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FOXA1和YAP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FOXA1蛋白和YAP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临床资料保存完整的胃癌组织80例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FOXA1和YAP1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两者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检测两者在胃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FOXA1蛋白和YAP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显著高于其在癌旁组织中的免疫组化评分(FOXA1:3.50±0.20 vs.1.13±0.11,P<0.01;YAP:3.40±0.20vs.1.55±0.14,P<0.01);FOXA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1);YAP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FOXA1和YAP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FOXA1和YAP在胃癌组织中存在显著高表达;FOXA1和YAP的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两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协同促进作用,联合检测这两种蛋白的表达对胃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神经纤毛蛋白1(NRP-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8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NRP-1表达,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NRP-1表达,K-M生存曲线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胃癌预后。结果胃癌组织中NR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胃癌组织中NRP-1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T分期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NRP-1是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过表达NRP-1可能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表达NRP-1可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NANOG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下调肝癌MHCC-97H细胞中NANOG的水平观察其对MHCC-97H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89例HCC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NANOG蛋白在肝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小干扰RNA(siRNA)下调肝癌MHCC-97H细胞中NANOG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MHCC-97H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结果 NANOG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肝癌组织中NANOG高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门静脉侵犯及Edmondson分级显著相关;NANOG高表达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特异性siRNA下调NANOG水平后,明显抑制MHCC-97H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结论 NANOG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肝癌恶性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下调NANOG明显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和VEGF在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8.0%和3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HSG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0.0%和6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SG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847,P<0.05)。结论 HSG与VEGF的过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定量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并评价其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66例胃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及 11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Tiam1 mRNA拷贝数,同时将CK18作为淋巴结微转移的标志基因,定量检测24例病理诊断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199枚淋巴结的CK18mRNA拷贝数.结果 66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92.42%(61/66)Tiam1 mRNA表达阳性,而癌旁为19.70%,胃良性病变组织11例只检测到1例Tiam1 mRNA表达,胃癌组织Tiam1 mRNA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χ2=70.86)和良性病变组织(χ2=41.74)(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96,P<0.01).胃癌组织中Tiam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和良性病变组织(4.92×105 vs. 0).66例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分为3组;24例病理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通过淋巴结CK18mRNA的定量检测, 15例存在微转移.微转移组(9.51×104)及病理转移组(2.99×106)Tiam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移组(4.54×102,P<0.01).结论 Tiam1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组织Tiam1表达水平可能决定癌细胞淋巴转移的倾向,可以成为术前评估转移的实验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食管癌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的相关性及探讨其与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对34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的MDR1及HIF-1α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34例食管癌组织的MDR1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但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HIF-1α在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则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两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HIF-1α、MDR1表达均与食管癌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MDR1、HIF-1α的表达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均明显上调.HIF-1α可能通过诱导MDR1表达导致食管癌化疗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FAK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探讨其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了52例肝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FAK mRNA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FAK蛋白在3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了FAK表达与肝癌手术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FAK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0.48±0.12 vs.0.17±0.07;P<0.05)。FAK mRNA表达水平与肿瘤直径、组织病理分化程度、TNM分期、血管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显著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FAK表达是影响肝细胞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30例肝癌组织细胞质中广泛表达FAK蛋白,主要定位于肝癌细胞质内,阳性率为60%(18/30),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3%(8/30),10例正常肝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0%(2/10)。结论 FAK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这与肝癌的恶性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也是判断肝细胞癌手术治疗预后的指标,提示FAK可能成为肝癌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用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兔抗人抗体,ABC疫组化法,对55例手术之胃癌癌旁粘膜及67例非癌胃粘膜中的G细胞及D细胞进行了定位计数,观察其数值变化,初步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癌旁窦粘膜中G细胞及D细胞每平方毫米的平均数显著低于正常及CSG窦粘膜(P<0.01及P<0.05)。提示当窦粘膜内G细胞及D细胞的数量减少至正常值的1/3左右时,胃粘膜上皮严重失去激素的营养调节作用,容易接受内外源性致癌物的作用而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9.
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在皮肤鳞癌中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HB EGF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 ,癌旁组织和鳞状细胞癌皮损中HB EGF蛋白表达。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HB EGF表达于基底层 (10 0 .0 % ) ,基底上层仅有少量表达 (12 .5 % ) ;在癌旁组织中 ,HB EGF不仅位于基底层 (10 0 .0 % ) ,且在基底上层中也有表达 (91.7% ) ;在鳞状细胞癌皮损中 ,几乎无HB EGF的表达 (8.3% )。结论 HB EGF在鳞状细胞癌发病的早期阶段起关键作用 ,基底层中的HB EGF对保持正常表皮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Fas蛋白和SiSo细胞表达的受体肿瘤结合抗原(RCAS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4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中Fas蛋白和RCAS1的表达,分析两者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Fa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及结节性甲状腺肿(P<0.001),RCAS1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与结节性甲状腺肿(P<0.001);Fas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RCAS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Fas蛋白和RCAS1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进一步的免疫学治疗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TRAIL在食道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TNF relatedapoptosisinducingligand ,TRAIL)在食道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42例食道鳞状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TRAI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AIL在正常食道粘膜上皮、单纯增生、不典型增生、鳞癌组织中其阳性表达呈递减趋势 (P <0 .0 1) ;在Ⅰ、Ⅱ级鳞癌明显高于Ⅲ级和未分化鳞癌 (P <0 .0 1)。而在早期鳞癌和晚期鳞癌中的表达无差异 (P >0 .0 5 )。伴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转移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TRAIL的表达可能与食道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与食道鳞癌的分级呈负相关 ;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2.
