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防止列车运行中因车钩原因导致发生货车分离事故,铁道部采取了很多相应措施,曾下发运装货车电[2001]1434号电报(关于加强车钩检修的补充规定),提出了“在车辆新造及各级修程检修时,上作用式车钩钩提杆与车钩纵向中心线左右横动量不大于50 mm”的要求。通过实际运用证明这种  相似文献   

2.
<正>1故障概况为减少车钩缓冲装置因受列车纵向冲击力而产生的垂向移动量,在牵引梁内部均焊装了钩尾框挡板(图1),但段修时经常发现货车钩尾框挡板开焊甚至丢失现象(表1)。段修时为减少修竣车占用台位时间,往往会忽略对钩尾框挡板丢失故障的处理,使得有些货车在钩尾框挡板丢失或焊缝开焊的情况下以合格段修车的假象修峻出段。货车未装钩尾框挡板使得车钩中心线距轨面高度容易发生变化,加大相邻车辆的互钩差,加上运行中跳  相似文献   

3.
陈虎 《铁道车辆》2011,49(8):42
1存在的问题在运用中调查发现C70型敞车1位车钩不能正常分解,主要原因是钩提杆与滑轮托架相抵触,钩提杆无法向车体方向旋转,致使下锁销组成无法取下,给检修工作带来不便。2原因分析C70型敞车装用NSW型手制动机,经反复调查、测量、分析,滑轮托架焊装位置为:托架底部距端梁下平面190 mm、托架纵向中心线距1位下侧梁内平面994.5 mm处。钩提杆固定架焊装位置为:纵向中心  相似文献   

4.
美国联邦铁路局研究与开发办公室研发了一种通过机车司机室的安全控制装置对铁路货车机械构件实施监控的系统。该研究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车辆构件实施监控,保证调车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铁路的整体安全性。如图1所示,先进概念列车(ACT)采用了多种技术。ACT列车由一台机车和不同类型的货车组成。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机车司机室与牵引车辆可控构件联系在一起。货车的可控构件包括手制动机、车钩提杆、三组件车钩与折角塞门等。手制动机与汽车的停车制动装置类似,当铁路车辆不运动时使其停靠在固定位置。当车辆与列车分离时必须使用手制动机;当需要移动车辆时,必须释放手制动机。车辆分开时需要使用车钩提杆,提起车钩提杆,车钩解锁,将车辆分开。将车辆连接在一起,无需使用车钩提杆。折角塞门用于控制列车空气制动装置的空气系统。当需要将一节车辆与列车连接时,折角塞门必须打开,使空气流入制动系统。此外,列车最后一节车的折角塞门必须关闭,防止空气压力从列车的后部逸出。  相似文献   

5.
根据列车纵向动力学相关理论,利用ADAMS软件建立2车钩冲击连挂动力学模型,且模型经过台车冲击试验数据验证,最大冲击力和运动车钩缓冲器最大压缩量相对误差均不超过3%。利用该模型分别研究不同冲击速度、不同惩罚参数和不同钩锁弹簧预载荷对密接式车钩连挂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大冲击力和缓冲器最大压缩量均随冲击速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几乎不受惩罚参数和弹簧预载荷的影响;当冲击速度为36 km/h时,两车钩连挂失败,最大冲击力达到1 130.2kN,运动车钩和静止车钩缓冲器位移曲线分离,但最大压缩量都未超过缓冲器最大行程100 mm;当冲击速度上升或预载荷减小时,车钩连挂时间增加,且连挂时间随惩罚参数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其拐点在惩罚参数为1.0×10~5的位置;惩罚参数和钩锁弹簧预载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钩连挂过程,当惩罚参数超过1.0×10~7或预载荷小于2.0 kN时车钩连挂失败。  相似文献   

