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轨道交通市域线快慢车运营模式在国内尚无运营实例,避让站配线设计也无设计标准。通过对轨道交通市域线避让站的行车功能、越行速度、配线道岔等分析,确定避让站的配线形式;结合越行线安全防护距离和安全线有效长度的计算分析,研究地下单岛、地下双岛、高架侧式、高架双岛4种常见避让站形式的越行线配线设计,为快慢车运营模式的市域线避让站配线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一些大型城市的轨道交通中,部分市域线已采用快慢车的运营模式。根据现有信号系统特点及需求,结合现场工程实施经验,优化快慢车混合运行对越行站的配线设计要求,以解决相关运营组织的问题。从信号角度出发,对现有的配线方式进行分析,为快慢车运营模式的市域线越行站配线设计方案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骨干线建成,需要向外围组团或卫星城建立快速联系通道,快慢车组合运营模式逐渐在轨道交通市域线中开始研究、运用。组织快慢车混合运行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其运输能力也可得到有效利用。但快慢车组合运营模式的缺点是运营组织复杂,一定程度降低了系统能力,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快慢车模式下系统能力的损失问题。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快车不停站所节约的时间可取1 min(含慢车停站时间),即快车每通过1个站,相比慢车节约1 min;(2)在传统平行成对的运行图基础上,提出快慢车组合运营对系统能力损失的影响公式;(3)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越行方案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和21号线开通初期的线路情况,提出采用快慢车及Y型交路组合运行模式的必要性。分析广州地铁14号线一期的客流特征,并结合配线特征,探讨快慢车及Y型交路组合的运营方式,确定合理的快车停靠站及避让模式。此外,从司机交路编制、道岔故障、晚点影响、客流组织、降级行车等方面分析运营组织中的难点,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假定出行者可选择道路公交和市域轨道交通快线2种出行方式,在分析乘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基础上,建立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的快慢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用以研究弹性需求下多方式交通路网中市域快线快慢车开行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选取某中小型城市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进行了算例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以1:5的比例开行快慢车,选择市域快线出行的乘客量将增加16.71%,总运营效益将提高13.26%。  相似文献   

6.
针对轨道交通市域快线在超大城市中大客流组团间的功能需求,以深圳轨道交通市域快线为例,从快慢车运营模式、车站布设形式、工程可行性和工程投资四个方面,分析研究适合该线路的快慢车运营模式,并根据线路实际条件提出单向三线快慢车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整体效益,依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市域(郊)铁路开展互联互通设计已成应用热点。文章以重庆“一干多支”架构下的市域(郊)铁路网为依托,在深入分析线路条件、客流特征及其功能需求基础上,构建“外快内慢、灵活编组、互联互通”的运输组织方案。系统研究互联互通模式下交路形式、编组方案、运营模式及互联互通节点配线,首次提出灵活编组模式系统能力计算方法、实现“∞”型交路形态的单岛四线配线形式和适配快慢车模式的车站规模差异化方案,在保障运营服务水平的同时有效降低工程投资,相关研究可有效指导后续市域(郊)铁路设计。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京筑波线采用多种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为长度大、客流不均衡线路的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总结分析筑波线线路条件、客流特征、快慢车停站方案、配线设置和越行方案的基础上,分析重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城市圈层划分、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分布不均衡等特点,提出采用快慢车组合运行模式是实现重庆城乡总体规划"半小时主城、一小时都市区"时空目标的有效方式,并以重庆轨道交通5号线为例,对其采用快慢车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闻千 《都市快轨交通》2023,36(6):137-146
日本筑波快线作为东京都市圈市郊铁路新建通车最晚、运用新技术最多的线路,其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方式值得国内借鉴。本文从行车组织角度,首先在分析日本筑波快线规划背景和运营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其不同车站、不同圈层、不同性质、不同时段、不同方向客流分布特征及其对应的行车组织策略;然后为探究快慢车行车组织模式下的工程方案和工程规模,分析筑波快线全线配线的设置特点和不同型式配线对应的运营功能,并探讨筑波快线乘客界面处理的相关举措。最后,结合国内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从快慢车开行原则,快车服务对象、开行时段、开行种类和对数,避让站布置原则,复杂行车组织方案的运行图编制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市域(郊)铁路发展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市域线快慢车模式在国内尚无设计标准.结合国外运营线路的经验,对广州快慢车运营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快慢车运营模式的关键技术标准,并对广州地铁14号线快慢车运营模式的主要设计方案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共线快慢车运营模式。根据现有广州地铁14号线与21号线共享列车资源的跨线运营要求,分析了实际跨线运营的场景,介绍了可行的信号系统跨线运营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城轨快线工程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60km/h,为解决现行国家标准中限界主要技术参数未覆盖该速度等级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限界体系及计算方法的调查研究,选取理论分析结合动力学仿真的研究方法,对《地铁限界标准》(CJJ96—2003)中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使其适用于160km/h的快线工程。在限界基本参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快线工程特点,制定了车站、隧道的最优建筑限界:(1)与停站工况相比,列车以100 km/h越行过站时,站台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可保持1 600 mm不变;(2)圆形隧道断面取决于设备布置空间需求,当采用柔性接触网时最优隧道内径7.5 m (限界圆直径为7.2 m),采用刚性接触网时最优隧道内径7.1 m (限界圆直径为6.8 m)。  相似文献   

