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水突泥是隧道富水断层地段施工常发生的地质灾害,注浆是灾害治理的重要技术方法。注浆工程隐蔽性强,控制浆液在加固区范围内有效扩散是灾害治理的关键。依托永莲隧道断层突水突泥治理实例,提出了注浆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包含整体、细部结合,精细化探测地质信息;采用引排泄压、注浆材料复合使用、注浆压力梯度控制和隐伏高压泥水腔体定域注浆等进行控制性注浆;综合应用注浆参数分析、检查孔分析、钻孔雷达探测技术和数值计算,全面地检查评估注浆效果。开挖和监测结果表明,注浆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隧道断层突水突泥的有效治理,有一定的工程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鉴于公路隧道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具有危害大、治理难的特点,以贵州省三穗至黎平高速公路盘岭隧道为背景,阐述了隧道右洞第一次、第二次涌水突泥过程和治理措施及效果,2次分别采用超前管棚注浆、全断面帷幕注浆加固围岩,治理效果前者欠佳、后者显著。  相似文献   

3.
长大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在断层带地下水发育、导水性较好、补给充分的情况下,极易发生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严重影响施工安全。针对三黎高速公路盘岭隧道工程发生的突水、突泥类破坏模式进行分析,探索未胶结的富水压性断层突水、突泥的特征、模式及地质成因。并对该隧道提出了反向施工、全断面帷幕注浆的施工顺序及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隧道施工造成的地下水流失,达到了预期处治效果,保证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周军伟 《隧道建设》2011,31(4):504-509
白云隧道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同时穿越F1,F2及F3 3个断层。在开挖至D3K334+733时发生了突水、突泥,为了消除其给施工安全和施工进度带来的极大影响,通过迂回导坑对隧道突水、突泥地段进行横向注浆及设置横向管棚,并结合正洞内全断面帷幕预注浆和大管棚,对该段进行了注浆堵水和加固处理。实践证明,所采用方法合理有效,拱顶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最终安全地通过了隧道突水、突泥段。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突泥综合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岭脚隧道涌水突泥实例,分析了该隧道涌水突泥的原因,阐述了该隧道涌水突泥综合处治技术及相关的防排水措施,采用管棚结合径向注浆的预支护与预加固施工技术措施。对典型断面开挖过程的监控结果表明:开挖后拱顶下沉值稳定在13cm左右,周边收敛值稳定在50mm左右,说明采用管棚结合径向注浆的预支护和预加固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围岩塑性区并且能够保障初期支护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结合岑溪至水汶高速公路均昌隧道涌水突泥的情况,对灾害成因、施工技术难点进行分析,应用新型可控速凝注浆材料对突涌水进行封堵,并对注浆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帷幕注浆后隧道涌水得到良好的控制,加固后的围岩自稳性显著提高且浆脉清晰,土层密实,含水量少,初期支护施作完毕后围岩渗水较少;该方案处治特大型涌水突泥灾变效果良好,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高琨 《隧道建设》2012,32(1):94-98
以甘肃省引洮供水一期工程7#隧洞为例,针对国内首台单护盾TBM在通过含水疏松砂岩地质地段发生突泥涌水、突泥涌砂等施工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在突泥涌砂地质段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管片背部注浆作业,超前固结灌浆,稀释后排水、排砂等处理措施,成功治理了突泥涌砂现象,为确保TBM正常施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岩溶隧道突泥机制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国涛  宋瑞刚 《隧道建设》2012,32(2):169-174
为规避和降低岩溶隧道的突泥风险,采用归纳分析方法总结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基于力学分析方法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以贵都高速公路九条龙隧道突泥现场实例,对突泥事故原因、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展开论述。得出以下结论:1)岩溶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可划分为隧道周围存在岩溶、隧道整体穿越岩溶和隧道部分穿越岩溶3种类型;2)从宏观和微观2个方面揭示岩溶隧道的突泥机制,其宏观机制是指岩溶隧道不同的突泥类型,其微观机制是指地下水对地层的小尺度物理力学作用;3)针对岩溶隧道不同工程地质特征,应重视工程勘察和隧道施工作业中的超前预报,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和超前支护措施,规范施工作业流程,预防岩溶隧道突泥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广西岑溪-水汶高速公路均昌隧道未贯通段穿越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发生多次突水突泥灾害,对工程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治理难度极大。利用探注结合方法对突水突泥灾害高风险区段(左线DK7+854.5~DK7+869.5)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较为精确的调查分析。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基于重点区域重点治理的原则,实现了高风险区段的有效快速治理。治理后注浆效果检查合格,开挖顺利通过注浆治理段。该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法对类似工程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丁浩  彭振华  程崇国 《隧道建设》2005,25(Z1):42-43
结合通渝隧道涌水突泥灾害的工程实例,介绍了灾害处治设计及实施方案,并提出了隧道涌水、突泥的普遍认识及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突泥涌水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突泥涌水风险,结合广东省江门至罗定高速公路王北凹隧道实例,建立了基于可拓法的隧道突泥涌水风险评估模型。通过计算分析表明,隧道左、右线LK100+354~LK99+988.5与RK100+385~RK99+978段突泥涌水风险等级极高,同时隧道开挖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经研究分析,采取了"引、堵、排"结合的隧道突泥涌水控制原则,加强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初期支护采用V级围岩的支护参数(I20b工字钢纵向间距75 cm;φ8@20 cm×20 cm双层钢筋网;26 cm厚C20喷射混凝土)。此外,超前支护采用双层注浆小导管,并采取帷幕注浆对掌子面进行封闭加固。实践表明,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合理可靠,能有效地控制隧道突泥涌水灾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隧道突水涌泥风险管理的意义及方法,讨论了隧道工程中突水涌泥风险管理的内容和流程.隧道突水涌泥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地形地貌条件、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评估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风险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加强地质预报、加强人员安全及事故应急处理培训以及建立有效的逃生系统等.  相似文献   

