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石渣在振动压实过程中永久变形的动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振动压实成型系统,对石渣在压实成型过程中永久变形的控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的研究。由理论分析,得到了可以通过石渣形成结构过程中抗力的变化来控制其永久变形。利用动力学理论和自动测试技术,对石渣的成型过程进行了实时测量,通过监控其动力响应的变化来识别其抗力的变化,并与实测的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为现场控制石渣路基的永久变形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设计了SMA-13、SAC-13和AC-13 3种沥青混合料;用马歇尔击实成型了4%、7%、10%和13%4种空隙率的3种混合料试件,并用APA进行了浸水车辙试验;利用浸水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和8 000次永久变形指标分析了3种混合料不同空隙率下的水稳定性,并建立了空隙率与8 000次永久变形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沥青混凝土路面芯样的抗车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LWT车辙仪对某高速公路路面钻芯试件和室内成型试件开展抗车辙性能研究,评价不同沥青层面的抗车辙能力;根据试验结果,分析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及室内成型试件与室外施工成型试件的性能关系。结果表明:室内成型试件的抗车辙能力要强于施工成型试件,对于上面层前者可以达到后者的1.25倍左右,中面层和下面层可以达到3倍左右;数据分析同时表明: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对不同沥青层面的抗车辙性能有较大影响,空隙率-试件变形每毫米所需要的荷载作用次数(RN)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当空隙率为4%左右时,抗车辙性能最好,这和美国WEST TRACK试验的结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排水沥青路面车辙变形规律,通过室内连续加载试验,分析排水沥青路面混合料的车辙变形以及路面整体结构的车辙变形。同时采用有限元模拟沥青路面高温车辙变形情况,分析多孔沥青路面上、中和下面层车辙发展规律,并结合试验段,采用路面全厚度结构连续加载试验进行排水沥青路面整体结构车辙变形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车辙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几种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车辙试验 ,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了对比分析 ,发现采用这几种级配及改性沥青的混合料都满足动稳定度要求 ,而只有结合永久变形才可以比较出最佳方案 ,建议在车辙试验的评价指标中引入永久变形指标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影响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各种因素,分析了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形成机理,并对控制沥青路面产生永久变形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为我国今后合理制定沥青路面控制永久变形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准确预估车辙量,有效指导沥青路面结构材料设计,在充分调研山西省3条典型沥青路面车辙数据的基础上,对由同济大学提出的经验分析法车辙预估模型进行验证,并对该预估模型涉及的车辙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预估模型得到的面层各亚层车辙预估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但预估得到的沥青路面车辙总变形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祁临高速公路偏差15.8%,离军高速公路偏差仅为9.0%;车辙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路面温度对于车辙变形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于SMA混合料,准确地设计矿料级配非常必要.因为其路用性能,尤其是抗车辙能力,主要归功于混合料中粗集料所形成的石-石嵌挤结构.该文论述了一种基于贝雷法的SMA配合比设计过程,研究了16种不同的沥青混合料,包括6个矿料级配和3个沥青用量.通过对成型试件的体积参数进行分析,发现粗集料用量对VCA和VMA两个指标影响较大.当粗集料的设计密度为干捣实密度的95%~105%时,粗集料可以形成很好的石-石嵌挤结构.试验结果表明,SMA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能力;同时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和蠕变试验的变形应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沥青路面分层永久变形测试方法和设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沥青路面永久变形产生于各个路面结构层,尤其是各沥青层。本文开发出高精度的分层车辙仪,由上沉降板、下沉降板以及两板之间的位移传感器等构件组成。分别修筑了普通沥青和RA改性沥青试验路,利用分层车辙仪测试了各沥青层的永久变形,并给出了测试方法和测试步骤。结果表明,分层车辙仪用于测试各沥青层的永久变形比较可行,RA改性沥青路段的永久变形比普通沥青路段的永久变形小,改性沥青可以明显地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10.
路面接触非线性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考虑荷载作用下,沥青路面面层之间以及面层与基层之间,实际上可能处于接触状态。本文采用有限元技术对路面的接触非线性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高速公路的现场试验,比较表明,接触模型比层状体系模型更适合描述路面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1.
