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许多单位工作表明,针刺“得气”时的酸、重、胀感觉是由深部感受器接受针刺刺激而产生的。西安医学院针麻原理研究室曾用形态和生理学的方法证明合谷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肌梭。并给动物静脉注射三碘季铵酚观察到呼吸停止后,合谷穴穴位肌电仍相当活跃。它具有持续时间长、电压低、“单位型”放电的特征。特命名为  相似文献   

2.
前言上海认为针感、穴位肌电及手下感的有无和强弱间有规律性关系。山东认为针感、穴位肌电及手下感三者间的一致率为100%。面山东和我们协作结果有针感而无穴位肌电的实验例为81.6%。为什么出现这三种不同情况,有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必要。这对于在人体探讨穴位结构是很重要的。为此进行了本项工作。藉以探讨:(1)为什么上述三项工作的结果不同;(2)进而讨论针感及穴位肌电间是否有规律性关系?(3)穴位肌电可否作为研究穴位组织结构之一肌梭的指标?同时讨论穴位肌电是否是肌梭发放的。  相似文献   

3.
随着针刺麻醉在临床各种手术中的广泛应用,我国医务工作者在提高针麻效果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不仅在针麻手术中,大大减少了针刺数目,有的甚至用一根针做胸、脑等大手术,而且不少单位,已经开始手术前诱导15—30分钟后“不留针作手术”,取  相似文献   

