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金相、XRD、透射电镜和显微硬度,分析了Fe-30Mn-11A1-1C合金在450~750℃温度区间时效的组织和硬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时效温度低于450℃奥氏体难以析出第二相,其硬度变化也不大;在550~750℃时效2h,奥氏体晶内产生调幅分解,晶界析出Fe3Al,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调幅结构,随时效温度升高调幅结构波长变大;在650℃经2h时效,有βMn析出;调幅分解及析出相都可以提高合金硬度,但析出物粗化使硬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Fe—Mo合金的时效析出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 X 射线、电子衍射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了 Fe-27Mo 及 Fe-16Mo 合金的时效析出行为.结果发现,在873~1453K 时效时.时效初期,两种合金中均有一种新的过渡相——R 相析出.随时效进行,过渡相 R 将向平衡相μ(1213~1453K)或 Laves(873~1213K)转度.过渡相 R 为菱形点阵,点阵常数α=0.8977nm,α=74.4°,其 Mo 含量为48%,呈棒状或块状形态析出.时效初期由于过渡相 R 的析出引起合金硬化.  相似文献   

3.
运用同分析方法着重分析了中碳含V微合金化钢在奥氏体化后不同等湿温度下和不同冷却速度下沉淀相的析出规律规律。即等温温度和冷却速度对沉淀相的尺寸、形状、分布和位向关系的影响规律,测定了沉淀相的点阵常数,进行了物相鉴定。分析表明:沉淀相主要呈 弥散分布,少量盘状以及极少的短纤维状,少量呈点列状分布。沉淀相为V4C3,相结构为NaCl型结构,与基体呈Baker-Nutting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流体模型数值模拟了含有尘埃粒子的氩等离子体鞘层结构,研究了外加磁场对鞘层内尘埃粒子密度分布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外加磁场能够改变鞘层电势分布,使尘埃粒子受到的电场力随之改变.同时,外加磁场对尘埃粒子的密度分布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磁场平行基板分量增大,尘埃粒子在鞘层内聚集区域将远离鞘层.如果尘埃粒子较小或磁场较强,尘埃粒子可以离开鞘层,不打到基板上.因此可以利用外加磁场调控鞘层内尘埃粒子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5.
多层焊对不锈钢焊缝组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多层焊对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组织变化和M23C6碳化物析出规律的影响。观察到重热作用使δ-铁素体部分发生溶解,转变为奥氏体或其它第二相,并变得破碎和细小呈球形分布,类似于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规律。发现打底层中所有δ/γ晶界上均有M23C6析出;第2焊层中仅部分δ/γ晶界上有M23C6析出;盖面层中没有M23C6析出。这种变化与多层焊热循环及Cr,Ni在δ/γ晶界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AZ80镁合金在挤压态、固溶态和时效态的显微组织,并用动态机械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微观组织状态下AZ80镁合金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AZ80合金在挤压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随后在410℃进行4 h固溶处理,强钉扎点数量减少,合金的阻尼性能提高,在170℃时效18 h由于第二相析出偏聚于晶界处,降低了晶内弱钉扎点的数量,且时效降温过程中,由于基体与析出相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产生新的位错,增大了位错密度,使阻尼性能进一步提高.该合金室温阻尼机制可用G-L位错钉扎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7.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AZ80镁合金在挤压态、固溶态和时效态的显微组织,并用动态机械分析仪研究了不同微观组织状态下AZ80镁合金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AZ80合金在挤压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随后在410℃进行4 h固溶处理,强钉扎点数量减少,合金的阻尼性能提高,在170℃时效18 h由于第二相析出偏聚于晶界处,降低了晶内弱钉扎点的数量,且时效降温过程中,由于基体与析出相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导致产生新的位错,增大了位错密度,使阻尼性能进一步提高.该合金室温阻尼机制可用G-L位错钉扎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8.
通过将奥氏体化后的25CrMo4钢在Ar3下不同温度保温一定的时间,以观察铁素体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在675~740C温度区间等温,随着温度的降低,铁素体析出速度加快.在675℃保温时,获得2%~3%,5% ~8%,10%~ 15%铁素体量的保温时间分别是70 s,120 s和240 s.对不同铁素体含量样品进行冲击...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淀层的形成原因,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桩底沉淀层的危害。通过某高架桥摩擦桩超声波检测的工程实践发现,在钻孔灌注桩沉淀层厚度满足施工要求时,利用超声波检测桩身完整性却存在问题,表明现行设计、施工与检测规范存在一定脱节。针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的沉淀层厚度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降低桩底沉淀层带来的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利用粉末冶金法,使用TiO2和1B2O3粉末,研究了在Al-TiO2,Al-B2O3和Al-TiO2-B2O3系统中分别形成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硼铝金属间化合物以及TiB2的原位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TiAl3、AlB2和TiB2分别在加热到650℃,750℃和750℃开始形成.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除了这三个应该出现的平衡相之外,没有探测到其它亚稳相.对不同加热温度下的显微组织观察分析发现,这些增强物在高温反应过程中量的增加都强烈依赖于相的长大,而非相的形核.在Al-TiO2系统中,TiAl3的形成在铝的熔点下开始,显微组织中存在二种形态的TiAl3相;一种是在加热过程中形成的,其边缘在TiO2的进一步还原过程中被部分地消耗;另一种是在冷却过程中由于α-Al析出过量Ti而形成的.在Al-B2O3系统中,AlB2在750℃到850℃之间形成,其形态与AlB2相同,但宽度较小.在Al-TiO2-B2O3系统中,TiB2在750℃开始形成,细小的TiB2颗粒分布在原始铝颗粒的界面处与α-Al2O3混合在一起,而粗大的TiB2颗粒则分布在α-Al的晶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