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电设备》2008,25(2):I0011
国家海洋局2月21日正式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海洋油气勘探、海水淡化设备以及深海载人潜水器应用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事》2016,(4):77
深海是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热点领域,也是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无论是探索深海科学奥秘,还是开发海洋战略资源,都离不开海洋高技术的支撑。近几年,在国家海洋局的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技中心等科研机构联合完成了多项深海潜水器的开发与研制。7 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3.
亢峻星 《中国造船》2003,44(Z1):121-125
近年来,深海石油作业被认为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前沿阵地.随着海洋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人们现在已越来越向深海挺进.在墨西哥、巴西、北海以及西非等地区从深海钻井获得了大量的油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当然深海钻井困难很大,不利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介绍深海钻井水下设备.  相似文献   

4.
在“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战略背景下,智慧海洋工程开始向深海推进。新概念海洋装备逐渐向全海深、多学科、精细化、智能化、小型化和低能耗方向发展。智能材料是一种集感知、驱动和控制为一体的新型功能材料,以此为基础的深海执行器和海洋仿生机器人是近年来海洋科学技术的前沿之一。目前,基于智能材料的深海执行器和海洋仿生机器人的深海工程化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本文对现阶段国际上常见的智能驱动材料的结构属性和驱动机理进行了介绍,综述了基于智能材料的深海执行器和海洋仿生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了实际深海工程化应用所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深海采油平台发展现状和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逐渐向深海推进,深海采油平台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国外平台建造海域最大水深已达到2 000多米,我国未来5~10年海洋石油开采海域水深可能达到500~1500m,建造深海采油平台势在必行.因此,及早了解国外深海平台的建造和使用情况,探讨深海平台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了国外深海采油平台的发展现状,阐明了不同形式深海平台的特点和设计中需关注的问题,指出了不同形式深海采油平台的一些优点和不足,对我国深海采油平台的建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汪品先简历     
桑史良  倪明 《航海》2012,(2):6-8
汪品先,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生,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7.
李佳佳  刘峰  马维良 《船舶工程》2020,(2):I0023-I0029
21世纪以来,全球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科技驱动日益强劲,海洋开发装备呈现高质量发展趋势。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入应用,智慧海洋成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角逐“高地”。作为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装备之一,海上无人系统装备综合运用了现代工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实现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  相似文献   

8.
曹惠芬 《中国造船》2005,46(Z1):77-82
本文首先阐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海域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对世界深海油气钻采装备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我国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的发展现状和差距进行分析,指出加快发展我国深海油气钻采装备,是推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减缓国家能源危机和我国参与国际大洋开发竞争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船体及海洋平台用钢板获得了美国、英国、德国、挪威、韩国、中国等九国船级社工厂认可证书,深海平台用钢板获得了英国EN10225A工厂认可证书和美国石油协会API体系认证;法国船级社颁发一类工厂认可证书。湘钢在国内率先开发了"低碳当量、低焊接裂纹敏感系数新一代海洋平台用钢板",并主持编制了《海洋平台结构用钢板》行业标准。"超厚耐蚀海洋石油钻并平台钢板"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60~100mm超厚高强度高韧性海洋石油钻并平台用钢板"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0.
<正>日本政府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发一种潜深可达12 000 m的载人深潜器,目的是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报道称,该深潜器被命名为"深海12000"号,由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海洋工学中心主任矶崎芳男负责,日本政府的文部科技省进行全面支援。据负责人介绍,世界最深的海沟在东京都小笠原群岛东南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可达10 911 m。目前,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深海6500"号潜器只能潜到6 500 m的深度,而正在研发的12 000 m深潜器将有望实现前人未有的超深海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走向深海,从深海发力。深海是地球上唯一未被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广阔区域,有着无限的开发潜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这一年,原国土资源部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向地球深部进军,全面实施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三深"战略,力争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及大洋极地科考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2.
通过简要介绍三种深海海洋平台的专利概况,初步分析了其各自具有的特点,并结合国内深海海洋平台的开发模式、进度等提出有关知识产权方面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航海》2010,(3)
<正>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工程大会·中国2010——探讨全球海洋油气开发随着全球油价的飙升,国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深海海洋油气勘探与开采成为全球新能源开发的热点。"世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与工程大会"敏锐捕捉到了国际深海油气市场机遇与挑战,力邀众多国内外海洋石油设计制造单位参与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14.
深海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深海开发对我国海洋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介绍了几种主要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包括深海钻采平台及辅助装备、水下工程装备、深海运载与作业装备、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等,并对国际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崔燕 《中国船检》2009,(11):62-65
2002年7月7日,随着"南海奋进"号FPSO成功地用于南海珠江口西部海域的文昌油田,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宣布,文昌油田正式投入商业生产.作为海洋开发项目的关键设施,"南海奋进"号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船舶深海停泊技术,即使在强台风等恶劣环境中也能保持岿然不动、安全作业.她的成功建造,无论对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还是造船业,都是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邓禹 《船舶工程》2021,43(2):前插3-前插10
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为背景,探讨了深海输液管道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脐带缆和海洋立管为分析载体,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深海管道中的应用,为未来非金属海洋管道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丛河 《航海》2002,(4):10
一只长着蜘蛛般腿、腿长20英尺的奇异生物最近被深海潜艇拍摄发现,它生活在海面以下三英里处冰冷、漆黑的世界里。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的一位研究人员迈克·维基奥内说:“我称它是一只神秘的鱿鱼,它与我迄今为止所看到其它任何鱿鱼不同。”作为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维基奥内说,尽管发现这只鱿鱼的唯一证据是来自潜艇潜入深海时拍摄到的照片和视频图像,但这些发现是具有说服力的,因为来自全球四个国家的八  相似文献   

18.
李晓川 《中国船检》2013,(5):98-100
2013年4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及:"在海洋可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强调因地制宜地发展海上风电,引导风电场布局逐步向深水远岸推进。"此前,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指出,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十三五"期间中国提出了"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的海洋战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即是"深海进入"的重要装备,其核心部件载人舱的材料选择、设计标准、制造工艺以及结构安全评判就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论文针对超高强度马氏体镍钢C250制造的载人舱缩比结构模型,进行压力筒静水压力测试;并对结构应力、极限载荷和体积收缩率进行测试,以研究超高强度马氏体镍钢应用于深海载人舱的设计、计算与制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国外深海技术发展研究(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淮 《船艇》2006,(1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海洋不仅是自然资源的宝库,也已成为军事大国炫耀武力与展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广阔天地。在世界许多国家积极向海洋挺进,大力发展海洋技术特别是深海技术的今天,我国也清醒地认识到深海大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适时提出了新世纪国防和国家海洋战略、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发展战略以及深海重大科技工程的发展规划,这为我们大力发展深海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报告旨在密切跟踪国外深海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对国外深海技术的深入分析研究,为我国开展深海重大科技工程、实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战略和实现海军武器装备跨越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情报支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跟踪了解国外深海技术的发展水平、现状和趋势,充分认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真正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对于我国深入开展深海重大科技工程的研究、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海军武器装备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