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运行中的铁道车辆之所以会产生车体垂向弹性振动,主要是因为轨道的高低不平顺引起的振动,由车轮与钢轨的接触位置传输到转向架,并传递到车体所致。为再现车体垂向弹性振动,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制作了对轮轴位置的激振装置——轮轴激振装置。图1所示为轮轴激振装置的概况及试验时的状况。图2所示为设置了本装置的高频车辆激振试验装置。高频车辆激振试验装置内的地坑钢轨上,设置切口,被激振的轮轴由于钢轨形状相同的激振装置的支承部(图1-a的模拟钢轨)支承  相似文献   

2.
根据以往的计算可知,提高安装在车体、转向架之间的横向减振器的减振性能、抑制车辆的摆动,能有效防止地震情况下车辆脱轨.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在这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被称为抗震用减振器的新型横向减振器的开发方案,并试制了样机.该减振器并不降低车辆正常运行时的性能,只在大规模地震的情况下有效工作,能够提高车辆运行的安全性.而且,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采用减振器单机做了性能试验,为确认地震情况下对安全性的提高效果,采用大型振动试验装置,进行了转向架的激振试验;为确认正常运行时的功能,实施了干线上的运行试验;为完善试验方面不能确认的激振条件,运用了数值计算(见图1).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利用新干线无摇枕实物转向架模型车辆在大型振动台上模拟东海地震波进行大位移的激振试验.确认防脱轨装置对地震横向振动摇摆脱轨起到有效作用,对地震垂向振动的车辆摇摆运动、脱轨倾向和防脱轨保护的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单拉杆是将转向架的加、减速的力传递给车体的重要零件,其中使用了缓冲橡胶件。过去,该橡胶件的损伤判断要从车体和转向架上拆下进行材料试验,非常费力、费时。本文研究探讨了不从转向架上拆下单拉杆,而用锤子打击进行冲击激振试验的方法,即能够诊断橡胶件的损伤老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北京型内燃机车的动态特性,对车体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车体是一个大型的钢结构,针对其特点用随机冲击激振方法和分区激振测试技术进行了试验,文中给出该车体前七阶主振动的所有模态参量,为进一步改进结构的动态性能,进行车体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某型铁路捣固车的捣固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夹持油缸异响的问题,基于捣固装置结构和液压系统建立模型,分析激振力对夹持液压系统压力的影响,提出了在夹持油缸回油路设置单向阻尼孔,达到稳定液压系统压力的目的。通过AMESIM对系统进行仿真,证实了激振力对夹持油缸压力的影响以及阻尼孔在稳定压力时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回油路设置合适的单向阻尼孔可以有效稳定夹持液压系统压力,从而可提高捣固装置的作业性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苏州地铁2号线对车钩缓冲装置性能的要求,确定了车钩连挂系统、压溃装置、弹性胶泥缓冲器等功能模块的形式和参数,并通过冲击吸能计算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
道岔线路在钢轨、轨枕和扣件轨等方面均与正线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道岔稳定作业时,其作业参数也应有别于正线。为研究道岔稳定作业所需的激振力,即稳定装置应当输出至道岔的激振力大小,首先要明确道岔的轨道横向阻力,但是因为目前无道岔稳定的施工经验可借鉴,通过类比方法,分析和计算出道岔横向阻力,并将稳定作业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通过道岔传递至轨枕的激振力大小。另外,还计算了道岔稳定装置各液压缸的工作压强,以保证激振力有效地传递至道岔。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预测铁道车辆运行时的转动噪音,必须掌握轨道以及车轮的振动特性。首先,通过冲击激振试验掌握车轮在设定位置的振动特性,然后在实际运行的铁道车辆车轮上临时安装加速度计(见图1),掌握旋转车轮的振动特性,并与冲击激振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由传动装置、驱动装置、偏心装置、花键轴及箱体等组成的新型机械式激振器,论述了其结构组成,推导了激振力的计算方程,并运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求解该方程。计算结果表明,当激振器从低频到高频变化时,激振力的最大幅值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桩柱式基础激振后应力波的传播特点,探讨了桩柱式基础反射波法检测激振及拾振的合理位置。通过讨论盖梁顶部竖向激振、桩柱结合部竖向激振、墩柱外壁竖向激振等激振方式在桩柱内形成的应力波特征,提出了合理的激振位置。通过行波分析,讨论了盖梁顶部竖向激振、桩柱结合部竖向激振时,桩柱式基础体系内的信号特点,并提出了合理的拾振位置和拾振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跨铁路站场的带高防护结构边箱叠合梁斜拉桥的涡振性能及抑振措施,开展1:50节段模型涡激振动风洞试验研究。试验分析风攻角(+3°,0°和-3°)以及防护结构对主梁涡振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综合测试水平稳定板、梁底稳定板、风嘴、改变防护结构透风率等气动措施对桥梁涡振性能的提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带高防护结构的边箱叠合梁涡振性能较差,3个风攻角工况均出现了大幅竖向涡激振动;防护结构以及断面本身较钝的外形造成了主梁的气动不稳定,考虑到其本身较明显的钝体效应,建议在断面两侧安装风嘴;采用风嘴+两道梁底稳定板的方式能显著提高主梁涡振性能;在安装风嘴的基础上,增大防护结构下部实心段的透风率能够较好的控制主梁涡激振动。  相似文献   

