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发动机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性能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汽车发动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关键,而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之一,文章介绍了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在各大公司所推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指出宝马公司的Valvetronic系统能使发动机在进新鲜空气时更顺畅,而且还可对其升程进行连续性微调。提出随着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的逐渐成熟并被高性能发动机采用,因此能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降低排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外的汽车和发动机生产厂积极开展各种汽油机可变气门定时系统的研究,新概念、新结构层出不穷。梅赛德斯·奔驰公司最近研制开发出两种各缸独立电磁驱动和机械驱动的气门启闭系统颇具新意,该系统已在台架和实车上进行了试验。在机械定时系统中,通过两根凸轮轴控制气门的启闭,并采用了3个滚轮连成一体的滑动支座结构,准确地控制各个气门的启闭时刻和升程,使送入气缸的空气量与行驶工况相适应。这种一体式机械驱动气门系统由与油门踏板相联系的无级变速电动机连续驱动进行调节。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控制进气节流,不需要附加加载调节装…  相似文献   

3.
德国大众公司的 4缸 2 0气门发动机首次用于批量生产的轿车上。该发动机每缸 3个进气门 ,2个排气门 ,这样使燃烧室空气混合更快、更均匀 ,发动机排气更迅速、更彻底。燃烧室空间得到更充分利用。采用可变凸轮轴结构 ,改变进排气正时 ,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获得尽可能高的功率 ;低转速时 ,极大地降低燃烧不平稳性 ,提高扭矩。采用可变截面进气管 ,即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不同 ,借助气门开关 ,改变进气路线的长短。高转速时进气通道变短 ,可减少空气流动损失 ,提高高速功率 ;低转速时 ,进气通道变长 ,以提高进气流速 ,增加低速扭矩。由于采用…  相似文献   

4.
5.VANOS(女口图14所示) N54发动机以每汽缸4气门方式(气门由两个顶置凸轮轴驱动)实现换气过程。发动机正时时间可通过两个无级VANOS单元以可变方式调节。所采用的VANOS单元具有以下点火提前:  相似文献   

5.
日本马自达公司最新推出的MAZDA 6高级轿车,采用S-VT2.3L发动机,它所采用的可变气门正时传动装置,能够通过不断修正进气凸轮轴以及曲轴的相位来优化气门正时,以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为一台可变气门正时(VVT)发动机的配气相位调节器开发了一套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测试系统,完成了机油控制阀(OCV)工质流量特性的测试.分析了VVT动态响应特性的测试原理.借助该测试系统,测得不同的OCV、转速、温度和压力时相位器的动态响应曲线.最后进行了相位器泄漏量的测试.  相似文献   

7.
新型V6发动机采用在低速和高速模式间切换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MIVEC”、铝合金气缸体和3级可变进气系统;与该公司采用铸铁气缸体的6G73.0L,V6发动机相比,质量减轻了约25kg,燃油消耗率降低了约5%。原V6发动机包括排量为2.5L的6A1和排量为3.8L的6G7两大系列,采用的均为铸铁气缸体。新型发动机沿袭了6A1发动机的设计思路,进气道喷射式SOHC 24气门发动机,缸径87.6mm,行程82.9mm,压缩比为10.3,在6250r/min转速时输出最大功率164kW,  相似文献   

8.
利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动机性能和降低排放,文中对当今已有的发动机可变气门驱动机构进行了分类介绍,并以有关汽车公司实用化的产品为例,分析了不同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指出了可变气门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1、电磁气门驱动系统 Aura公司的电磁气门驱动(EVA)系统能使汽车发动机具有可变的气门正时VVT。该系统操作转速高,功率消耗低,气门升程大,落座柔和,排气门在高废气压力时开启,并且气门落座压力不变。 2高性能点火线圈 Beru公司的高性能点火线圈是专为获取最大功率而设计的。此点火线圈质量仅265g,却能产生28kV的电压  相似文献   

10.
一汽花冠装备的3ZZ-FE和1NZ-FE发动机采用了WT-i(VariableValveTiming-intelligent)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WT-i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是一种控制进气凸轮轴气门正时的机构,在进气凸轮轴与传动链轮之间装有油压离合装置,让进气门凸轮轴与链轮之间转动的相位差可以改变,通过调整凸轮轴转角对气门正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发动机在所有转速范围内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降低尾气的排放。这里以3ZZ-FE发动机为例,介绍VVT-i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问与答     
目前发动机的新兴技术多种多样,有些名称都差不多。例如VVT,VVT-i等,请编辑帮忙解释一下有何区别,而VVT-i和双VVT-i相比又有什么不同?VVT英文是Vari-able Valve Timing,也就是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近些年来被逐渐应用的新技术中的一种。发动机采用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可以提高进气充量,使充量系数增加,发动机的转矩和功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如今如本田的  相似文献   

