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齐万青 《公路》1996,(7):42-43
@传统直热式节能工艺目前的沥青拌和场(站)大部分仍为燃煤直热式,其能耗较高,1987年我们研制烟道余热与太阳能预热沥青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主要方法是:①沥青池上部用塑料膜罩上既防雨又可提高地内温度,便池内沥青达到自流温度,利用沥青油与沥青锅高差在沥青池与脱水锅之间设沥青自流管;②沥青锅到沥青地这段管道为烟气包裹,从沥青地墙到沥青池内烟气通过无缝金属管排出,并有阀门控制Z③在沥青池内制作一个集热器,沥青在集热器中通过预热达到流体状态,通过大管径自流管(dil59rum)流人脱水锅。达到利用太阳能与烟道余热预热…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目前各类公路沥青场站建设现状与传统设计模式的分析,结合介绍沥青局部快热技术的设计特点与实用效果,提出了对各类不同用途,规模,形式的沥青场站建设与改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公路建设中测定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含量一般的都在用溶剂抽提法,由于抽提法使用有毒的化学试剂(三氯乙烯)长时间使用对人体有伤害,还有它测试时间长,无法适应拌合站大批量连续生产和更快质量管理,对此使用燃烧法测定沥青含量可以满足以上要求,可靠地测定试验数据及时的调整。对此,对两种试验方法 (抽提法和燃烧法)在实用性与经济方法做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常见的沥青拌和厂(站)和沥表储库中供热系统设计和热源设备造型的关键-系统的热负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沥青混合料有效压实时间的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河南省许漯高速公路沥青面层施工有关实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面层厚度(摊铺厚度)、碾压温度、风力、气温(下承层温度)、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沥青混合料有效压实时间的影响,得出面层厚度和初压温度对沥青混合料有效压实时间有重要影响的结论,且分别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和对数函数关系,对沥青面层施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彭 《华东公路》1993,(5):77-82
树脂系聚合物是沥青材料改性的主要掺加料。考虑了树脂材料与石油沥青的相溶性,最常用的是能够热塑的树脂材料,加入热沥青后,经过热力和机械搅拌形成均质的树脂-沥青材料。它即改变了基准沥青的组分比例,又改善了基准沥青的某些性状,使之更适用道路沥青面层,本文有选择地介绍了聚乙烯(PE),聚丙烯(PP),乙烯-醋酸乙烯脂共聚物(EVA)和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SBS)四种国外常用而且国内已在试用的树脂材料  相似文献   

7.
姜云焕  胡春年 《公路》1996,(9):34-36
关于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以下简称为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标准及试验方法,现介绍日本道路协会最近新修订的“沥青路面铺装纲要”(199年公布)第四章第5节中的相应内容,以适应大交通量路面及桥面铺装层对改性乳化沥青的需要。改性乳化沥青标准,原是日本乳化沥青协会的标准,即JEAAS(JapanEmulsifiedAsphaltAssociationStandard),于1984年公布。这次道路协会在JEAAS的基础上修订,详见表1。表中所列检测项目,除粘韧性、韧性及灰分三项外,其它各项与一般乳化沥青的检测方法相同,不再赘述。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标准与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鹏  黄卫东  李淑明 《上海公路》2013,(1):55-58,14
高寒地区修筑的道路在冬季因常常发生路面结构的温缩开裂破坏,这种低温开裂破坏带来对路面质量、行驶舒适性与路面美观的不利影响,而实践证明沥青材料自身性能对于防治破坏的发生至关重要。为解决低温开裂造成的路面破坏,通过BBR(弯曲梁流变)试验和TSRST(约束应变温度应力试验)对不同沥青材料进行评价分析,并结合施工、经济方面因素,力图找出在高寒地区最为适用的沥青材料。  相似文献   

