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转向器必须有合适的啮合间隙。为了保证汽车直线行驶稳定性,中间位置间隙应为零;为了使传动副磨损后能进行调整而不发卡,转向器转至两边时应有一定间隙。循环球式转向器可以通过摇臂轴扇齿切齿中心和扇齿轴回转中心的偏心,来实现扇齿在中间位置时与齿条啮合间隙为零,转至两边时逐渐地增大间隙。故而其偏心距是摇臂轴切齿工艺中的重要参数。本文拟用回归正交设计法来确定包括偏心距在内的摇臂轴切齿工艺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2.
从齿轮原理,相对运动和滞后现象等机理出发,阐述了非线性变速比转向器偏心齿扇副的运动规律,推导出主要几何参数之间的数学模型,从影响速比和啮合间隙变化的因素入手,通过对几种传动方案的分析,给出了合理可行的齿扇副传动方案。  相似文献   

3.
张振林 《汽车技术》1990,(11):44-49
利用啮合原理的分析方法,给出了变速比转向器中齿条-齿扇传动的啮合线方程、齿扇的齿廓方程,推导出锥形齿扇被切削时小端不根切、大端不变尖的变位系数和齿扇几何尺寸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正>转向盘游隙过大的原因①转向器部分。轴承磨损松旷;摇臂轴与壳体衬套磨损过甚,配合间隙过大;齿条与齿扇或螺杆与主销等运动副之间啮合间隙过大。②传动机构部分。轮毂轴承松旷;主销衬套磨损松旷,使配合间隙增大;摇臂、转向节臂、直拉杆臂等处固定大螺母松动;横、直拉杆处的球销及固定大螺母松动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啮合原理分析方法给出了变速比转向器齿条齿扇传动的啮合线方程、齿扇的齿廓方程,导出了锥形齿扇被切削时小端不根切、大端不尖的变位系数和齿扇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张振林  赵京华 《汽车工程》1996,18(1):26-31,34
本文运用啮合原理分析方法做了变速比转向器齿条齿扇传动的啮合线方程、齿扇的齿廓方程,导出了锥形齿扇被切削时小端不根切、大端不尖的变位系数和齿扇几何尺寸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贾巨民  吴宏基等 《汽车工程》1994,16(6):365-369,374
本文从啮合原理的角度,以循环球式转向器变速比齿扇的加工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变速比传动时的啮合线,啮合面,齿扇齿形与齿廓面等,并对普遍存在的啮合及加工中的干涉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提出了变速比齿扇的展成加工原理,开发了展成加工装置。  相似文献   

8.
针对汽车转向器摇臂轴偏心齿扇加工存在一定难度的问题,建立了偏心齿扇数控加工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数控插齿加工软件。通过采用三轴联动数控插齿机,成功地加工出这种偏心齿扇,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后桥主传动器圆锥齿轮副工作中要传递数百千克力·米的扭矩,因此工作应力很大。为使齿轮具有足够的使用寿命和降低工作噪声,就应使齿轮副保持正确的啮合状态。这种啮合状态要求主要包括齿面接触痕迹分布与啮合间隙的大小,这两者是互相关联的。当变化接触痕迹时,啮合间隙将随之变化;而变化啮合间隙时,其接触痕迹也随之变化。齿轮工作时,应保持一定的齿隙,从而使齿面间形成适当厚度的油膜,以保证轮齿工作面的润滑效果。若啮隙过小,则不能在齿面间形成适当厚度的油膜,从而影响工作面的润  相似文献   

10.
着重介绍利用先进装配工艺方法,有效保证输入轴承预紧力、主被齿啮合间隙、主被齿啮合印迹、差速器齿侧间隙等影响主减速器总成工作性能的参数.  相似文献   

11.
检验圆锥齿轮齿面接触区是在啮合试验机上进行的,保证其精度的关键是准确地调整两齿轮的理论安装距。阐述了在汽车生产厂家常用的两种齿轮啮合中心距的调整方法,并对两种方法的通用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阐述了圆锥齿轮接触区的滚动试验方法和安装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保证总中心距、总传动比、齿宽、材质等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建立了推土机终传动齿轮的变位系数优化模型。以2对齿轮的变位系数和最大共轭啮合齿轮齿根的最大滑动系数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合理选择分配齿轮变位系数和参数,达到改善齿轮传动性能的目的,并利用蚁群算法求解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螺旋锥齿轮啮合印痕调整规律的分析,曾在《汽车技术》杂志1980年第4、5期刊出过有关文章,现对“如印痕沿齿长方向不正确,一般用改变从动锥齿轮安装距来调整”这一规律作进一步分析。影响啮合印痕在齿长方向变化的因素很多,如两轴线不相交、两轴线交角不正确、安裝距发生变化等,其实质是啮合螺旋角改变。本文从使用角度来讨论从动螺旋锥齿轮安装距对啮合印痕的影响。螺旋锥齿轮传动啮合印痕在齿长方向的变化,在安装轴线位置正确的前提下,主要是由  相似文献   

