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阳至大连区间397km。乘务员实行轮乘制。选正、副司机各6名,在他们分别担当白班和夜班快车牵引任务时,进行疲劳测验。指标有视—运动反应时,寻找黑红数字时间,两位数表效率,闪光融合频率,脑电信号功率谱和疲劳主观症状询问。夜班乘务后,视—运动反应时延长,寻找黑红数字时间增加,两位数表效率下降;白班乘务后脑电信号α_1/θ比值减少,以及闪光融合频率在白班和夜班乘务后均有降低,这些都反应乘务后呈现一定的精神疲劳现象。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机车乘务工作的劳动特点,认为机车乘务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对作业者要求很高的工种,机车乘务员易于疲劳是职业特点决定的。文章从乘务工作特性、乘务员出乘时刻、作业时间、作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产生疲劳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作者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铁里程不断扩大,高铁与民航、公路客运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研究高铁客运市场营销策略,对于促进多元化经营、提高高铁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结合高铁客运市场营销工作实际,从加强高铁客运目标市场分析、明确高铁客运产品的市场定位、实行灵活的价格策略、拓展高铁车票分销渠道、实行灵活的促销策略、深化全员服务营销、建立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等7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速旅客列车乘务员劳动条件与疲劳症状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铁路为了适应广大旅客的要求及与现代化交通接轨,陆续增开了提速列车,将旅客列车的速度由原来的80~90km/h提高到140~160km/h。为了了解提速后列车乘务员的劳动条件及疲劳情况,开展了对南京开往上海、杭州的3趟旅客列车车厢内噪声、振动与微小气候、空气质量以及乘务员疲劳自觉症状调查。结果显示:列车提速后,车厢内温度、湿度、风速、新风量、CO、CO2、细菌总数均为合格,少数车厢后端噪声稍有超标,振动普遍高于人体全身振动暴露的舒适性降低界限和评价准则,乘务员身体疲劳自觉症状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列车乘务员在工作过程中既要完成服务旅客的任务,又承担着确保列车安全运输的责任,这就需要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而现有的劳动保护及防病工作侧重于机体疾病的防治,通过改善工作环境、优化制度建设、强化健康宣传教育与培训、开展心理咨询和进行健康评估等综合性干预措施,以达到改善列车乘务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高速铁路司机行车前疲劳状态进行检测,可预防疲劳驾驶,保障行车安全。为此,设计开发了高铁司机行车前疲劳检测系统。检测了高铁司机的心率变异性、闪光融合频率、血氧、血压、呼吸、体温等心理、生理指标,并调查主观疲劳程度和出乘前一晚睡眠时间,获得了180人的有效数据。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综合疲劳指数,并验证综合疲劳检测模型的拟合度。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CART决策树算法,将综合疲劳指数分为4个等级。系统可在5 min内完成全部检测,即刻出报告,可防止高铁司机疲劳驾驶,并促使他们出乘前注意休息。系统附加提供按摩放松操作和保健知识推送,同时建立个人档案,以便长期监测司机疲劳状况。  相似文献   

7.
针对调度指挥方面对高铁调度安全的现状及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分析,提出高铁调度安全对策,旨在通过寻求高铁调度安全的策略,提高高铁调度在高铁运营管理中科学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皇岛至沈阳线投入运营以来,中国铁路进入了发展客运专线时代。当2004年中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一经颁布,中国铁路迅速进入高速发展建设时期,中国客运专线的规模将在2012年达到1.3万公里,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铁路的高速发展不仅冲击着新世纪以来人们交通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铁路发展中带来的创新理念也打破几十年来的铁路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一系列的生产劳动组织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高铁客运乘务员队伍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业务水平不精、身身心健康不佳等问题,分析成因、找准症结,提出加强思想教育、深化职业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应对措施,旨在有效提高高铁客运乘务员队伍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运用信息论、人类工效学基本理论^「1」,对机车乘务员思维信息干扰给铁路安全带来的作了工效学方面的理论分析和思考,以试图探索排除机车乘务员思维信息干扰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混凝土新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目前国内普通优质水泥(比表面积为300~350m2/kg),替代欧洲标准的超细水泥(比表面积为500~600m2/kg),使高速铁路以及客运专线使用的混凝土早期强度在16h内达到了48MPa,达到了引进产品的要求,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耐久性等指标优于用超细水泥做原材料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日本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在设计、建设北陆新干线时采用的高速铁路噪声预测方法,是根据高速铁路噪声的特点,按车辆下部噪声、构筑物噪声、集电系噪声、车辆上部空气动力噪声分别计算后合成,预测受声点处的噪声级。