13.
曲力强 《铁道车辆》2007,45(9):19-21
介绍了特快行邮专列的主要技术参数、平面布置、结构及技术特点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有效提升运营服务品质的途径相对较少,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作为一种大胆尝试和创新突破,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需求。针对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的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根据不同线路特点和运营需求,提出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的 4 种方法,分别是利用大的行车间隔开行快车、利用交替式跨站停车开行快车、利用故障停车线开行快慢车、利用小交路折返开行快慢车。结合国内外应用实例,对各种方法的开行原理、优缺点以及运营要求等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既有线路开行快慢车需要改造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长途客流的快速直达需求,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已经开始快慢车混跑运营模式的尝试。而快慢车运营模式,与传统的轨道交通系统相比具有其显著的特点,需建立一套比较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拟采用的快慢车运营模式进行客观、中肯地评估,以判定其运营效果,为前期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根据快慢车运营模式的特点,提出4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对车站投资、车辆相关投资、运营能耗、出行时间的影响,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快慢车运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快慢车运营模式综合评价值。若快慢车运营模式综合评价值大于零,则说明快慢车运营模式社会效益良好,若快慢车运营模式综合评价值小于等于零,则说明需进一步采取措施优化方案,重新进行项目运营模式论证。  相似文献   

16.
总结广州在市域快线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基于时空目标的功能定位,提出对线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分析国内外大站快线、快慢线组合以及复线等三大快线建设模式的功能差异及优缺点。以广州地铁21号线快慢线规划设计为例,提出规划设计阶段应以如何落实市域快线与线网衔接点、站点布置规划、最高运行速度及运营模式、快线停靠站点选择、投资控制等5个维度为重点研究内容,并逐一进行详细论述和数据比较分析,为新建市域快线的决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结合配线设置原则与依据、典型城市已运营线路配线布置和故障情况,从辅助配线布置形式、救援方式等角度分析配线设置与故障发生的关系并反思配线设计的不足,提出后续线路配线设计中应坚持运营功能为主的原则,并给出提高配线冗余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贺鹏 《都市快轨交通》2021,34(5):155-160
通过对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直通运营情况的系统梳理,整理出不同地铁线路的直通运营互通性。从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两个方面,讨论直通运营线路与城市发展协调性之间的关系。研究早高峰时段轨道交通网络直通运营区段的运力特征,并以京王线-新宿线为例,分析直通运营、快慢车等列车运行组织模式和基本规律,提出对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磁浮快线的车体构造、轨道结构和受流方式与其他轨道交通方式明显不同,因此在防雷接地设计方面需要特殊考虑。介绍了长沙磁浮快线车站、高架区间、车辆段防雷及接地网的设置方式、使用材料及相关材料,详细说明了接触轨、F型轨道及弱电系统的防雷接地设计方案,着重介绍了区间及F型轨道防雷接地的具体做法及土建预留预埋的要求。经实际使用验证,长沙磁浮快线的防雷接地设计,取得了较好的防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