9.
就沥青厂(站)的立式沥青存储设备进行设计、分析。主要应用数学公式及经验公式等论述了罐体结构及保温层的设计方法,并举例说明设计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试验,总结提出了乳化沥青对路面材料(或称集料)的最佳级配范围,同时简述了乳化沥青混合料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1.
林江涛  王暖绪  樊亮  马士杰 《公路》2012,(4):181-184
采用8种成品SBS改性沥青,根据《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中T0661的方法,分别对其进行热储存离析试验;并且采用AR-2000型动态剪切流变仪对不同品牌的成品SBS改性沥青及热储存离析试验上、下部试样进行动态剪切试验,以获取SBS改性沥青动态力学温度谱。试验表明,仅以离析试验上下部软化点差值小于2.5℃来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是不全面的,SBS改性沥青在储存中会产生软化点的升高或衰减,这些同样会导致沥青的使用性能的不稳定性。在温度扫描下损耗因子tanδ是否出现平台区,即是否形成空间网络结构与SBS改性沥青的储存动力稳定性的好坏没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南地区强紫外线辐射的特点,采用热老化和紫外线老化方法,对成品湿法橡胶沥青、现场湿法橡胶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耐老化性能进行评估;通过室内试验模拟现场实际情况下的加速老化,研究不同老化条件下三种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的老化衰减规律。结果表明:经热老化后的沥青黏度和针入度指标随老化时间呈线性衰减,而紫外线老化后的针入度和延度指标衰减呈明显的阶段性;先急剧降低,后缓慢变差;进一步表明,成品湿法橡胶沥青在耐热老化和紫外线老化方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能够较好地适应海南地区的强紫外线辐射和高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纤维的加入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采用SPT简单性能试验机测试普通AC13沥青混合料及加入聚酯纤维的AC13沥青混合料在3种不同温度及10种不同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值,根据时温等效原理,利用Origin 8软件的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拟合出这两种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sigmoidal模型,从而得出纤维的加入...  相似文献   

14.
对3种沥青(基质沥青、橡胶粉改性沥青以及SBS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在不同光热耦合条件下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评价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光热老化性能。结果表明:SBS改性沥青的抗光热耦合老化的性能优于橡胶沥青以及基质沥青;3种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随着耦合老化时间的增长而降低,尤其是在5天老化后,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出现急剧下降;综合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试验结果发现,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抗老化性能明显优于橡胶沥青以及基质沥青。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类型温拌剂对于沥青性能的影响,选择常用降黏型温拌剂Sasobit和发泡型温拌剂Aspha-min分别加入到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中,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及黏度试验,研究对比这两类温拌剂对沥青感温性能、高低温性能及黏滞性的影响.由等黏温度定理,推算出部分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并以此对比分析其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石灰岩沥青混合料、花岗岩沥青混合料、石灰岩与花岗岩组成的酸碱复合集料沥青混合料、掺活性矿粉的花岗岩沥青混合料进行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疲劳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和强度要明显优于石灰岩沥青混合料,但水稳定性较差;酸碱复合集料混合料和掺活性矿粉混合料的水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高效、低成本地培训操作、维修人员,基于GE智能平台的PACSystems RX3i控制器、VersaMax远程I/O和iFIX组态软件设计了一套能够模拟沥青混合料拌和设备生产现场和各种故障的实训装置。介绍了实训装置的面板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基于几种不同沥青材料及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数据,利用灰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矿料级配、沥青原材料的性质、沥青质量分数、毛体积密度、吸水率等指标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程度,并得出各相关因素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影响程度的排序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灰关联分析法用于分析诸因素对空隙率的影响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基于灰关联理论的排序结果表明:沥青质量分数是影响空隙率最主要的因素,粒径小于0.075 mm细集料颗粒尽管在沥青混合料中所占的分量很少,但其影响程度却很高,因此,级配中应注意粒径小于0.075 mm颗粒质量分数的重要作用;吸水率值的大小既反映试件的密实程度又反映对有效沥青含量计算的准确性,也是影响空隙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紫外线老化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沥青薄膜加热试验和紫外线老化试验,对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粘度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线老化对重交通道路沥青、SBR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性能都有影响,但是相同条件的紫外线老化后,SBS改性沥青的低温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STRATA应力吸收层对加铺层荷载及温度应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STRATA应力吸收层是一种用于防止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新型沥青混合料,它采用特殊聚合物对沥青进行改性,具有高弹性、不透水及抗裂性能好的优点。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设置DTRATA应力吸收层的标准加铺层结构与另两种未设置STRATA应力吸收层的对比加铺层结构进行应力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与沥青加铺层之间设置STRATA应力吸收层后,加铺层结构的荷载应力与温度应力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