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专用车行业研讨会上,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在谈到中外合作成立专用车合资企业时指出,近几年,我国的专用车企业在对外合资谈判中的态度有所改变,一些企业在合资谈判中坚持"要合作可以,技术占股,不谈"的态度,要求合资双方对等投资。这表明国内专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2009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商用车合资合作的风云年。随着依维柯、沃尔沃、奔驰、雷诺、日野、MAN公司纷纷与中国企业展开深入合作,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联手争夺中国市场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合资的模式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使用国外品牌、生产国外车型发展到中外双方共同经营中方品牌,联手进军国际市场。本期“东方时评”将解读商用车合资大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整车合资目标明确;客车渐成合资业主角;民营整车企业涉猎合资。  相似文献   

4.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国内汽车企业之间合资的整车企业10家、整车合资项目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86%;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10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倍。其他领域与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有13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近3倍。资产重组企业27家,重组企业数同比增长3.38倍。2003年国内企业之间合资与  相似文献   

6.
合资汽车公司是国内企业行业的主力,不可否认,在中国汽车发展的历史上,合资汽车公司起到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的作用,正是有了这些合资汽车企业,才让我们国家的汽车行业从60年代的技术水平,达到了基本与国际接轨的水平。但是,我们在认同合资汽车企业历史贡献的同时,木帕认为,合资汽车企业,在目前的国内汽车环境中,其推动作用已经消失,而反过来,起到了阻碍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汽车实用技术》2014,(2):41-41
<正>国内合资汽车企业中,外方持股比例限制有了实质性改变。"此前合资股比对外资开放的方案上报国务院,而现在已经获得通过,是部分放开。"昨天下午,广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在汽车强国战略研讨会上表示,国家最终放开(对外合资汽车公司的股比)是迟早的,因为永远保护可能会导致落后,但是现在国内的汽车企业还没有做好股比放开的准备。整车企业合资股比底线是否应放开,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外界一直批评国有大企业合资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获取利润,而不是通过合资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研发水平,从而制造出有自主品牌的产品。  相似文献   

8.
张超 《汽车与配件》2009,(12):54-57
虽然2008年专用汽车合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但有其独特之处;行业大企业集团借助合资完成企业市场布局;无论是整车合资、零部件合资还是其他领域的合资,以及产业基地建设都呈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凭借品牌和技术的掌控权,跨国公司得以通过种种手段对合资轿车企业进行利润控制。在中国轿车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合资轿车企业却表现出明显的利润下降趋势,而跨国公司对合资企业的利润控制正是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跨国公司对合资轿车企业实施利润控制的原因和主要手段,探讨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汽车界一股新兴势力正在蓬勃崛起,这就是合资自主。国家政策的出台是合资汽车生产企业发展合资自主品牌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国家对发展自主品牌的扶持方式之一。相比海外汽车生产企业,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很多技术还不成熟,基于合资公司的优势,通过购买外资企业的技术或合作开发有助于自主品牌产品的技术积淀。文中概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初期合资自主汽车的发展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赵欢 《时代汽车》2012,(11):24-32
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乘用车合资"市场换不来技术"的失败、前些年商用车合资的诸多失败案例之后,主流商用车企业近年对外合资合作的水平大大提高,鉴于自身实力的话语权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商用车的合资可谓在经历尝试与成长之后,进入"大学"时代。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汽车企业均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资合作,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应对挑战。本文梳理了雷诺日产联盟、通用丰田合资、东风入股PSA、北汽戴姆勒交叉持股典型案例的合作背景、合作模式和主要特点,概括总结了各典型案例合资合作的主要特点和经验,对于我国汽车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合资合作从"引进来"走向"走出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汽车工业如何面对外企在华投资的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跨国汽车公司在华投资策略的新动向 最近一个时期,部分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投资策略和手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除了法国PSA、戴姆勒-克莱斯勒等公司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向原有在华合作(合资)项目追加投资或增资扩股外,有些公司则绕开各自原先在华合资、合作企业,另择伙伴移地进行新的投资。日本公司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一家商用车企业与欧洲知名汽车制造商合资生产中、重型卡车及发动机的项目,最近获商务部批准,合资公司将于近期挂牌。这是近年来国内重卡企业投入新一轮对外合资合作潮中的又一新案例。在国内主流重卡企业中,东风商用车、中国重汽、上汽依维柯红岩、江淮汽车、北汽福田已先后与日本日  相似文献   

15.
2003年6月9日,中国重汽和瑞典沃尔沃卡车公司经过9年谈判终于签订了合资合作合同,而一汽和奔驰的合资合作经过艰苦的谈判则未达成协议。此前,奔驰曾拟与北方奔驰进行合资合作,也未果。与轿车相比,重型车的合资,特别是和世界最著名的重型车企业的合资,为什么显得较为艰难?请关注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6.
孙雪 《城市车辆》2006,(1):49-49
合资公司实现自主研发,并拥有研发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也许将开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新时代。它将切实推动“市场换技术”局面的重大转变,从而使得无论是本土企业,跨国公司,还是合资公司都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1985年,当第一家中美合资汽车企业—北京吉普成立时,中国汽车工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一些合资汽车企业在中国推出所谓的"自主品牌"车型,人们对它的争议越来越多,支持者和反对者意见极为对立,甚至上升到"汽车业国耻"的高度。在我看来,根本不必大惊小怪,这应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8.
1.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情况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有27家,其中签约成立中外汽车合资企业有12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3家,摩托车整车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5家;涉及技术、与高校合作、汽车能源等领域合资企业3家),签订的中外汽车合资项目有15家(汽车整车合资项目3家,  相似文献   

19.
老总论语     
《时代汽车》2007,(3):34-34
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马纯济 合资不是盲目,更不是目的,实现企业的更大、更快发展才是我们合资的出发点。不能一合资我们就什么也不做了,等着外国人指挥我们。  相似文献   

20.
陈吉欧 《商用汽车》2005,(12):62-64
进入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乘用车市场布局的基本完成,在商用车领域特别是重卡领域又出现了一波合资合作高潮。本文试图描述这些合资合作所呈现出的产业特征,分析重卡合资合作背后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试图解释在商用车合资合作上不同于乘用车领域的特点、背景以及历史成因,同时分析这些合资合作目前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如预期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