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旅客列车速度适应铁路两个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为的高度阐述了铁路提高到列车速度的意义,作用和前景,还从落实“九五”提速规划的角度了提出了几点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铁路列车运行记录的历史是随着速度的比赛而开始的:1829年罗伯特·斯蒂芬森的机车“罗克特”号蒸汽机车以48公里/小时的速度通过试验区段成为胜利者。从此以后创造记录吸引着人们,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快速列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速度是相对的。当人们坐在从法兰克福至汉堡的ICE高速列车上,列车以每小时250公里的速度呼啸通过这段新高速线时,这样人  相似文献   

3.
双线铁路区段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能力和速度的影响如何,目前还未作过多的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大量的计算机铺画运行图,分析研究了开行反向列车对对向列车的速度和能力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4.
提高新建铁路开通速度的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建 《铁道建筑》2001,(10):26-28
在首次开通速度60km/h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提高压实密度,动力稳定车稳定线路,换铺无缝线路等多种措施,进一步将首次开通速度提高到80km/h,并在两个月内提速到140km/h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日本铁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日本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一些必要措施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铁路行业在国家的计算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转变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新挑战,文中提出了在既有繁忙干线提高旅客列车速度的原则,实施步骤、试验结论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列车速度联控行车制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松年  宋瑞 《铁道学报》1997,19(6):10-16
对“列车速度联控”行车制进行了理论分析。重点探讨了列车追踪运行间隔、列车追踪到达及出发间隔以及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认为这一行车制式确能大幅度提高铁路线路的通过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列车运行图结构分析,在确定旅客列车会车区和越行停留时间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产生的会车次数进行深入研究;运用列车组和价结构理论,对不同等级反向列车与不同正向列车组组合的情况下,对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反向列车对正向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影响的数学模型,分析其影响规律,认为铁路双线区段组织反向行车对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并随列车开行数量和区间运行时间等影响因素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行《铁路线路设计规范》(GB50090-99)引入的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概念的讨论,建议确定设计行车速度时除根据一条线路的等级、地形类别外,还应加入线路设计皮度条件,以便取得行车速度与设计实际状况的协调,达到既节省投资又预留发展条件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行车组织设计的经验,对两者在设计中的不同之处进行原则性阐述。  相似文献   

14.
作者有幸对德国铁路,尤其在高速铁路方面,经近一年的学习与实践,留下一些印象,要文仅对其行车组织从某一侧面,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5.
16.
介绍日本既有线提高车辆速度,尤其是为减轻车体重量所采取的措施,着重介绍了降低车内噪声,减轻旅客耳膜压力,改善乘坐舒适度和提高安全性等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17.
王成 《上海铁道科技》2000,(1):19-20,25
长期以来,新线首次开通限速15km/h,最高限速45km/h,严重影响铁路运能。本文就我单位工程实践,对提高新线首次开通速度的施工技术措施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就是对铁路行车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从而预防、减轻甚至消除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风险,防止和减少损失,保障铁路安全、顺利的运行。  相似文献   

19.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通过能力和旅客列车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春雷 《铁道学报》1997,19(1):13-19
在对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三显示,四显示自动闭塞线路追踪是隔时间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显示制式优势,邮适应快速、大能力的自动闭塞设计和改造模式--多显示扩展方式。对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快速运行条件下采用三显示,四显示及多显示扩展方式的平行、非平行运行图能力地计算,提出快速旅客呈除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铁路和城市轨道行车组织设计的经验,对两者在设计中的不同之处进行原则性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