滋养细胞疾病和妊娠绒毛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和正常绒毛组织中的端粒酶表达状况 ,探索端粒酶活化在滋养细胞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端粒酶测定方法 (TRAP) ,对不同临床类型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及不同发育阶段正常妊娠绒毛组织共 61例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绒毛膜癌及侵蚀性葡萄胎 36.4% (4/1 1 )端粒酶阳性 ,葡萄胎 2 6.3% (5/1 9)阳性 ;早孕 60 d以内绒毛全部 (1 0 /1 0 )阳性 ,此期以后的胎盘组织 (2 1 /2 1 )阴性。结论 端粒酶在妊娠早期以后表达受到抑制 ,其活化在滋养细胞肿瘤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其测定对此类疾病的诊断、预后和疗效评定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正常肾组织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人体腹腔粘连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腔粘连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40例二次手术患者的粘连组织和20例初次手术患者的正常腹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粘连组织COX-2、VEGF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OX-2、VEGF、MVD在粘连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腹膜组织(P<0.05);COX-2表达与腹腔粘连程度相关(P<0.05);VEGF表达与腹腔粘连程度及二次手术时间间隔相关(P<0.05);COX-2、VEGF、MVD呈两两正相关.结论 COX-2、VEGF参与人体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发展,可能与COX-2介导的上调VEGF表达等途径促进粘连组织血管生成有关,可作为粘连形成机制中血管发生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人体腹腔粘连发生的关系,探索血管生成在术后腹腔粘连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40例二次开腹手术粘连腹膜标本,20例初次开腹手术腹膜标本,分别作为粘连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TGF-β、bFGF的表达水平及MVD行相应分析。结果 TGF-β、bFGF在粘连组织中的阳性高表达率分别为65.0%、7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bFGF高表达组的MVD值较其低表达组的MVD值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bFGF与MVD间存在正相关(r>0,P<0.05)。结论 TGF-β、bFGF参与人体术后腹腔粘连的发生及发展,它们参与粘连形成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粘连组织中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探讨正常 SD大鼠血清及组织内源性哇巴因 ( EO)的含量 ,为 EO生理及病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高度特异性的哇巴因抗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的方法 ,对正常 SD大鼠血清及组织标本测定其 EO含量。结果 血清、肝脏、肾脏、肾上腺、垂体及下丘脑内 EO含量分别为 ( 1 .1 2± 0 .1 7) μg/ L、( 1 .79± 0 .44) μg/ kg组织、( 1 .0 8±0 .63)μg/ kg组织、( 1 .73± 0 .81 )μg/ kg组织、( 2 7.54± 6.91 )μg/ kg组织、( 1 .83± 0 .54)μg/ kg组织、( 1 0 .1 0± 3.0 8) μg/ kg组织。肾上腺内 EO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及血清 EO含量。结论 确定了正常 SD大鼠血清及多种组织内源性哇巴因的含量 ,提示肾上腺有可能是 EO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宫颈癌组织MDR1 和GST -π基因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 -PCR方法检测了 2 0例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MDR1 和GST -π。结果 宫颈癌组织MDR1 、GST-π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65% (1 3/2 0 )、75% (1 5/2 0 ) ,MDR1 和GST -π共表达率为 50 % (1 0 /2 0 ) ,二者均表达阴性 2例 (1 0 % )。两种耐药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临床分期均无关。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亦存在较高的MDR1 和GST -π基因表达 ,而二者在其先天性耐药机制中均占有重要的作用 ,这对今后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探讨采用富硒玉米进行补硒的可能性。方法 给喂低硒饲料 6周的大鼠补充富硒玉米或亚硒酸钠硒 6周 ,动态观察大鼠组织硒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Glutathioneperoxidase,GPX)活性的变化。结果 与亚硒酸钠相比 ,富硒玉米同样有增高肾脏、心肌和肝脏硒水平以及心肌 GPX活性的作用 ,而且作用程度相同 ,但对肝脏 GPX活性作用在补硒 6周时却低于亚硒酸钠 ;停止补硒 3周后 ,富硒玉米维持上述各组织的硒水平或 GPX活性的作用与亚硒酸钠相同。结论 富硒玉米增高与维持组织硒水平或 GPX活性的作用与亚硒酸钠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9.
狼疮性肾炎肾活检组织中PCNA与Bcl-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狼疮性肾炎 (lupusnephritis ,LN)肾组织内凋亡调控基因Bcl 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 ,探讨凋亡在L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PS(enhancedlabelled polymersystem)检测 2 9例LN肾穿刺活检组织PCNA和Bcl 2的表达 ,并与正常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LN组肾小球内PCNA阳性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肾组织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LN组肾小球内Bcl 2阳性表达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阳性表达细胞见于系膜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性新月体内。LN组肾小球Bcl 2阳性细胞数与PCNA阳性细胞数、肾小球细胞总数有显著正性线性相关 (r =0 .70 1.P <0 .0 1;r =0 .5 5 0 ,P <0 .0 1)。结论 LN肾组织肾小球内细胞高增殖和Bcl 2高表达 ,提示细胞增殖与凋亡调控异常均参与了LN肾小球的增生性病变  相似文献   

20.
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其受体VEGFR 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 ,检测 4 1例胃癌组织中VEGF及其受体VEGFR 1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VEGF及其受体VEGFR 1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VEGF及其受体VEGFR 1的表达和MVD与胃癌组织学类型 (P <0 .0 1)、分级 (P <0 .0 1)、浸润深度 (P <0 .0 1)、淋巴结转移 (P <0 .0 1)及临床分期 (P <0 .0 1)密切相关 ,而VEGF与VEGFR 1、VEGF与MVD及VEGFR 1与MVD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VEGF及其受体VEGFR 1和MVD与胃癌的生长转移相关 ,VEGF及其受体VEGFR 1和MVD可作为反映胃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