13.
隧道通过高压富水断层破碎带时极易发生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莲花山1号隧道同时穿越F13和F14两个断裂带,在隧道左洞开挖至ZK190+637处发生了两次突水、突泥地质灾害。为快速恢复正常施工,通过采用直径76mm自进式钢花管超前支护工艺,并结合正洞上台阶注浆加固,克服了在断层破碎带水压高、水量大、传统超前注浆小导管支护难以成孔的困难,顺利对该段进行了注浆堵水和加固处理。实践证明,所采取方法有效合理,不仅保证了施工安全和质量,而且施工过程简单便捷,操作性强、作业空间小、费用少、加固效果好,实现了在高压富水断层泥带的安全快速施工,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突水涌泥导致的坍塌治理是当前公路隧道建设中十分棘手的课题,治理措施既要考虑当前施工的稳定,更要考虑运营过程中复合式衬砌安全.龙潭特长公路隧道为在建的湖北宜昌至恩施高速公路上的控制性工程,左洞长度为8 693 m,隧道土建施工分为两个合同段双头掘进.出口施工至距洞口2 042 m处发生突水涌泥,导致已初期支护地段发生坍塌和变形.通过采用多种方式治理,施工顺利通过该段,为同类工程问题的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结合贵都高速公路工程木垴山隧道突泥处理实例,介绍隧道施工中遇岩溶发育引发突泥地表塌陷等特殊事件时的处理措施及处理后的工程情况,并对突泥形成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富水风化花岗岩具有强度低、水稳性差,隧道在此类地层施工经常面临突水突泥灾害风险,迫切需提出有效的防治技术。以广西均昌隧道为工程案例,在详细调查隧道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历次隧道突水突泥发生过程,在认清强风化花岗岩突水突泥致灾机理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技术方案对富水风化花岗岩进行治理,并结合数值计算确定帷幕注浆厚度及注浆方案,提出了帷幕厚度取5m是较为可行的方案。施工期采用瞬变电磁法、检查孔法、P-Q-t曲线法等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确保了工程安全顺利贯通。  相似文献   

17.
象山隧道岩溶涌水突泥治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国庆 《隧道建设》2011,(Z1):375-380
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在富水岩溶区段开挖施工过程中突发涌水突泥地质灾害,引起地表塌陷,给周边环境和施工安全造成严重破坏和威胁,由于隧道反坡施工,造成洞内蓄积了50多万m3的泥砂和涌水。如何安全地进行抽排水及清淤工作,并针对高压岩溶突泥段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进行治理,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成为最关键技术难题。经过认真研究,通过实施"堵泥不堵水"地表深孔封堵溃口,顺利完成排水清淤,并采取"超前注浆、加强支护、合理开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在高压富水复杂岩溶突水涌泥区封水带压安全开挖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大梁隧道软岩地层突水涌泥段注浆堵水加固为例,进行动水动态化注浆施工技术实践,根据钻孔注浆反馈地质水文情况,优化注浆方案,划分富水和弱水注浆区,通过控制注浆材料、注浆量和注浆压力等参数,达到科学、高效、可控帷幕注浆,实现"封堵地下水、固结软弱地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结合平阳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突泥涌水灾害特征,在补充地质勘查、物探勘测、水文观察的基础上,按照“以堵为主,控制排放”的原则,综合溶洞裂隙回填、注浆堵水、控制排放、加强支护、水压结构监测多种措施,对突泥涌水段进行灾害处治,为后继富水承压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龙洪  杨晓华  晏长耕 《公路》2012,(10):200-204
岩溶突泥是隧道施工和运营过程中一种常见且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危及隧道施工的安全,影响施工的进度,破坏周围环境,结合六宜高速公路关西隧道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下行线ZK40+700出现的特大岩溶突泥事故,对突泥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突泥综合处治措施,并对处治全过程进行监控量测,结果表明处治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证明处治措施不仅理论上可靠,而且现实中安全可行,对未来岩溶隧道施工突泥处治工作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