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非线性双层规划的货运网络分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龙海  安实  毛科俊 《公路交通科技》2007,24(12):109-112,126
采用非线性双层规划理论构建多式联运货运网络分配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货物运输应该优先保证货主的利益,以及运输时间、成本的改变对货主决策的影响。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引入两个相关联的网络概念——运输网络和集计网络,上层为货主在集计网络上确定各种联运方案的货运量,实现集计网络流量的用户均衡,在进行决策时必须考虑下层承运者的路线选择所引起的路网流量的改变;下层为承运者根据上层的决策在其运输子网络中进行路线选择,实现运输子网络流量的系统均衡,并给出其求解算法实例。模型模拟了货主和承运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及其相互影响关系,解决了货主和承运者决策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旅客行为时间价值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海洋  周伟  王元庆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8):134-137,141
在旅客"理性经济人"的理论假定下,从旅客的选择行为出发,探讨基于最小费用和最大效用的时间价值模型构建方法,并着重就两模型的标定方法做深入研究,针对模型标定过程中出现的方程退化现象和存在的困难,提出简化的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并以甘陕运输通道为例,对旅客的行为时间价值进行模拟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3.
公路网车辆行为时间价值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国内外对车辆行为时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车辆行为时间价值计算方法--车型分类法.首先,对公路网上的车辆,按照其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车型3个标准进行组合分类.然后,构建虚拟路网,并对各类型车辆的路径选择行为进行选择性偏好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得到每类车辆选择各条路线的比例.最后,利用路线选择比例,通过建立交通方式选择数学模型,反算车辆广义费用,进而确定车辆的行为时间价值.车辆行为时间价值的计算对于确定车辆的广义费用,分析车辆路径选择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流分配的关键环节,并且是交通流分析与预测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目前水路运输碳减排的演化博弈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和政府之间,忽视了市场消费者在碳排放减少过程中的影响力。从市场消费者视角出发,引入货主为博弈主体,研究航运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货主的三方博弈过程,可以更全面的揭示航运业碳排放的博弈路径。为平衡航运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货主三方在碳减排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基于演化博弈理论,设定行为主体的行为集、概率组合及博弈行为等相关参数,构建航运公司、政府监管部门及货主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及动态复制方程。运用MATLAB仿真工具,求解该模型的12个平衡点,并对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三方博弈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研究演化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和机制,探讨得出各参数对系统演化结果产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随着低碳航运技术所产生的收益明显超越传统技术,政府开始采取更加主动的监管策略;(2)演化博弈过程中,各参与者的策略选择与其初始策略选择的概率密切相关,表明初始策略在策略演化中起到关键引导作用;(3)货主在政府和航运企业的双重影响下,成为推动航运业碳减排的关键因素;(4)航运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态度与其收益及政府补贴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指导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有必要对个体出行路径选择行为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研究,以期建立适用不同决策情景的模型。从出行行为的角度出发,以私家车出行者为研究对象,假设个体当前决策行为受参考状态的影响。在参考依赖理论的基本框架上,选取出行时间和费用两个影响因素建立单次出行的路径选择模型。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应用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对高时间价值和低时间价值类型出行者的模型参数进行标定。结果表明:对所研究对象进行分类之后,标定不同的模型参数能够较好地描述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2种类型出行者时间的损失规避参数和费用损失规避参数均大于1,出行者在时间属性和费用属性上都存在损失规避现象,损失会比等量的收益对出行者带来更大的心理效用;出行者对于时间的损失规避程度要高于费用的损失规避程度,即出行者对时间损失的敏感性更高;不同时间价值类型出行者有不同的损失规避系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路径选择结果。高时间价值出行者的时间损失规避参数比低时间价值出行者高,时间损失对其造成的影响作用较大。在费用属性上高时间价值出行者的费用损失参数会比低时间价值出行者低。  相似文献   

6.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过程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确保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加强危险货物的道路运输管理,在对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原因、危险货物运输监管过程中的各部门职责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政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精细化运输管理对策,强调用科技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跟踪与监控,从而完善现有的运输监管体系,促使我国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从"被动处理"向"主动预防"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货物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现有政策和资料的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从原因、目的、做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货物运输产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态势与具体要求,提出了基础设施改革、服务品质改革、科技创新改革、多模式协同改革等交通运输供给侧改革思路和具体任务,结合海口市"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发展现状,探究"十三五"时期海口市货物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旅行时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基于随机效用函数的Logit方式选择模型,探讨了我国公路旅行时间的行为偏好价值的计算方法,并提出了两套实际可行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9.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是道路运输管理的重要内容。为研究各类危险货物供需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首先确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边界,将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分为运力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建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因果关系图,探究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正负反馈关系;接着,引入危险货物供需系数,建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流图;通过建立主要变量方程,表示出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进行模型检验,包括真实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最后,对变量设置初始值,利用建立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动力学模型,探讨使危险货物供需系数的行为模式保持稳定的可行性策略。以广东省惠州市汽油运输为例,分析影响危险货物供需系数的主要因素,设置7种政策情境,运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运输车辆利用程度及货物运输效率可有效提高供需系数;增大运输车辆吨位数,调整危险货物运力结构能够改善供需情况,使供需系数提高;增大运力后,供需系数的行为模式趋于平稳;综合调控各因素对改善供需系数行为模式的效果更好。研究建立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系统模型能够有效模拟管理调控策略,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相关工作的改进与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科学合理地对配置多模式交通设施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效用平衡原理与平面设计原则,构建了一种融合多影响因素(费用、行程时间、行程时间可靠度、车内拥挤程度)和多种交通方式(自驾、地铁、停车换乘、公交车)用于分析出行选择行为的SP调查设计方法。采用一对一、面对面调查方法收集有效行为数据,利用离散选择理论定量化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探究了多模式交通网络中的方式选择行为,解析了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的感知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地铁的可靠度价值比公交车和小汽车的可靠度价值分别高59.8%和32.1%;公交车的车内拥挤度价值比地铁和停车换乘的车内拥挤度价值高26%和84%,表明出行者对不同交通方式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存在显著的感知差异性,感知差异性显著影响方式选择模型预测结果而应该在模型中被充分考虑;行程时间可靠度和车内拥挤度显著影响通勤出行者的方式选择;平均时间价值和行程时间可靠度价值分别为49.8,81.97元·h~(-1),出行者愿意增加超过50%的平均出行时间来避免过度的车内拥挤;定量化的支付意愿等结果可用于多模式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北京市开展多年的货运车辆抽样调查,总结了北京市搬家运输、混凝土运输、商品配送、油品运输、长途运输等典型货车运输链,分析运输规律,为城市中心区货运需求调查和货运运力配备需求测算奠定了基础.提出了货车运输链描述指标,并且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积极研究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加强货车运输链深入总结归纳,进一步提高相关信息及管理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充分发挥决策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管理现状的分析,借鉴美国道路货运市场管理的经验,从货运安全、效率以及市场行为规范3方面对完善我国道路货运市场管理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对于货运安全,建议从驾驶员、企业和车辆进行着力,在准入、运营、退出3个环节建立全面的安全监管体系;对于货运效率,建议推动甩挂运输的发展,促进货运车辆大型化,促进规模化、...  相似文献   

13.
