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基于湖南省1990-2011年的数据,对经济开放条件下湖南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湖南人均化肥排放量与湖南人均农业GDP呈N形曲线,湖南人均农药、农膜排放量与湖南人均农业GDP呈倒U形曲线的结论。最后,结合实证结论,提出了促进湖南农业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性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业“十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8万元以下、排量1.3L以下和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型轿车。”其不妥之处有三: 一是轿车是国民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后市场才能较快的发展,我国去年的人均GDP才合800多美元,到2005年人均GDP估计在1200~1300美元之间,远没有达到轿车进入家庭人均GDP 2000~3000美元的程度。根据“十五”规划,轿车五年增长3%~4%的市场份额,其中经济型轿车的市场份额增长顶多为2%~2.7%,而排量1.3L以下的轿车顶多占到1%~1.3%,市场份额这么微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逻辑增长模型的北京市小汽车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北京市小汽车发展与城市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北京市人均GDP与千人小汽车拥有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以人均GDP和千人小汽车拥有量作为变量,给出了Logistic增长曲线的回归模型。模型对北京市小汽车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实际情况比较,虽有差异,但吻合度很高,说明从长远来看,北京市小汽车的发展是符合逻辑增长曲线的。按照logistic函数描述的"S"形增长特征,目前北京市小汽车的发展正处在高速发展期,是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第2阶段,还没有到达减速增长并趋于饱和的第3阶段,在可预见的未来,小汽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增长,由此会带来一系列交通问题,政府必须加以引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安徽省1978-2004年的人均GDP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样本,通过金融相关比率与安徽人均GDP指数两个指标,对安徽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以下结论(1)安徽省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2)安徽省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5.
城市经济增长和交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我国城市人均GDP与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和人均道路面积的回归分析,运用库兹涅茨曲线对其中的规律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对城市经济增长和交通的协同性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6.
从近20年来中国人均GDP、民用机汽车保有量、及人口数量的数据着手,分析了民用汽车保有量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还远未达到饱和水平,并对我国民用汽车的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了未来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史文浩  李民  谯志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10):115-116,121
道路交通安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采用了上海市、广东省、吉林省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地区的数据,通过对比可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GDP、人均GDP和公路通车里程、公路运输量等经济指标来建立它们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此现状出发,在已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了1950-2005年共56年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分析了人均GDP、人均税收和消费水平的关系。最后得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建立了ECM模型,可作为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韩林 《城市车辆》2006,(4):23-24
我国国民经济1978~2005年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GDP增长率在3.8%~15.2%之间波动。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0美元,2005年达到1400美元,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GDP的增长助推了汽车产业的增速,自1992年我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以来的10多年间,汽车产量年均增长达15%,一直高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速,成为其他行业的领头雁。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属于高速发展阶段。继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达到500万辆后,2005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实现570万辆和575万辆。可以看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正在乘势而上。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块块经济”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三次“汽车热”的出现,同扩大地方经济权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块块经济”的“篱笆墙”,迫使中国汽车工业走分散发展的道路;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分割了全国统一的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再走“条条”的路子,也不能走“块块”的路子,或者在“条块”之间寻找新的平衡,而应该打破行政区域、行政权力的限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11.
饶达 《汽车与配件》1999,(29):10-10
按照国际惯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10000美元时,是轿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并带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从而体现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1年我国人均GDP就会超过1000美元,所以说中国正处在轿车工业起飞的前期。但是我国的轿车市场发展的严重滞后也是有目共睹的。轿车工业近年来低速增长,使得许多业内人士感到迷惘和气馁。  相似文献   

12.
专家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0.6个百分点,持续效应可达10~15年,将使上海人均GDP提早3年达到1万美元,这对于中国汽车工业下一轮“战略机遇期”意味着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申博成功至少给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以下三方面的机遇。 其一,申博成功将促成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使江浙沪交通进入“快车道”,世博会巨额的投资将使城市交  相似文献   

13.
一、2003年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 1090美元.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网规模是区域综合交通规划中重要的指标。在分析山东省社会经济及高速公路网现状基础上,运用了改进的国土系数法、连通度法、类比法、时间序列法4种模型,系统分析了高速公路网与人口、人均GDP、高速公路系数等因素的关系,合理预测了未来山东省高速公路网规模。  相似文献   

15.
樊东方  靳志宏  罗凯 《公路》2022,(6):253-258
目前,社会物流成本明显增长,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进行研究引起业界专家的关注。交通运输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航空、铁路、公路、水运多种运输方式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的影响是有必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的影响。从费用占总支出额比重的角度,选取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代表社会物流成本质量。基于多元回归模型,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ADF检验和协整检验分析多种运输方式,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物流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以及水运货物周转量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的影响最大,公路货物周转量和铁路货物周转量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的影响次之。农业产值占GDP比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民用航空货物周转量以及人均GDP对社会物流成本质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67万亿元,同比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按照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稳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工业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2003年共生产汽车444.4万辆,销售  相似文献   

17.
一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安德武:从各国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汽车消费将越过家庭的门槛;人均GDP达到3000至10000美元,将进入汽车消费的快速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上也得到了佐证。2003年,我国汽车产量444万辆,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一个迅速成长中的支柱性产业,2003年下半年它在工业增长贡献中的排序跃升到第一位,同是这年,我国人均产值也突破了1000美元,汽车已跨过进入家庭的门槛。  相似文献   

18.
《轿车情报》2003,(10):121-121
2003年,充满发展与激情的一年。即使是令人谈虎色变的“SARS”也未能延缓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其中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工业发展得更是如火如荼。对GDP保持高速增长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经济强劲增长是“制造业中心”故事的延续。得益於强劲的出口,GDP最大的增长动力仍然来自於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由2005年的6.3%与39%下降至5%与34.8%。相反,第二产业(包括王业及建筑业)及“工业”的贡献由2005年的54.7%与47.9%提高至60.5%与53.3%。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运输行业是社会碳排放流动的源头或发散部门之一,为给四川省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政策指引,基于该省1995—2014年的终端能源消费统计资料测度其历史交通碳排放情况,对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和协整计量检验后,运用曲线回归测度其经济强度增长下的交通碳排放环境效应是否存在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倒U型",并通过完全分解模型进一步定量分析影响其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三大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交通碳排放在规模效应上具有显著阶段性增长趋势,其人均交通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EKC曲线,且当前已处于下降拐点后,但远期可能面临向弱"N型"曲线的转变;经济强度对人均交通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始终为正,源于在绝大部分年度里两者的脱钩状态都为增长连接或增长负脱钩状态,但从2009年开始逐渐被运输强度、排放强度的效应所抵减而趋于短暂良性脱钩;在全球气候峰会召开后,四川省在交通运输行业上较好地履行了国家"碳排放承诺",但也面临一定的减排风险;从因素贡献率来看,未来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技术性升级上。据此,从优化运输结构、重用优势能源、加强环境管制等层面提出适应当前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特点的碳减排工具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