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周边施工作业导致既有线路隧道结构受损或影响行车安全的事故频繁发生,因此需加强对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设施安全和运营安全的各类施工作业行为的管理。方法:以贵阳市某新建地下过街通道近距离上跨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和4号线施工项目为例,介绍了安全保护方案,确定了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控制标准;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模拟施工工况,分析新建地下过街通道施工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的变形和内力影响,并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进行了安全保护专项监测。结果及结论:新建地下过街通道基础采用暗托梁+桩基结构,以及跳槽开挖反压施工措施对既有轨道交通结构进行保护;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后,既有轨道交通结构变形值小于控制标准值;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施工作业安全管控中,采用精细化设计、现场施工控制及安全保护专项监测等措施能够保障既有轨道交通的结构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2.
地铁主体结构变形监测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多个城市已建成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进行调查,分析地铁工程在建设及运营期间主体结构变形的原因和特点,总结其变形规律,预测变形发展趋势,找出变形的突出部位和监测要点,为地铁的运营监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希望借此能引起地铁运营管理者对主体结构变形监测的重视。 研究结论:城轨交通工程在运营期间,主体结构普遍存在变形的问题,有必要对主体结构变形进行监测,动态掌握结构变形情况。选择代表性部位进行沉降、水平位移、收敛等变形监测,对变形较大的地段及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确保运营安全,对保障安全运营是非常必要的,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结合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情况及安全风险特点,简要介绍国内地铁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详细论述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及模式,包括涵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控责任体系、设计阶段风险分级标准和专项设计及审查论证体系、施工阶段安全风险监测管理模式及预警响应体系,风险管控咨询保障体系、政企互通多层协调的安全风险协调机制。介绍北京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施工安全风险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近年来取得的风险管控成效。  相似文献   

4.
以南宁市轨道交通3号线下穿既有1号线为背景,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施工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多方联动应急组织管理措施,优化盾构施工方法,全程跟踪监测数据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技术参数,确保盾构下穿过程中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安全和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国内14个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第三方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工程变形的规律,明确不同监测项目的变形值分布形态,分析工程支护结构、周边地表和环境对象的变形特点,认为工程变形受设计因素、地质条件、环境条件和施工管理与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给出变形控制指标确定的基本原则。研究成果可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变形控制指标的确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徐州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车辆段基坑开挖施工为工程背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卸荷回弹变形进行动态再评估;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基坑施工对下卧地铁隧道的工程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地铁隧道的上浮变形,确保了基坑及下卧地铁隧道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7.
地铁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估是地铁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南宁地铁2号线岩溶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在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展现和分析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分布,进行隧道穿越区域的岩溶塌陷风险评价;针对不同岩溶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根据施工信息和监测信息在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上进行地铁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进而采取不同防治措施,以及进行隧道安全预警预报。基于BIM与GIS结合应用的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综合考虑了地铁隧道结构模型宏观地理环境,可为地铁隧道结构安全预警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以西安地铁2号线安全保护区内施工的南门广场改造提升项目及南门隧道工程为依托,对永宁门车站及钟楼站—永宁门区间隧道进行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证明自动化监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代替传统测量手段应用于地铁结构的安全监测。研究显示,受上覆土体开挖的影响,盾构隧道会出现隆起及竖椭圆受力变形。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建设项目规模及数量的不断增加,项目的实施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大。根据相关规范要求,需要对轨道交通结构的安全进行评估,然而,目前没有统一的安全评估咨询费计费标准以及统一的安全评估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在参考国内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对外部作业项目类型、工程的复杂程度进行详细分析,设置了相应的计费影响系数,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评估咨询费计费标准,标准的建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根据外部作业项目影响等级界定了安全评估主要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安全评估主要工作流程。研究成果已在成都市的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评估工作中推广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该类项目的建设管理风险和工程投资概算。