14.
孙海波 《隧道建设》2020,40(6):890-897
为保证再制造TBM主驱动装配质量与精度,提高再制造装配效率,以大瑞铁路高黎贡山平导TBM再制造项目为依托,对再制造TBM主驱动装配关键工艺流程与标准、齿轮副啮合质量控制标准及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实践表明: 1)在再制造装配前,首先保证装配件再制造质量,然后装配时严格执行再制造装配工艺流程与标准,采用齿轮副啮合质量检测方法测定最终装配精度,这对保证再制造TBM主驱动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综合考虑检测精度、作业空间、操作便捷性和效率,工厂内再制造TBM主驱动齿轮副采取“压铅法”测量齿侧间隙、“红丹粉涂色法”测量接触精度; 3)设定再制造TBM主驱动齿轮副啮合质量检验标准,渐开线直齿轮齿侧法向间隙值为1.5~2 mm且啮合接触精度近似为齿宽的80%和有效齿面高度的70%时可认定合格。截至目前,再制造后TBM累计掘进里程4.4 km,期间主驱动未发生异常情况,证明主驱动装配关键工艺及齿轮副啮合质量检验技术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龙飞  万腊华 《汽车运用》2012,(11):41-41
所谓啮合印痕法,即根据锥齿轮副在啮合转动过程中两齿轮轮齿齿面相互接触出现的印痕情况来调整齿面接触区的方法。用这一方法调整齿面接触区时,先将锥齿轮副安装好,并按规定调好轴承紧度和轮齿啮合间隙,再在主动锥齿轮每隔3~4个轮齿的凹面上涂以红印油,然后在对从动锥齿轮略施压力的情况下,按前进方向转动主动锥齿轮,待从动锥齿轮的凸面印上印痕后,查看该印痕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可根据印痕情况通过将主动或从动锥齿轮向里或向外移动来调整。调整方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圆拉法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与采用展成法(如刨齿法或双刀盘铣齿法等)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相比,无论在齿面构型或者在齿轮基本参数方面都是不同的。对于齿面构型,展成法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是属于锥形渐开齿面;而圆拉法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是圆锥齿面。本文第一部分,以保证齿轮平均锥距背锥展开面工作齿高中点处于啮合时,其速比对时间的一阶、二阶微商为零的条件出发,推导出齿轮平均锥距背锥展开面上圆弧齿形啮合齿形曲率半径的合理确定方法,其结果与 GLEASON七十年代圆拉法齿胚计算卡中的相应计算公式完全一致。由圆拉法加工的特点决定,它与展成法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的齿根角、齿线方向角及加工刀具的基锥底角等基本参量是不相同的。本文第二部分,根据圆拉法加工的特点给出上述基本参量的确定方法。这是确定圆拉齿胚、圆拉刀具和圆拉机床调整必不可少的基本参量. 评价齿轮啮合传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齿面接触区。本文第三部分,从控制齿面接触区的位置、大小、方向等前提出发.推导出控制齿面接触区的条件和方法.为齿面的最后构型,创造了条件。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条件和方法适用于任意配置状态、任意运动形式的齿轮啮合。这是齿轮啮合理论的重要突破。本文第四部分,给出了圆拉法加工出来的直齿锥齿轮齿面接触区控制的具体方法和有关公式,为拉齿参量的确定创造了条件。根据本文的第四和第二部分.还可最后确定出齿面的构型和拉齿的基本参量。  相似文献   

17.
准双曲面齿轮有摩擦承载接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方宗德  田行斌 《汽车工程》1999,21(3):184-187,F003
本文推导了准双曲面齿轮有摩擦承载接触问题的数学规划解法,首先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工作齿面网格结点的柔度张量,并通过插值和叠加获得一对啮合齿在各接触位置上接触椭圆长轴离散点的综合柔度,然后结合齿面几何因素(包括齿面间隙,滑动系数,法矢和切矢对于转轴的矢径等)建立了接触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采用载荷增量法求解了摩擦的接触变形过程,本文还以一对准双曲面齿轮为例,进行了整个啮合过程的承载接触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从齿轮啮合理论和齿轮齿廓的实际磨损规律出发,推导出了齿轮最大磨损量和间隙的定量计算公式,对于修理企业选择汽车传动系齿轮最大磨损量和间隙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壳体动态响应的齿轮NVH优化方法,分析了齿轮动态啮合力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了动态啮合力的计算模型。结合某款电驱动变速器啸叫实例,采用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获得齿轮修形优化前后齿轮副传递误差、齿面接触应力及动力学响应结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齿轮修形优化可有效降低齿轮动态啮合力,减小壳体表面动态响应,从而改善特定工况下的变速器啸叫,提高整车NVH性能。  相似文献   

20.
第三部分齿轮啮合接触分析 (一)前言在传动齿轮的齿曲面设计及其加工时,通常是以理论共轭齿曲面为基础的。以理论共轭曲面为齿曲面的齿轮,其啮合传动是线接触啮合传动。一对线接触啮合传动的齿轮,在其啮合传动的任意时刻都是线接触,齿曲面上都有接触线存在。这样的齿轮,从其进入啮合到退出啮合所有各个瞬时接触线描出共轭齿曲面的整体。因此,共轭齿曲面的接触是全齿面接触。共轭齿曲面全齿面接触是齿轮齿曲面加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