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铅对生化配合基有强烈的亲合力,因此它可以作用于酶,并置换其必需的金属,调节其合成和阻止它与萃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生化变化可导致接触动物和人类肾脏线粒体和内浆核网结构的改变。人类肾脏对慢性铅接触的反应可分成很多期;而核内包合体似乎只存在于第一期。 Dingwall-Fordyce和Lane(1963)的研究曾报告在蓄电池工厂严重地接触铅的退休工人很多死于脑血管意外。可惜这个研究没有报导关于肾脏病或高血压的发病情况。而其他研究则指出工人接触铅可引起肾脏病和高血压,但对接触情况未作详细说明。只有在注意监视管理的工厂,工人(虽然比非接触者吸收较多的铅,)可以避免发生肾脏病和血管改变的危险。 Sandstead等(1970)曾报告在9名铅中毒(其中一人患高血压)病人发现血浆高血压朊原酶活性降低和醛甾酮分泌减少。据此,虽然在铅接触者由于高血压或肾脏病可使血浆高血压朊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血铅浓度与铅机体负荷相关的情况。作者对格陵兰Mamorilik矿山的铅-锌加工厂32名接触者(接触组)和7名勤杂工(对照组)用依地酸二钠钙作络合试验,收集24小时尿,測定尿铅和ALA,并測定了血铅和血清-ALA。结果:接触组工人在接触铅初期,血铅均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长期职业接触某些金属的慢性作用作一简短的综述,并探讨如何用流行病学方法发现有害金属的亚临床作用。据报道,有14种金属(铝、锑、砷、铍、镉、铬、钴、铁、铅、锰、汞、镍、铊、钒)被认为可引起人类慢性中毒。其中11种已知可引起慢性呼吸道损害作用(表1)。呼吸道的损伤作用是长期接触金属出现最多的作用类型,其次是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的慢性毒作用多见于铅、  相似文献   

4.
我们试图从免疫学角度讨论职业中毒的本质,而对铅作业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行了测定。当前,关于直接接触铅等重金属的现场工人的免疫功能还没有报告。因此,此次对直接接触铅的工人的免疫功能,特别是细胞免疫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方法是使用据说对细胞免疫的功能细胞——淋巴细胞具有非特异性分裂刺激作用的植物血凝素。进行微量全血培养然后测定T细胞的逆转功能。即把所采取的血液不加任何处理就用培养液稀释10倍。加入植物血凝素(PHA)诱发逆转反应。取PHA的剂景。比较研究彼此之间最高反应率结果,确认铅作业工人与正常人比较,转化反应具有有意义的低下。尤其,在铅浓度高的作业现场尿中合铅量高的  相似文献   

5.
铅对工人神经心理行为的影响已引起关注。目前,国外已发展到以定量研究心理功能的变化与接触铅程度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作为评价亚临床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一个指标。为了探讨铅对  相似文献   

6.
蓄电池的翻修,极栅的组装与修理,是铁路机辆部门、汽车修配厂经常接触的一项作业;由于蓄电池所用之极板含98.5%的铅,其表面涂料,又分别由红丹(四氧化三铅)和黄丹(氧化铅)所构成;所以在拆、装、焊接时,均可产生大量的铅烟、铅尘和铅的蒸气。在作业时,如无局部通风、排毒设备,使长期接触铅作业工人,极易引起职业性铅中毒。我站曾对局属19个从事该项作业的厂、段(队)进行了劳动卫生学调查,发现不少单位没有局部排毒设备,加上缺乏必要的防护制度和合理的卫生设施,作业工人不仅可以经呼吸道吸入铅,而且还可以经消化道食入一定的铅,这就更增加了中毒的机会。我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工业的发展,铅在工业上的应用,极为广泛。与铅接触的工人也日益增加,工人长期接触,如果防护不当即可引起铅中毒,产生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消化系统改变等全身性疾病。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进一步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率,我们在一九七三年对柳州铁路地区的四个铅作业生产厂段的92名铅作业工人(共中另78人,女14人),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工人体格检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两组职业性接触铅的男性工人进行了研究,第一组由31名接触空气中高浓度铅的工人组成,第二组33名工人接触低浓度铅,并对没有接触过铅的10名对照人员,也作了血铅和发铅浓度的调查,年龄均在21~55岁。血铅和发铅浓度,用电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每个接触者采集5根包括根部的头发样品,  相似文献   