将系统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区域综合货运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定量分析中,通过分析货运供需系统因果关系,研究货运需求、货运缺口、经济发展、运输投资等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的反馈环路。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流图,构建货运系统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分析了运输投资比例、产业结构等与货运生成总量及货运缺口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比例的提高,能有效改善货运供给能力的不足,使得货运缺口减小,促进经济的增长;第1、2产业对于货运生成总量的贡献较大,第3产业对货运生成总量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客货混行的高速公路,从服役性能、交通安全、运行效率、出行质量等角度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论证了高速公路客货系统分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界定了其基本内涵和技术外延,提出了客运高速、货运高速和客运货运混行的中国未来高速公路三大系统及其智慧运行模式,顺应成为面向未来的新一代高速公路系统。结合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将传统客货混行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升级为客货分置的新型基础设施,由此构建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客运高速、货运高速系统,有助于优化建设成本和投资,更有助于实现高速公路系统智慧化,提升运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水平,改善出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取得公路货运网络的规模经济,提出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来优化公路货运网络。针对已有运输网络设计模型中对运费函数和路径选择分析的不足,提出包含分段费用函数和最短运输路径选择的公路货运枢纽网络设计模型。通过实例计算,采用共同配送模式的公路货运网络中的货物周转量比采用传统的"点-点"网络模式中的货物周转量增加38.07%;而前者的干线公路运输费用却比后者下降了26.48%。结果表明,采用共同配送模式有利于实现公路货运网络的规模经济,文中提出的运输网络设计模型能较好用于公路货运网络优化中。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道路货物运输信用体系与治超工作相互关系的分析,在借鉴国内外治超有益经验以及相关行业信用体系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信用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就货运企业信用评级指标、流程以及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搭建道路货物运输行业信用综合评定体系框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发挥信用作用的治超新机制和对应措施,为当前的治超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完善公路主枢纽货运系统投资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当前我国公路主枢纽货运系统投资体制现状的基础上,对主枢纽的概念进行重新描述,并给出公路主枢纽货运系统的功能定位。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对系统要素按投资来源、投资方式进行了合理划分,在充分借鉴国外公路主枢纽货运系统投资体制的前提下,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主枢纽货运系统投资体制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对自然灾害或重大事件(如5.12四川汶川发生的8级地震;2007年末,2008年初之际,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雪灾等)引发的应急情况的运输物资保障问题,一些机场关闭,公路、铁路部分路段封闭,给人民群众出行和物资运输带来极大困难,交通应急运输需求显得更加迫切。以国外公路应急及运输保障的经验以及对我国建立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的启迪为依据,运用系统方法论,通过比较法,分析研究了我国公路交通应急运输保障的发展状况并深入剖析了我国在公路交通应急运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资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洛阳铁路枢纽调整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洛阳铁路枢纽存在的问题、能力利用现状以及枢纽的运输需求,得出洛阳枢纽能力紧张、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量运输需求的结论。结合枢纽自身特点,提出成环发展的规划方案,通过对运输能力计算表明,所提出的规划方案能缓解当前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The volum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reight transport in Asia has witnessed fast growth in recent decades. The resul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reight transport operations has become a major cause of concern. Intermodal transport has gained prominence recently due to its potential to offer door-to-door servic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odes of transport in the logistics chain, improved coordination and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odal interface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is development in Asia.The develop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requires transport links, nodes, and services. The development of dry port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could play a major role in promoting intermodal transport in Asia, including its twelve landlocked countries. Dry ports located in deep inland areas, as opposed to near the sea, would incorporate customs and other related facilities and rail links, as well as provide for transfer, transshipment, and distribution functions for cargo. By encouraging a modal shift, such dry ports would help to ease road traffic congestion and reduce emissions.This study reviews the status of intermodal freight transport in Asia from an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 It examines intermodal transport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dry ports in hinterland locations. This paper also reviews selected case studies of dry port development in Asia. Finally, we present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or the promotion of intermodal freight transport from selected Asian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policy options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