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铁路运输的变革及社会经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大部分国土为山地,人口和产业集中于沿海岸线的狭长平地上。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条件,作为重要交通工具的铁路。在旅客运输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快速、安全、大量地运送旅客,日本进行了多种铁路技术革新及相应的经营管理改革,特别是日本铁路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新干线铁路,对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铁道运输的高速化与铁路各学科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也是提高铁路综合技术实力的要求。着重从车辆技术层面介绍了高速化待解决的技术课题以及技术发展动向,描述了铁路高速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日本东海道、山阳、东北、上越新干线31年来的运营情况,介绍了新干线所具有的高速度、高安全性、大运输能力、能诱发并吸引大量客流、采用高性能的机车车辆等5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对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6.
何舒宜  鲁英 《中国铁路》1995,(12):41-43
回顾和总结了80年代日本针对新干线高速技术拟定的SUS及ATLAS计划及其研究成果,介绍了21世纪日本铁道技术的开发目标及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7.
张洪 《四机科技》1996,(3):13-21
本文对日本新睛铁路的各铁路公司、电动车组、维修检查,车辆设计体系以及铁道多种经营等作了简单全面的介绍,对我国高速铁路,高速车辆的设计制造及维护运营体制与技术方面的改革发展,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干线铁路噪声现状及控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日本新干线新型列车噪声源以车辆下部噪声和受电弓噪声为主,其频率特性集中在500 ̄8000Hz范围内。距离铁路中心线25m、地面1.2m高处,列国通过最大声级水平为75 ̄76dB(A)。新干线采用的噪声控制措施主要为:新建线路全线97%区段设置声屏障,新型列车采用双受电弓并流线型化,加设受电弓罩,车辆表面平滑化,定期研磨钢轨等。文中结合我国铁路噪声现状及管理方式,提出加强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控制研究、开发、管理的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宏 《铁道知识》1998,(5):28-29
美国是铁路最发达的国家,营业里程最多的年份是1916年,达408745公里。美国之所以成为强国,铁路功不可没。二战以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而对铁路运价和管理则过分约束,致使铁路逐渐衰减,1995年营业里程为271550公里,减少了34%。目前仍在不断减少。 从1955年至1972年2月,美国州际商业委员会相继收到57宗要求铁路合并的申请。这是铁路普遍陷入财务困境的表现。联邦政府不得不采取紧急措施向国会提出“铁路客运服务法”。1970年国会核准立案,允许政府设置首家国营铁路公司(Amtrak)。1973年政府决定对铁路提供补贴,出台了“区域铁路重组法”。1976年颁布的“铁路复兴及法规革新法”和1980年颁布的“运价浮动法”,被认为是对铁路的解禁。  相似文献   

10.
日本铁路各协会目前正在大和推进新干线提速计划。铁路综合技术研究所为了控制噪声和振动图谋新干线高速化,作为ATLAS计划,正在基本技术方面重点推进着研究与开发工作。本文叙述的是除前文已涉及的低噪化和低振化技术以外的其他新干线高速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动向。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中日本铁路和西日本铁路公司展示了1列为东海道和山阳新干线开发的N700系列车的模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铁路撷趣     
《铁道知识》2004,(1):32-33
1945年初,美军兵临日本,准备对其实施最后的打击。美国空军昼夜不停地轰炸日本的铁路系统,为大举登陆铺平道路。然而,由于日本顽强地修复被破坏的路轨,加之隧道太多,屏障了大部分机车,美军的轰炸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令美国军方十分焦虑。在这种情况下,美英盟军驻新德里的“心理战司令部”和“101缅甸特遣队”共同策划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心理干扰活动。他们以日本当时使用的火车票为蓝本,伪造了数百万张东京、大阪和其他大城市到日本各地的火车票。然后,用飞机把这些假车票空投到日本境内。盟军的心理专家认为,由于火车票随手可得,成千上万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轨道交通》2005,(11):16-16
位于日本中西部囊括富山、福井、石川三省的北陆地区2005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新干线铁路。这条新干线由富山省高冈市的新高冈站至石川省金泽市金泽站全长585km.预计2014年建成投入使用,工程费用总计为5800亿日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