4.
<正> 以往工作证明,在穴位处用针电极可以引导出长持续、单位型的肌电发放。因其在非穴位处很难引导出,特命名为“穴位肌电”。经一系列动物实验和人体观察,证明穴位肌电具有梭内肌放电的生理特性。因此认为它是梭内肌发放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肌梭传入活动是否对呼吸运动具有反射性调节作用。方法 实验用63只麻醉、制动、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肌松、人工呼吸的家兔,以膈神经放电作为呼吸观测指标,观察股动脉注射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Sch)诱发肌梭传入活动对呼吸的影响。结果 ①产生易化作用的有40例(63..49%),其中23例(36..51%)呈吸气延长效应;17例(26..98%)呈抑呼增频效应。产生抑制效应的有11例(17..46%),呈双相反应的4例(6..35%),8例(12..70%)无明显作用。②吸气延长效应主要表现为吸气时程(Ti)延长,呼吸时程(Te)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Ti/Te比值增加,呼吸频率(RF)变化不明显;抑呼增频效应主要表现为Te缩短,Ti变化不明显,Ti/Te比值增加,RF加快。③肌注布比卡因破坏肌梭后,同剂量的Sch使上述呼吸易化效应明显减弱。结论 股动脉注射Sch诱发的肌梭传入活动对呼吸运动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细胞内固定微电极技术观察了沙棘总黄酮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模型和豚鼠心室肌正常电机械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棘总黄酮可抑制哇巴因诱发的心室肌振荡后电位,降低哇巴因诱发的心室肌自发电活动频率,使心室乳头状肌动作电位复极50%的时程(APD_(50))缩短,同时还观察到在沙棘总黄酮的作用下,乳头状肌收缩力下降。提示沙棘总黄酮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与影响细胞膜Ca~(2+),K~+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吊尾的不同时期 (3、7、14d)及吊尾加慢性低频电刺激 (CLFS) 14d后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有何改变。方法 采用电生理技术 ,在大鼠脊髓背根分离神经细束 ,记录吊尾不同时期比目鱼肌在动静式(ramp and hold)牵拉过程中肌梭的传入放电 ,以及吊尾加CLFS 14d后肌梭传入放电的变化。结果 ①模拟失重14d后 ,比目鱼肌发生明显的萎缩 ,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由吊尾前的 38.8(mg·10 0 g- 1 )降低到 2 3.1,而吊尾加CLFS 14d后比目鱼肌湿重体重比仅下降到 32 .5 ,表明CLFS可有效的防止模拟失重所造成的肌萎缩。②模拟失重 14d后 ,比目鱼肌肌梭的传入放电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 ,而吊尾加CLFS 14d后 ,肌梭传入放电的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与单纯吊尾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模拟失重可引起肌肉萎缩及肌梭的传入放电减少 ,而慢性低频电刺激可以部分地对抗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实验用牛蛙和蟾蜍,以背根电位(DRP)和腹根电位(VRP)为指标,观察分析了牵拉肌肉引起的肌梭传入在中枢的效应。结果表明:肌肉制动后,牵拉半腱肌的同时在背根上所记录到的时相DRP为肌梭传入放电所致,本文命名为肌梭DRP并详细讨论了肌梭DRP的性质。同时发现;持续性肌梭传入能加强电刺激腓神经诱发的DRP,能抑制神经VRP。提示肌梭传入参与针刺镇痛可能是以突触前抑制的形式起作用的。本文为突触前抑制理论及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助力外骨骼人机交互性能,探索更优的外骨骼人机结构和人机协调控制策略,通过实验评估了9名健康男性在常规负重和外骨骼助力负重行走中,下肢肌肉平均活动、肌肉成对收缩指标和肌肉整体协调机制的特征与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外骨骼助力增加了肌肉平均活动,尤其是踝关节跖屈肌腓骨长肌,显示了当前外骨骼在踝关节/脚部位的人机界面设计存在缺陷;降低了成对肌肉的平均收缩指标,增大了肌肉收缩范围;肌肉模块化协作复杂度相似,解释方差水平值分别为95%和96%,但常规负重下的模块仅能描述外骨骼助力时83%~91%的肌电变量,这表明人体在外骨骼助力下不会单一地依赖中心控制和模块控制来协调肌肉活动,而是采取灵活且有规律的神经肌肉调节机制;肌间协作权重和肌肉激活尺度系数呈完全不同的形态,采取了与常规步态下完全不同的控制策略;进一步设计踝关节/脚人机交互界面,参考助力下神经肌肉调节机制规律来设计人机交互策略,将提高外骨骼人机可用性和人机交互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症为臂丛上干遭外力损伤时不能屈肩不能展,患者的的上肢等于残废,因罹病时久,将肩关节行并合术,固定功能位置,又应用 Steindler 氏方法将前臂屈肌总腱止点(包括肱骨内上踝)向上移4Cm。术者考虑使屈肘时减少前臂旋前度数,并使其收缩力线能接近肱二头肌,使肘屈曲时情形,并又向前移动1Cm,术后半年时可以挥臂进餐,能参加锄地,并能屈肘提小麦一筐,重12市斤半,疗效很好。此病例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报告甚罕,兹提出按 Steindrer 氏前臂屈肌移植法向前移1Cm,可能使屈肌收缩时更接近于正常屈肘力线,能增加负重效果,自然同时行肩关节并合术,也是增加疗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改进并应用双电极埋植技术记录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方法 选用外径仅 0 .5mm的聚四氟乙烯薄膜包绕的 7股银丝绝缘导线制作记录电极 ,采用套针埋植电极。结果 共埋植双电极 160对 (每只大鼠 1~ 5对 ) ,约 1周时 ,15 4对 ( 96.3 % )电极可持续有效地记录胃肠肌电活动 ,5周后仍有 12 3对电极 ( 76.9% )可正常工作。结论 改进的肌电记录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方法简便可行 ,成功率高 ;②对研究对象损伤轻微 ,在小动物及人体上均适用 ;③可同时埋植多对电极 ,记录多处肌电活动 ;④电极工作稳定持久 ,可行慢性试验 ,动态观察接近生理状态下的胃肠肌电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蟾蜍肌神经、皮神经和穴位区均能引起DRP。皮神经DRP主要由Ⅱ类纤维引起,肌神经DRP和穴位DRP主要由Ⅲ类纤维引起。肌神经和皮神经Ⅲ类纤维引起的DRP均为负DRP,肌神经的Ⅲ—DRP大于皮神经的Ⅲ-DRP。  相似文献   

13.
本工作以清醒、整体大鼠为对象,记录了刺激皮神经所诱发的屈肌反射电位(FRP)和背根电位(DRP)。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先后诱发出A-FRP和C-FRP,同时在L_5背根上诱发出A-DRP和C-DRP。A-FRP和A-DRP的阈值、潜伏期均无明显差异,且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C-FRP阈值和潜伏期比C-DRP均较大,但二者的阈值和潜伏期均呈有意义的正相关,且二者的幅值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同步递增。每一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诱发的DRP和FRP值均较相应单刺激诱发的为大,即DRP和FRP均有时间总和现象。  相似文献   