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安全问题,通过调研,具体对38起地铁施工安全事故相关案例进行解剖,总结已建地铁所发生的各类事故经验教训,分析地铁工程的风险来源、性质、发生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轨道交通建设施工安全的相关建议,旨在减少或避免轨道交通工程类似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铁隧道工程施工事故多、风险大的特点,以武汉地铁矿山法区间隧道为例,对地铁隧道施工风险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以风险评估理论为基础,以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为手段,通过对地质信息、施工信息和监测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对地铁施工的风险进行综合预测预报,并及时反馈,以减少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盲目性,降低隧道施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国城市地铁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网络日趋复杂,新建线路施工将不可避免地对既有线路产生扰动。本文以南宁地铁2号线东延工程出入场线于泥灰岩地层近距离上穿既有正线成型隧道为背景,对上穿既有结构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在盾构机掘进前后对夹层土体进行深层注浆、下部隧道搭设扣件式满堂支撑体系、施工过程动态调整掘进参数,以及全周期不间断风险监测等多种措施,有效保障了上部隧道的顺利掘进以及下部成型隧道的结构安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盾构工法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地铁隧道和部分铁路隧道的主要施工方法,GIS+BIM技术的应用使得盾构机的工作过程以及施工隧道现场状态更加形象直观。目前,盾构机远程监控管理系统正在向着管理信息数字化、机器参数图像化、决策系统智能化的方向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保障盾构施工顺利进行的有效工具之一。盾构施工监测预警系统是一种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远程数据传输功能的数字化系统,可实时监控盾构机掘进状态。此外,可利用3D GIS+BIM技术模拟盾构施工的地层条件和现场环境,同时与施工过程中的盾构机全站仪系统数据相链接,形成一套动态的4D施工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盾构虚拟隧道及场景的漫游,沿线建构筑物位置信息提醒,盾构机位置偏差预警、报警及盾构推进状态的可追溯功能,可以为地铁隧道施工项目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盾构掘进参数的总结与分析对后续工点及线路施工的安全风险管控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弥补隧道监测数据缺失导致信息丢失的不足,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价地铁隧道结构健康状况,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对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运营地铁的结构健康监测数据进行压缩和重构,减少对原始监测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压力,以提高获取的地铁健康相关数据的信息完备与可靠性,为隧道结构健康安全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运营地铁隧道安全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在获取完备数据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性视角,采用云推理综合评估运营地铁隧道的可靠程度,以及时掌握运营地铁的安全状态,并找到影响其可靠性的关键风险,从而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最后以武汉地铁2号线长汉区间监测点的累计沉降作为数据样本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压缩感知能使监测数据重构以获得完备数据,再利用逐级云推理得到安全风险等级云图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5.
为确保地铁双线盾构隧道长距离平行下穿既有建筑物的安全,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模型,获得施工过程中地铁盾构隧道所引起的该建筑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影响范围,并提出针对性的监测方案。结果表明:(1)根据理论计算及实际监测,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建筑结构的影响范围为隧道上方及两侧20 m横向范围,因此应对该范围内的建筑结构进行重点监测;(2)为降低由于盾构施工造成的地层损失,及时对区间下穿既有建筑段下方隧道拱部管片外侧地层进行二次注浆加固很有必要,通过监测可知,该建筑结构最大绝对沉降值约为9.5 mm,最大差异性沉降值为10.5 mm,均满足评估单位给出的安全指标;(3)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实时掌握建筑物的变形数据,通过调整盾构推力、土仓压力、掘进速度等掘进施工参数,最大程度降低对既有建筑结构的扰动。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武汉迎来地铁建设的高峰。武汉地处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地基承载力差,地下水丰富,承压水位高,深基坑施工风险大。通过对武汉地铁典型深基坑案例介绍,分析了武汉地铁施工的主要方法及存在的重大安全风险,提出了地下水控制的若干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工程地处天津城区,地质情况复杂。土质松软,自稳能力极差,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属于典型的软弱富水地区。盾构隧道下穿天津站铁路股道,加之接收井紧邻京津城际铁路,安全风险任务重。盾构接收时容易发生突发性的灾害,直接威胁施工人员、设备和周边环境的安全。针对天津地铁隧道所处的复杂地面环境和地质环境风险,通过采取水平注浆和冷冻法对盾构井土层前期加固,在盾构推进过程中的监控量测、盾构姿态控制、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措施,接收时采用明洞接收箱接收工艺,安全通过重大风险源,顺利完成盾构接收,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整体效率,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管控的科学决策、精准施策,以青岛地铁为例,通过建立一体化安全监控平台,集成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盾构/TBM监控、教育培训、应急资源管理、视频监控等业务系统,实现各业务之间的数据共享及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增强协同联动,为多线网地铁建设信息化的更新升级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是国内首个"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轨道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为技术支撑的新型轨道建设安全管理模式及思想"创新应用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案例.该系统是由安全监测和风险管理子系统、远程视频监控子系统及工程项目管理子系统等组成.通过信息化系统的实践,实现了地铁建设安全管理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20.
: 自动化监测系统主要由硬件系统及软件系统构成,具有自动化数据采集、连续监测、变形数据分析、成果评价、远程控制、信息发布管理等优点。在昆明地铁4号线东大盾构区间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盾构区间工程中,监测系统对施工进行实时监测、监测数据实时分析、快速反馈信息,指导盾构下穿施工,并且保障了新建盾构区间的顺利贯通和既有地铁3号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