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车辆二自由度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单神经元控制器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对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与常规PID控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有利于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2.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发动机转速新型PID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中发动机转速的优化控制是降低油耗、减少排放的关键。而发动机转速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变参数非线性系统,且很难获得其准确数学模型。本文在常规的PID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提出了发动机转速控制的优化目标。台架试验证明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对发动机转速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控空气悬架在车高调节过程中存在的过充,过放以及震荡等不良现象和加速、减速、转弯以及路面随机干扰对整车姿态的影响,根据变质量充放气系统热力学理论,提出一种能够对气体质量流量进行自适应快速调节的单神经元PID控制方法。根据车辆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加速、减速、转弯以及路面随机干扰下的空气悬架车身高度调节系统整车模型。基于神经网络控制算法,设计了车身高度调节的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和整车姿态控制的BP神经网络PID控制器。为检验所设计控制器的性能,搭建了Matlab/Simulink车身高度控制仿真模型和整车姿态控制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不仅能够实现车身高度的有效调节,同时还能抑制车身高度调节中的整车姿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控制方法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提高ABS系统的鲁棒性能,在建立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H∞控制器,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对基于H∞控制器的ABS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并与基于传统PID控制器的ABS系统进行对比。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PID控制和H∞控制都能使ABS系统获得较好的制动性能;H∞控制响应迅速、具有优秀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总体控制效果优于PID控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神经元的汽车方向自适应PID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振海 《汽车工程》2004,26(4):461-464
针对汽车方向动力学控制存在的非线性和参数时变不确定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单神经元的汽车方向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实现了方向PID控制器的参数在线自整定,从而避免了传统的自适应PID控制必须在线辨识被控系统的参考模型参数而带来的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仿真计算和场地试验验证表明该控制算法可有效地控制汽车按照预期给定的轨迹行驶,且保证了汽车方向闭环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张凯  彭锋  李凯  王培玉  刘杰 《时代汽车》2024,(5):134-136
针对客车转向横摆稳定性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预定性能PID控制方法。首先,构建了车辆二自由度模型和电液复合转向系统(EHCSS)模型的集成模型。然后,设计了用于客车主动转向控制的预设性能PID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预先设定误差收敛时间和收敛精度。最后,利用硬件在环设备,对所提控制方法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预设性能PID可以精准地跟踪期望值,并且误差都收敛于预设性能范围内,有效地提高了客车在转向时的横摆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从汽车点火线圈的灌封工艺入手,采用带有专家智能协调控制器的Bang-Bang控制与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案,实现了对影响点火线圈质量控制的主要工艺参数即温度进行智能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8.
工程车辆液压行走驱动系统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工程机械PID控制器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推理实现了对PID参数在线自整定模糊自适应控制,并且在MATLAB软件下将该控制器在车辆液压底盘试验台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参数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能使系统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9.
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VDC)通过对车辆施加主动横摆力矩来改善车辆高速时的操纵稳定性,可有效避免侧滑等交通事故,研究其横摆力矩控制方法是当前车辆动力学领域的热点。在研究先进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用于VDC系统的鲁棒、模糊和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器,并将它们和车辆系统模型联接进行了系统仿真,对比分析了3种控制器的控制特点与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鲁棒、模糊和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方法都能实现有效的横摆力矩控制,且有各自的特点。智能积分模糊PID控制效果更为理想,该方法应用于VDC控制具有很好的前景。智能积分降低了积分功能的副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模糊PID的控制效果。仿真工作为进一步将智能积分模糊PID应用于VDC系统样机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在DCT电控离合器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控离合器系统的强非线性、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等特点,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利用模糊控制器来调整滑模趋近律参数,从而削弱了滑模控制的抖振现象。建立了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用该控制方法在MATLAB软件里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换挡进行仿真,并与传统PID控制器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跟踪指令信号性能良好,抗干扰性能强于PID控制器。  相似文献   

11.
基于PID算法的车用天然气发动机怠速闭环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改装的天然气发动机及自主研发的ECU和转速采集系统,采取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对发动机怠速进行单闭环和双闭环控制,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及控制结果对比分析。台架试验表明:基于PID控制算法的怠速闭环控制有利于怠速的稳定,在单闭环基础上开发的双闭环控制能更有效地降低怠速波动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模糊控制理论,以汽车道路模拟系统为研究对象,将模糊控制与常规的PID控制相结合,设计出一套模糊PID控制系统。并对正弦波、方波以及随机波进行仿真再现,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PID控制器比常规PID控制器具有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好的动态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试验研究为主导,结合相应的理论分析,采取分段控制的模型对旋转压实仪的压实力进行试验仿真研究;利用模糊PID控制的方法对压实力进行控制,解决了常规PID控制方法用于非线性、时变特性的被控对象难于实现实时控制的问题。最后,采用80C196单片机,应用模糊自整定数字控制的方法,设计了旋转压实仪控制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提高旋转压实仪的动态响应速度,其压实力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设计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道路曲率变化范围较大时,智能车辆在大曲率道路工况车道保持控制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拓切换控制理论的智能车辆车道保持控制系统,该车道保持系统由上层可拓控制器和下层控制器两部分组成。在上层可拓控制器中,通过车道线检测得到车辆相对于道路的位置信息和道路曲率信息。根据可拓集合理论,选取预瞄点处横向位置偏差和前方道路曲率值作为可拓集合的特征值并划分可拓集合,求解关联函数,并根据关联函数值将车辆-道路系统状态分为经典域、可拓域和非域。在下层控制器中,在经典域采用基于横向位置偏差和航向偏差的PID反馈控制器,在可拓域中采用基于前方道路曲率的PID前馈-反馈控制器,非域中车辆-道路系统处于完全失控状态,采取紧急制动。2种仿真工况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PID反馈控制,提出的车道保持控制系统,有效抑制了在大曲率道路下的跟踪误差值,提高了智能驾驶汽车在时变曲率的道路工况下车道保持控制精度和工况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并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工作模式的切换过程,讨论了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进行发动机调速控制的必要性。对单轴并联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进行了PID调速方法研究,搭建了试验台架系统,以dSPACE快速控制原型工具为控制器,进行了PID参数整定和调速试验。试验表明,在并联混合动力状态切换过程中,发动机调速系统实现了调速快、波动小和运转稳定的目标,能够满足动力系统进行快速状态切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电动汽车矢量控制的模糊-PID复合控制方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汤东胜  吴光强  董华林 《汽车工程》2003,25(1):61-64,95
在异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汽车交流异步电机驱动矢量控制系统的模糊-PID复合控制方式,以使汽车在起步和加速时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并设计了具体的控制策略。然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整个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矢量控制的交流驱动电动汽车在各种附着系数路面均具有良好的起步、加速和稳速性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防抱控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程军 《汽车工程》1997,19(4):193-199
本文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车辆防抱制动系统进行了模拟研究,采用单轮的车辆模拟模型,用两种方法研究了防抱系统,即基于车轮滑移率的连续控制系统和基于车轮加减速度及参考滑移率的非连续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8.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算法的AMT离合器接合位置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AMT离合器接合位置控制系统具有的时滞弱非线性特性,采用DMC-PID串级预测控制算法应用于该系统.利用TCU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算法时离合器接合位置跟踪过程中的波动、超调、上升时间和过渡时间等动态指标,均优于常规PID控制算法和单一DMC控制算法,大大提高了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