14.
神经营养因子-3对大鼠胃肠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行人重组神经营养因子 3(rh NT 3)对大鼠胃肠动力及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肌电 (MMC)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的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及结肠处手术埋植银丝电极 5~ 7d后 ,在清醒空腹状态下通过尾静脉注射2 0 μg·kg- 1 的rh NT 3或安慰剂 ,对照分析注射前后各 2h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变化。结果 rh NT 3对胃窦及小肠处的肌电活动有增强效应 (P <0 .0 5 ) ,但对其MMCs周期无显著影响 ;在横结肠 ,rh NT 3不但可显著增强峰电的频率、振幅及延长峰电周期 ,而且可以使MMCs周期延长 [(2 5± 11)minvs.(19± 6 )min ,P <0 .0 5 ) ];在远端结肠处 ,rh NT 3打断MMC模式 ,引起类似MMCⅢ相的连续的峰电活动 ,持续约 (48± 6 )min。结论 外源性的rh NT 3对大鼠的胃肠肌电活动具有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观察了电针清醒、整体大鼠同侧内关穴对后肢屈肌反射电位(FRP)和相应的背根电位(DRP)的影响。以串刺激(3个脉冲,间隔5ms,波宽0.5ms)分级刺激腓肠神经(皮神经),在hamstring神经干上(一组支配后肢屈肌群的神经)和L_5背根上分别诱发出适当大小的C-FRP和C-DRP(约为最大值的70%~80%),以低频低强(4Hz,1~3V)、低频高强(4Hz,20~40V)电针同侧内关穴,持续5min停针后观察到C-FRP和C-DRP的值均降低;C-DRP受抑程度较C-FRP为轻且恢复也较快,二者的潜伏期均不变。电针内关穴时A—FRP和A—DRP没有明显作用。实验结果提示电针同侧内关穴可引起后肢镇痛,且镇痛中可能有中枢的突触前抑制机制参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2例失眠患者的结果。总有效率为84.4%,初步取得较满意疗效。并对该疗法的优越性、治疗注意事项以及治疗原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30例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结果发现,二尖瓣脱垂组QTd、QTcd、JTd显著延长,说明心室肌复极有局部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理之一。QTd不仅能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而且能指导临床用药,是一很好的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8.
<正> 应用逐层解剖法观察了成尸30具(男28女2)60侧肘管。肘管的浅壁是弓状韧带;底壁是肘关节尺侧副韧带;内侧壁是肱骨内上髁、尺侧腕屈肌的肱骨头及指浅屈肌腱;外侧壁是尺骨鹰嘴、冠突及尺侧腕屈肌尺骨头同时观察了弓状韧带的形态,为底上尖下的  相似文献   

19.
按Schonen方法使用肌电图对55例已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的慢性头痛病人及12例正常人进行3种不同频率的电刺激,观察颞肌最大收缩干扰相于电刺激的潜伏期后出现的两个静息期ES1和ES2,显示2Hz刺激条件下肌收缩性头痛组ES2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和偏头痛组(P<0.01)。本文认为此试验对肌收缩性头痛和偏头痛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禁食大鼠胃肠肌电活动和胃动素与熊去氧胆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禁食状态下不同起源的胃肠移行性复合肌电活动 (MMC)的特征异同以及胃动素 (MTL)和熊去氧胆酸 (UDCA)对不同起源MMC的作用。方法  2 4只大鼠被随机分为两组。在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慢性埋置银丝电极。术后 7d在大鼠清醒、禁食状态下实验。第一组静脉注入合成猪MTL ,第二组给予UDCA灌胃。记录给药前 1h至给药后 2h胃肠肌电活动。结果 实验共观察到 6 8个正常的MMC波形 ,其中 33%起源于胃窦 ,6 7%起源于十二指肠。起源于胃窦的MMC波的周期和Ⅲ期的时程明显长于十二指肠起源的MMC波的相应参数。静脉注射合成猪MTL可引发起源于胃窦的不成熟Ⅲ相波 ,UDCA灌胃可使起源于十二指肠的MMC波周期缩短 ,Ⅲ期时程延长。结论 禁食大鼠MMC波可起源于胃窦和十二指肠 ,不同起源MMC波形特征不同。MTL和UDCA可分别影响禁食状态下不同起源的胃肠肌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