9.
接触组为废铅精炼工厂的25名男工,平均年龄44.8岁,35名铁路修筑男工为对照组,平均年龄44.1岁。结果表明:接触铅工人的红细胞膜卵磷脂、血铅和尿铅、膜胆固醇、尿δ-ALA、尿粪卟啉均高于对照组,并除膜卵磷脂外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膜溶血卵磷脂、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红细胞计数、细胞容积低于对照组,膜卵磷脂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接触铅工人的红细胞膜类脂(胆固醇和磷脂)均有变化,其机理是: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在接触铅后,可早期诊断出对造血系统产生损害的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ALAD)、红细胞中游离原卟啉(FEP)、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ALAU)和尿中粪卟啉(CPU)等铅中毒的生化指标中,选择最适宜的检查项目,以预防在作业环境中因接触铅所致的健康损害。其次是探讨在长期低浓度接触铅的条件下,接触铅与血红蛋白(Hb)水平的关系。作者对170名(男96名、女74名)长期在低浓度下接触  相似文献   

11.
水损害是主要沥青路面病害之一,造成水损害的外因主要有交通量、交通组成、降雨量以及不尽完善的路面排水系统。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的内因可以归纳为沥青混和料孔隙率过大、路面压实度不足、沥青与集料间的粘附性差以及混合料不均匀。减少沥青路面水损害的措施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路面结构设计、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三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应答器在欧洲列车运行控制系统ETCS(European Train Control System)和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 (China Train Control System)中都是重要的定位设备.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应答器必须高密度地布设在轨道上,增加了系统的建设成本和后期维护量.基于GNSS技术的虚拟应答器...  相似文献   

13.
西北及西南地区高速铁路建设多以隧道为主,因隧道地段的信号设备维护极为不便,信号维护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到达设备维护地点,易造成列车运行安全的风险。以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及兰州铁路局高速铁路维护管理模式为研究基础,提出信号设备综合维修平台技术理念及"动态修"、"以换代修"的新型维护体制,解决山区铁路隧道群地段的信号设备维修、维护问题,同时补充和完善既有高速铁路维护制式及标准。  相似文献   

14.
简述了高温超导变伟器的特点和研究情况.重点对电动车组用高温超导变压器模型机技术条件的要求及设计思路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300kVA高强超导变压器的技术方案.就300kVA超导变压器研究中主要进行的理论工作进行了描述.包括超导技术应用到变艇器中必须鹇决的问题.如漏磁场、过渡过程、电流引线、低描系统等,可作为后期进行的3000kVA高黼超导变压器应用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源SGSN域名解析数据是GSM-R网络编号方案数据中重要的需跨局制作的一类数据。由RAI编码构造生成,在跨SGSN路由区更新时,存储于DNS中,以解析源SGSN的IP地址。全路400多条G网线路,错综复杂的基站引用关系,导致数据复杂多样。针对该情况,利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算法,研究源SGSN解析数据的智能生成方案,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从而有效保障GSM-R分组域应用业务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统计的牵引变压器典型负荷曲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大量实测牵引负荷数据的统计,得到了实际牵引负荷的主要数字特征,给出与实际负荷数字特征接近的典型负荷曲线,从而使牵引变电所牵引变压器容量选择更合理、更经济。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国内使用的螺母固定引线方式静接点组存在易松动、导电性能差等缺点,常发生引线接触不良的问题,改进设计一种新型的整体式结构静接点组,其接点弹片的引线端子采用回拉式弹簧端子。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指标符合技术要求,解决了压线环方式易断,线绕制方式工序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发现中薄~中厚层状泥砂岩互层层间结合很差,隧道爆破开挖后,开挖轮廓光爆效果较差,超挖较多,严重影响施工质量、安全及进度。通过对水平泥岩砂岩地质相关隧道的施工,认为须依据围岩情况来选择相对的爆破参数才能得到较好的爆破效果,经总结形成了水平泥岩砂岩长短眼结合控制爆破施工方法,并分别从工艺原理、操作要点及适用范围对该工法做了详细介绍,以期为相似地质工程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兰州铁路枢纽相关路网调整,根据枢纽客运布局及相关线路情况,对枢纽内客站站场能力、枢纽线路区间通过能力、跨线客车径路等方面进行检算或检查,得出兰州西站站场规模、枢纽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均能适应路网调整的需要,但存在既有兰州站客运设施不能满足兰新第二双线2014年年底引入的需要、兰州经中川至张掖铁路无法跨线至宝兰客运专线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锰的心血管毒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内外实验表明,锰能迅速富集在动物心脏,引起心脏收缩功能降低和血压下降,这可能与心肌线粒体受损和Ca^2 通道受阻有关。迄今为止,锰的心血管毒性实验研究主要局限于体外试验、急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尚缺乏慢性毒性试验的资料,其毒作用性质及其转归过程尚未完全明了,有必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