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将Agent技术与Q学习算法相结合,应用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提出基于Agent技术的城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建立了基于Agent的单交叉口信号控制结构模型,并阐述了Q学习机制的实现方法.系统根据交叉口基本的路况信息,以及实时采集到的交通量,通过加强学习的奖惩机制来动态调整不同相位的通行权及信号配时时长.当奖惩值为加强时,保持该相位通行权,并适当延长绿灯时间;当为惩罚时,则相应缩短绿灯时间或将通行权切换到下一相位,实现自适应控制,减少路口排队车辆的平均延误.通过对一个四相位交叉口进行仿真研究,与定时控制相比,控制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市区路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1996年以后为解决北京市路口秩序混乱、车辆行驶缓慢的问题而开始使用的多相位信号控制。复合交通信号灯的应用以及在交通干线采用协调控制等方法进行了论述。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目前使用的多相位信号的路口已有二百余处。干线协调的道路已有十余条。有效地缓解了北京交通拥堵的现象,在路口信号设计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单交叉口交通信号灯的模糊控制器,它是根据排队车辆数的多少来控制交通的.针对城市交通中到达路口车辆的随机性特点,以及目前交通灯采用的定相位定时长控制器的缺点,引入了交通灯的相位选择控制器和绿灯延时模糊控制器.相位选择控制器根据当前各红灯相位车流量的大小,以及持续红灯时间来选择下一绿灯相位;绿灯延时模糊控制器根据当前绿灯相位和下一绿灯相位的车流量大小决定绿灯延时时间.然后根据给出的排队车辆平均延误时间模型,对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进行验证.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得到结果显示,在模糊控制器的控制下,车辆的平均延误时间要比传统的定相位定时长控制器控制下的时间小5.8s,证明了所设计的模糊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道路交叉口多相位模糊控制方法及其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状况,研究了单个交通路口的信号控制,提出了一种多相位模糊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不仅考虑了每个相位的车流情况,同时也考虑了绿灯相位的通行时间和红灯相位的等待时间,使得控制决策更能接近人的思维,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控制效果。而且虽然增加了整个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但是并没有增加系统的复杂性。最后利用TSIS仿真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感应控制,是进行路口信号控制一种实用和有效的算法。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通流预测的主干道相交路口优化控制方法,将交通流预测与交通信号控制相结合,用于解决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相交路口的信号控制问题.建立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用变异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网络结构以提高预测精度和速度,将预测的下2个相位队长作为模糊控制的输入以确定下一绿相位时间,在后一绿相位持续时间内放行该相位经预测但尚未全部排队的车辆.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减小平均车辆延误时间,达到了保持干道交通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的城市道路区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采用P89LPC952单片机作为各路口控制器,通过RS-485总线与上位机进行通信,I2C总线接收由车辆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实时车流量信号.上位机根据实时车流量信号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优化的信号配时方案,传送给各路口控制器,控制各路口交通信号灯的变化,实现各路口通行、禁行时间的倒计时显示.各路口控制器可工作在单机控制和通信控制2种模式下,既可根据上位机指令进行路口控制,又可独立控制路口,实现区域内多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  相似文献   

7.
在车辆二自由度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单神经元控制器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对控制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与常规PID控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控制有利于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8.
平面道路交叉口采用多相位交通信号控制.在理论上路口通行能力较两相位控制时略有下降.但由于彻底消除了交叉冲突点.提高了交通流流速.在一定条件下实际通行能力反而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考察不全面和运算量大等缺陷,引出了“大相位”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遗传算法的城市单交叉口交通信号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和仿真,对该信号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控制效果和计算效率,特别是在路口交通量相差较大和变化较快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道路交通拥堵程度的准确判别是交通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的基础,不同交通拥堵程度既有客观层面的体现,也有驾驶人的主观感受.为兼顾交通拥堵的外在表现和实际行车感受,以车辆首次停车排队至通过路口的时间与信号控制周期的比值为基础建立排队时间指数(QTI),用于信号控制路口交通拥堵程度评价,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通过采集不同城市典型信号控制路口的高峰运行数据,获得排队时间指数、车辆排队长度和车辆延误等结果,对比分析了排队时间指数与车辆延误和排队长度的关系,研究了不同拥堵状态下排队时间指数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排队时间指数与车辆延误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采用排队时间指数评价路口拥堵是可行和有效的,且利用排队时间指数可以发现路口潜在的配时不合理情况.结合现有常用拥堵程度分级方法,将拥交通状态划分为严重拥堵、中度拥堵、轻度拥堵和畅通4个等级,并以采集的路口排队时间指数为样本,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得到不同拥堵等级下的排队时间指数的阈值,用以刻画信号控制路口的交通拥堵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