6.
<正>1问题的提出随着大秦铁路重载高效的发展,列车编组数量逐步增加(C80型敞车编组已达200辆以上)。为提高运输效率,对在大秦线运行的C80型敞车进行了加装牵引杆改造,改造后每3辆为一组(图1)实现不摘钩翻转、卸车,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车辆在区间运输时由于车钩连接处防跳止销脱落而造成的列车分离事故。加装牵引杆之后,由于没有专门的牵引杆拆装工装,给车辆段修造成了困难。目前,太原铁路局湖东车  相似文献   

7.
长大货物列车智能型电控空气制动动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货物列车智能电控空气制动系统,首先进行一维纵向动力学分析计算,然后取出列车中纵向力量大的车辆,并结合前后两辆车形成三车三维动力学模型,输入轮轨参数、制动力矩,利用ADAMS/Rail模块建立了动力学仿真系统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并和我国重载货物列车最常用120型空气制动系统进行了比较。通过一维纵向动力学分析,指出电控空气制动货物列车在制动距离、车钩力等参数上较120型空气制动机货物列车优良。电控空气制动车钩力和纵向加速度的变化均较小,且最大车钩力车位在整个制动过程中基本为压钩力,且制动力分布均匀,减少了列车纵向力,有利于重载货物车辆的运输安全和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三维仿真分析表明,电控空气制动在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车体点头加速度等有关安全性的动力学性能指标上都远远优于传统的120型空气制动机。因此,无论从一维和三维动力学,列车智能电控空气制系统对货物列车制动性能及运行安全性都具有极大的改善。列车电控空气制动对于货物列车的制动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是未来我国长大重载货物列车抽旧动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车辆在编组连挂时的缓冲器冲击修正模型,通过建立多组列车冲击模型、车体刚度串联模型以及车体-钩缓装置-车体的串联模型,分别研究不同列车编组数量、不同冲击工况、不同车体刚度及不同阻抗特性的车辆缓冲器的组合对车辆纵向冲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冲击车和被冲击车的数量均大于2时,最大车钩力与车辆的数量间不存在明显关联,且此时冲击面的车钩力比编组为其他数量时的车钩力大,因此在进行车辆冲击试验及缓冲器性能测试时,冲击车和被冲击车的数量均大于2较为合理。当车体刚度较小、冲击速度较高时,车体刚度会对车钩力产生较大影响;冲击车和被冲击车具有不同阻抗特性的缓冲器组合冲击时,其最大车钩力和缓冲器行程会不同。因此,新型缓冲器的阻抗特性应设计为在低速冲击时具有柔性,从而保证低速冲击时的车钩力平缓增长,而在高速冲击时应体现为刚性,以限制缓冲器的最大行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列车提速和高速化发展,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要求愈发受到关注和重视。尽管列车具有一系列主动安全保障措施,但如果发生意外碰撞脱轨事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和巨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揭示列车碰撞脱轨机理、提升列车碰撞被动安全性能,建立包含车体、转向架、悬挂系统及缓冲吸能装置的三编组列车碰撞有限元模型,考虑材料、几何和接触等典型的碰撞动力学非线性特征,仿真模拟正面斜碰刚性墙引起的车体结构动态响应与列车脱轨行为,讨论列车碰撞速度(36,50和72 km/h)、碰撞角度(30°~65°)和轮轨摩擦因数(0.1,0.2,0.3,0.4)等关键参量对列车碰撞脱轨行为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车体头部界面碰撞力通过悬挂系统传递至轮对,引起轮轨纵向、横向和垂向接触力剧烈振荡,导致头车前、后转向架轮对均以爬轨/侧滚组合的形式脱离轨道,且轮轨横向力随着列车碰撞速度的增大显著增加;头车碰撞界面横向力随着碰撞角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纵向及垂向界面碰撞力均随着碰撞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较高的轮轨摩擦因数容易引起列车碰撞过程中车轮跳轨,但会抑制车轮爬轨行为。研究结果可为列车碰撞被动安全设计与脱轨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