曾志强  郭志宇 《公路工程》2010,35(2):138-139,155
采用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方法,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MARC,对土-箱基础-框架结构相互作用的接触面效应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接触面效应后,结构柱子上的弯矩、剪力、轴力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韦彬  唐皓  熊春龙  李伟雄 《公路》2022,67(2):48-53
高温永久车辙变形是深汕合作区公路沥青路面的长期路用性能、行驶舒适性和服役水平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通过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确定沥青路面车道轮迹横向分布范围确定了沥青路面荷载高频作用的宽度范围,采用ABAQUS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研究传统沥青路面结构剪切应力和竖向压应力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确定了沥青路面永久变形发生的敏感结构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评价砂砾石、黏土混合料的压缩、固结特性,利用不同配合比下的砂砾石混合料和改进的试验仪器进行试验,分析了砂砾石基层材料的单位沉降量、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以及孔隙比与压力的关系,为此类结构的路面设计或路面结构的非线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对国内外室内车辙评价指标进行评述,通过4 h汉堡车辙试验分析了不同车辙评价指标的准确性,认为动稳定度DS能有效评价室内1 h的车辙试验,并提出应根据车辙试验初始变形对稳定度指标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6.
采用蠕变力学方法分析了车道荷载横向分布对路面车辙变形的影响。首先利用正态分布对车道内荷载的横向分布进行简化,得到了不同车道横向分布系数下车道断面上不同位置的荷载作用次数系数。然后提出了典型路面并测定了实际温度下的路面材料的力学参数,并对计算荷载及荷载作用时间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最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横向分布系数及不同荷载作用次数下的路面车辙变形进行了计算。通过计算分析得到了不同车道荷载横向分布系数下车辙变形永久变形比及隆起系数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7.
沥青混合料由集料、沥青胶结料和空隙组成.沥青混合料体积90%由集料构成,集料所形成的结构主要取决于集料的粒径分布及其形状.该文提出了基于集料级配理论的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并以此来表征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球体填充理论的计算方法.参数包括:一级结构下的空隙率、一级结构的破坏因子和沥青胶结料在骨架结构的分布情况,它们可用于评价骨架结构的承载能力.采用骨架结构模型对几种不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能力和水稳性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和室内外试验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建立的骨架结构模型可很好地用于判别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依据经验选定OGFC目标空隙率的传统级配设计方法的不足,结合CAVF法选择不同的目标空隙率参数进行OGFC混合料级配设计优化,通过设定不同的空隙率参数设计不同的级配,探究其路用性能变化。同时针对OGFC混合料长期水稳定性能不佳的问题,在级配设计过程中采取了4种不同的抗剥落措施,据此对其改善长期水稳定性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CAVF法设计的OGFC混合料几项关键指标均满足要求,但不同空隙率参数下的级配性能有明显的变化,设计时应考虑不同的空隙率参数进行比对优选。从改善长期水稳定性能的效果来看,添加消石灰或者Zycosoil抗剥落剂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BRT沥青路面结构在温度场和公交车移动荷载联合作用下的永久变形特性,依托兰州BRT沥青路面工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模型,通过Fortran语言编写用户子程序,引入夏季BRT道路实际温度场,研究了夏季BRT重复荷载作用下温度场与车速对路面结构永久变形的影响,并解释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夏季BRT沥青路面结构易发生失稳性车辙;相较于BRT车辆作用的频次,温度对沥青路面永久变形的影响更大;上、中、下面层的凹陷和隆起变形均随车辆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且不同行车速度下,中面层的变形值大于上面层和下面层,为延缓BRT沥青路面结构永久变形的产生和发展,应在合理提高公交车车速的同时,重点关注中面层的抗变形能力,并加强面层之间的黏结力。  相似文献   

20.
轴承接触受力以及刚度计算是一个非线性力学问题,文章基于修正的Palmgren模型对圆锥滚子轴承的滚子接触力和接触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所有滚子的接触力、力矩以及其对轴承内外圈造成的接触变形的计算和叠加,推导了圆锥滚子轴承的刚度模型。为了验证模型,建立网格数量多、精度较高的圆锥滚子轴承有限元模型,计算了滚子以及外圈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对有限元计算结果接触力和接触变形量的提取,识别了轴承刚度并与文章所建立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