13.
以某城轨车辆用车钩缓冲装置为例,介绍了其结构组成,通过动力学仿真计算软件,建立了多编组列车模型,并进行列车的碰撞及坡道救援仿真分析,最终得到了车钩缓冲装置在碰撞及坡道救援过程中的作用力、缓冲器变形量及其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碰撞过程中,碰撞连挂面的车钩力及缓冲器变形量最大,沿列车纵向向两端面不断减小,车钩缓冲器、压溃管、防爬器依次逐级吸收冲击能量;在坡道救援工况中,制动速度对车钩缓冲装置的动力学性能基本无影响,增加车辆载重,其制动过程中车钩作用力变大,缓冲器行程增大。  相似文献   

14.
双分体式钢箱梁具有良好的颤振性能,但在常遇风速内易发生涡激振动。为研究双分体式钢箱梁的涡激振动性能及其抑振措施,以某跨径为658 m的双分体式钢箱梁斜拉桥为背景,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开展检修轨道与中央格栅等一系列独立气动措施以及多种联合气动措施对主梁涡振性能的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在常遇风速下,原始断面在5个来流攻角(α=0°,±3°,±5°)中均观测到大幅竖向涡激振动,需采取抑振措施来抑制主梁涡激振动,结构阻尼提升至1.48%时涡振振幅仍未满足限值要求,完全消除主梁涡激振动需将阻尼比提升至2.3%;2)优化检修轨道位置能有限减小主梁竖向涡激振动,减少幅度在12.8%~29.6%之间;3)在分体式双箱梁中央开槽处添加中央格栅能大幅减小主梁竖向涡振振幅,相较原始断面减少了60%以上;4)检修轨道与中央格栅联合减振效果不如独立添加中央格栅气动措施,但这2种气动措施联合稳定板能有效控制主梁涡激振动,且相较原始断面,主梁涡振振幅下降了78%以上,在此基础上对中央开槽的封堵率以及检修轨道与外侧斜腹板之间的间距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一种双分体式钢箱梁断面涡激振动抑振措施,使主梁竖向涡振振幅减少...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日本铁道综合技术研究所同时使用橡胶衬垫(橡胶缓冲器)及高黏度流体(硅酮橡胶)的衰减振动元件,开发了货车用的双作用式缓冲器。该缓冲器可以取代现有缓冲器,安装在集装箱货车上。对该缓冲器实施了定置激振试验、响应解析、货运站内试验线上的运行试验等,确认其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压电元件与支路在减轻铁道车辆车体弯曲振动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车体模型,通过激振试验确认了减振效果,并指出了今后实用化中需要解决的有关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地铁车辆通用技术条件》(GB/T7928-2003)标准解读(续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车辆型式与列车编组 7.3.2联结装置中应有缓冲装置,其特性应能有效地吸收撞击能量,缓和冲击。该装置承受的能完全复原的最大冲击速度为5km/h。 新增条文。原标准4.2条虽然提到“列车在以相对速度5km/h冲撞下不出现残余变形”,但没有明确缓冲装置的技术参数。目前不同车型的车钩缓冲装置所能承受的最大冲击速度差异较大,北京地铁目前大量运用的车辆基本仍为全动车.车钩缓冲器能够承受的最大冲击速度为3km/h。  相似文献   

18.
徐新梅 《科技交流》2001,3(1):45-47
本从激振装置、传感器的安装以及资料整理时的滤波三方面谈了频率在基桩检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国内外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应用情况的调研,研制了一种新型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并对其结构功能、总体设计参数及技术条件进行了说明.该车钩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结合天津地铁建立6节编组列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新型密接式车钩的曲线通过能力、直线上的最大承压能力以及起动、制动工况时车钩受力情况,并分析了缓冲器初压力对列车纵向冲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新型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能够有效改善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性能,满足地铁车辆实际运行中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铁路用养路机械捣固镐是铁道部产品认证的项目之一,对于捣固镐激振力的评测目前没有统一的检验方法和评价准则,但其作业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道床的质量,研究制定捣固镐激振力切实可行的检验方法是认证和检验工作的迫切需要。本文针对目前路内线路捣固常用的三种不同振动形式(偏心式、行星式、冲击式)捣固镐,进行了激振力评价指标及试验方法的研究,以供产品标准制定和产品试验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