12.
车型介绍 途胜外形看起来比较宽大,长宽高分别为4325mm、1795mm、1680mm,轴距为2630mm。途胜配备两种动力2.O升CVVT发动机和2,7LV6发动机。CVVT发动机,引用了“连续可变的气门正时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CVVT发动机气门可根据发动机状态随时控制气门的开闭,在节省燃料的前提下,让发动机动力输出更强劲,燃料燃烧更充分。途胜最高版本采用现代27升V6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175马力。  相似文献   

13.
4可变气门正时系统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结构如图8所示。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动力传动系统CAN总线获得发动机转速、发动机负荷、冷却液温度、曲轴与凸轮轴位置信息和来自组合仪表的机油温度信息。进行可变气门正时调节。根据运行阶段的不同,发动机控制单元1负责驱动气缸组1的电磁阀,发动机控制单元2负责驱动气缸组2的电磁阀。发动  相似文献   

14.
正发动机可变气门正时技术(VVT,Variable Valve Timing)原理是根据发动机的运行情况,调整进、排气量,气门开合时间和角度。使进入的空气量达到最佳,提高燃烧效率。采用可变配气定时机构可以改善发动机的性能。发动机转速不同,要求不同的配气定时。这是因为当发动机转速改变时,由于进气流速和强制排气时期的废气流速也随之改变,因此在气门晚关期间利用气流惯性增加进气和促进排气的效果将会不同。当汽车发动机在低速运转时,气流惯性小,若此时配气定时保持不  相似文献   

15.
《公路与汽运》2007,(4):16-16
日产汽车公司近期发布了一项全新的发动机技术,该技术可使敏感度与动力性、燃油率与排放实现更好的平衡。该技术结合了日产新近开发的可变气门正时与行程控制系统(VVEL)及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C-VTC)。传统发动机采用节气门控制进气,而采用VVEL技术的发动机直接作用于进气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国家燃油耗和环保法规要求,上汽集团开发了第3代蓝芯2.0T 发动机,命名为“GL31系列”发动机。该系列发动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相对于上一代发动机,在保持功率和扭矩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燃油耗可节约10%左右,低速响应速度可提高约3倍。介绍了GL31系列发动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包括高压铸铝缸体、高滚流气道和集成排气歧管的气缸盖、喷射压力高达35 MPa的燃油喷射系统、中置可变气门正时凸轮轴、可变升程气门、小惯量电动涡轮增压器、可开关式机械水泵、可变排量机油泵、树脂齿轮平衡轴、全平衡块曲轴、铸铁环活塞和胀断连杆等。GL31系列发动机不仅采用了上述零部件的最新研发技术,而且在噪声、振动,以及降低摩擦功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优化工作。该系列发动机为后续新型发动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田汽车公司80年代推出的VTEC(Variable Valve Timing & Valve LiftElectronic Control)可变气门正时和升程电子控制系统,可使发动机在高速时,改变气门正时和升程,并由ECM电控组件控制,同时也可改变高速时进排气门开启的“重叠时间”,使发动机在高速范围时输出更大的功率。  相似文献   

18.
深入研究气门可变正时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消除影响,既可提升发动机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也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文章就此展开了讨论,先是分析了气门可变正时技术的原理,然后结合实际分析了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问题,最后就气门可变正时技术对发动机系统使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刘训勤 《国外汽车》1993,(6):5-9,14
1992年日美欧各汽车厂家新型汽油发动机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高性能化、四气门化、并设法降低油耗,减少排放污染等。日本汽油机的四气门化及可变气门正时结构,不仅用于部分高性能汽油机上,普通汽油机也开始采用该结构。随着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各国对汽车排放、燃油消耗及噪声做出了相应用规定,促进了汽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及稀燃汽油机和减震降噪技术的应用,可变气门正时机构与可变排量控制机构作为一门新技术应运  相似文献   

20.
5.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科鲁兹两款发动机最大的亮点是DVVT(Dual Variable Valve Timing)即进排气双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是目前气门可变正时系统技术中最高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