的施工技术,为沉管隧道基础整平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太中银铁路黄土隧道的施工,介绍黄土隧道的施工工艺、方法以及各施工工序的操作程序和步骤,总结对施工中遇到问题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港珠澳大桥隧道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根据水文气象资料、水的化学分析、抽水试验、CPTU(测孔压静力触探),并结合地形地貌、地层情况、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场区地表水为海水,松散岩类孔隙水为弱承压水,基岩裂隙水与松散岩类孔隙水形成直接水力联系。该区域属于典型的三角洲入海口地带,其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具有独特性与代表性,可以为类似的其它三角洲入海口地带的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分析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地震液化判别是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是为大桥建设服务的。根据英国标准(BS规范),通过初判和详判,详判采用了SPT、CPTU、波速测试判别方法,分别对港珠澳大桥隧道工程砂土进行了液化判别。通过对不同方法得出的液化判别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砂土液化判别的最终结果,并提出处理措施。通过对液化判别的最终结果分析,并与国标液化判别结果对比分析,分析差异,总结规律,为珠江三角洲入海处砂土液化判别提供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刘道林 《中国水运》2007,5(3):38-39
去年12月,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代省长吴新雄在江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会见九江代表团时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九江地处黄金水道不可替代的优势,加强九江港口建设,做强做大港口经济,把九江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九江第九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安众指出,要妥善处理好港城关系,协调港城发展空间,实现以港带城、以城促港、港城融合,互动发展,利用九江通江达海的区位条件,加快产业发展,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把  相似文献   

15.
双联拱隧道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鑫  李之达  邓科 《中国水运》2006,6(11):121-122
对殷家岩隧道施下过程进行了—维弹朔性有限元分析,利用通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7.0模拟整个隧道开挖过程,分析开挖过程中的危险点和稳定性测试的敏感点。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为宜长高速殷家岩隧道所采用施下方法及与监测监控测点埋设提供了科学依抓和施下指导。  相似文献   

16.
鲁志红 《中国水运》2007,5(11):101-102
公路双线隧道洞口相差一定距离,一洞口偏压严重时,可采取延长另一洞口方案。  相似文献   

17.
针对水中悬浮隧道在偶然状况下受到的潜艇撞击问题,文章采用流固耦合方法,建立了撞击作用下浮筒式悬浮隧道的有限元动态模型,分别撞击跨中、隧道四分之一跨、浮筒,分析隧道变形、撞击力、连接钢管拉杆力、隧道端部约束力、隧道动能情况。结果表明:撞击作用下,隧道整体变形明显,结构内力大。不同撞击位置处,悬浮隧道在水下的结构变形和受力行为区别明显。对此,有必要考虑撞击位置进行悬浮隧道的抗撞击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沉管裂缝的成因及改进措施,研究了沉管主体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和后浇带混凝土的限制膨胀性能,并在试件收缩90 d后进行泡水试验,得到混凝土在水中的湿胀变形情况。通过对混凝土收缩及膨胀的研究得出:骨料种类、掺合料掺量、胶凝材料用量等参数对混凝土收缩量有较大影响;混凝土泡水7 d后膨胀量为150~250 με,泡水后混凝土在干缩室内二次干缩28 d的收缩量为150~200 με,混凝土泡水膨胀量和二次收缩量与是否掺膨胀剂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9.
针对综合码头管线品种和数量增多,管线敷设难度增大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管沟结构设计,能方便多管线的敷设和维护,满足管线布置及人员通行要求。通过在传统上横梁前沿和后沿局部开设孔洞,搁置管沟纵梁,形成一个贯穿于码头面以下的空间体系,释放高桩梁板码头双层使用功能。采用Midas Civil计算软件三维实体单元建模,对内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横梁结构内力满足规范要求;并将码头结构水平横向分配系数与规范分配系数进行比对,数据基本一致,确保了排架水平力横向分配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该结构设计可为同类型码头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悬浮隧道作为一种新型的跨水域交通方式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广泛的关注,文章在介绍悬浮隧道研究背景与各国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悬浮隧道断面形式与管体连接方式的相关研究,分析了不同断面形式的优缺点,概述了管段之间连接、支撑悬浮系统连接以及隧道两端连接的相关成果。文章重点围绕悬浮隧道水动力问题,系统梳理了针对悬浮隧道水动力荷载、不同荷载作用下的运动响应及锚索系统的涡激振动及其抑制问题的研究,最后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悬浮隧道水动力研究方面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