该方法对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的噪声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路基病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铁路路基受列车荷载及自然条件的影响,易产生病害。根据我国已建高速铁路路基病害情况,分析了路基基床病害中翻浆冒泥、基床下沉、外挤等现象的形成机理;指出了目前高速铁路路堤边坡及路堑边坡在施工方法、防灾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剖析了造成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刚度差异、地基基础不良、压实质量不足、施工计划安排等方面,并提出预防及治理路基基床病害、边坡冲刷溜塌、过渡段不均匀沉降的基本原则及主要措施,这些对我国高速铁路路基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利用侧向双轴拉-压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建立隧道线路底部结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基于MIDAS GTS NX三维有限元分析平台,以武广高速铁路某双线隧道线路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围岩-隧道衬砌结构-线路底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研究隧道线路底部结构轨道板、混凝土支承层以及仰拱填充层动力响应特征与疲劳损伤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列车振动荷载在隧道线路底部结构内产生的动应力属于侧向双轴拉-压应力状态;隧道线路普通段底部结构疲劳寿命主要取决于轨道板,其疲劳寿命满足设计使用年限要求,而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的疲劳寿命则同时取决于轨道板和仰拱填充层,其疲劳寿命均少于60 a,达不到线路设计使用年限要求;隧道端部线路底部结构是隧道使用寿命设计的关键性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铁线路引入航空枢纽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国家发改委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多地开展了机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分析明确杭州萧山机场的发展定位,预测未来萧山机场旅客吞吐量;基于萧山机场航空客流腹地,研究确定萧山机场高铁站合理吸引范围和旅客高铁与航空客流换乘比例,预测机场陆侧客流各集散方式客运量,分析杭州萧山机场高铁站客流。可为区域内类似机场高铁站客流分析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GPS-RTK技术在高速铁路施工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GPS-RTK技术及其在津秦客专施工测量中的应用,并对在高速铁路施工测量中应用GPS-RTK技术的优势、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区的高速铁路受施工、堆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路基和桥墩可能发生位移,这不仅威胁高速铁路行车安全,而且要纠正这种位移(纠偏)十分困难。现以某高速铁路K45路基发生横向位移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产生路基偏移的原因,研究探索影响纠偏的各个因素,通过6次整治方案的调整,实现了路基的纠偏。最后提出高压旋喷桩进行纠偏整治的关键要点,为软土地区桥梁桩基纠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出高速铁路快运产品的运输组织对策,采用文案调查、市场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结合国外高铁快运的经验与启示,分析国内高速铁路要承担快运产品所面临的问题,从运输组织角度,对高铁快运列车开行方案、运输方式、运输产品实现方式展开探讨。面对快运产品的多样化,提出与之匹配的灵活多样的运输组织方式,并给出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运输组织对策,即合理安排运输方式,适当改造既有客运站设施设备,加快批复建设高铁快运物流基地,尽快研发投产高铁快运专用动车组列车,加快高铁与物流企业的经营合作。  相似文献   

19.
晋中南重载铁路与京沪高铁在山东泰安地区交叉,其上跨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存在影响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风险,而下穿京沪高速铁路方案,其线路在交叉处北临大汶河,设计的路肩高程低于大汶河百年洪水位。如何使晋中南铁路设计既满足铁路防洪要求,又避免重载列车运营时的动应力对高速铁路桥墩产生不利影响,是两线立交方案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提出采用路堤式U形槽下穿京沪高速铁路的方案,解决了上述关键技术问题,使得方案顺利通过技术审查并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铺设无砟轨道的高速铁路,国内外尚无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黄土的湿陷变形特性,加大了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沉降,影响铁路的稳定性、安全性等。本文结合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工程实践,对综合勘察和路基、隧道、桥梁的关键设计技术创新进行总结。研究结论:在黄土勘察中引入"松软土"的概念,补充完善《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国内外首次采用埋入式连续桩板路基结构,解决了基底下部厚层黏性土的长期蠕变引起路基下沉问题;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设计原则和安全、快速、经济的施工方法;在高烈度震区长联连续梁上采用4组双向式钢轨伸缩调节器设计技术,在渭南北站采用350 km/h通过式车站桥梁与无砟轨道无缝道岔群一体化设计技术。这些创新技术成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土建工程成套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